..續本文上一頁本不把自己當回事,就像佛陀在因地時一樣,全心全意只想利益衆生,爲此願意付出一切。這種人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任何一個佛教道場中都非常需要。
我有時候去藏地、漢地的一些道場,看見很多出家人的行爲,確實非常感動,覺得他們是活生生的菩薩,除了利益衆生,從來就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事情。而有些出家人雖然名氣很大,但對菩提心從來沒觀修過,利益衆生也從來沒想過,這樣就不太好。不過,別人的相續具體怎麼樣,他到底是菩薩還是衆生?我們凡夫肉眼也看不准,故不能隨便妄加評論。
總而言之,在修行中,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僅僅生起一刹那,其功德在億劫中也說之不盡。《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若贊菩提心,所有諸功德,經于多億劫,稱贊不能盡。”
因此,上師如意寶常說:“你們每天聽課,法師要求發菩提心時,自己應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聽法是爲了利益衆生;最後作回向時,相續中也要生起這樣一顆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稍稍思維一下就有這麼大功德,那我們在一座間去實際修持,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發心修好。
對于菩提心,曆代傳承上師都特別重視,有了這個基礎,修大圓滿才是真正的大圓滿。爲什麼呢?因爲大圓滿並不是自我解脫的小乘法,它的根本就是利他。所以,有了菩提心的話,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它的加持。
其實,爲利益衆生而修行,自利不求也會無勤成辦。誠如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所言:“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故你想自己成佛的話,就要把利益衆生的事放在第一。我們作爲凡夫人,若能生起這樣相似的菩提心,也能斷除流轉輪回或墮入惡趣的因。
法王如意寶有一次在大經堂專門立宗,說:相續中若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絕對不會墮叁惡趣。然後讓所有法師對此駁斥,最後法王引用很多顯密教理力折群雄。這也是一個殊勝的緣起,我講《入行論》第一品時就提到過,後來又看了《華嚴經》、《大寶積經》等大乘經典,深感法王所說的道理完全成立。如果相續中真的有了菩提心,一般來講不會墮落;即使墮入惡趣,痛苦也非常輕微,時間也極其短暫,就像彈球般很快能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今生中,最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十萬遍發心;退一步說,即使質量上不過關,數量上也一定要圓滿。其實,光念十萬遍倒不是很困難,但在念誦的過程中,每次都能前前後後觀想,這個才不容易。
有些工作特別忙的人,上班或走路時就念完了發心的數量,這也算是一種完成。有沒有功德呢?決定會有。因爲這些發心偈,是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德的金剛語,如果念了十萬遍,就算一點也不會觀想,甚至常生自私自利的念頭,這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只不過嚴格來講,最好能以利他心爲前提。但即使不具足,念也總比不念好。現在許多人覺得菩提心不重要,吃飯、睡覺、好好休息才重要,所以每天特別懈怠,一個偈頌都不念。跟這種人比起來,你念了十萬遍的話,當然功德不可思議。
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在規定的時間裏,按照傳承上師的傳統和要求,一定要完成偈頌的數量,最後將善根回向予一切衆生!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前者是依大悲等方便,蘇醒色身種性;後者依空性智慧,蘇醒法身種性。
[2] 《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汗毛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
[3] 《大乘莊嚴經論》雲:“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薩性。”
[4] 《寶性論》雲:“猶如雲聚中普降,清涼甘甜輕軟水,由合地層鹽鹹等,遂成種種諸異味。如是廣闊慈悲雲,普降八支聖道雨,由合衆生分類處,遂成種種異解味。”
[5] 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
[6] 毗盧七法:1、雙足跏趺坐。2、雙手結定印。3、脊背端直。4、頸部稍向前屈。5、臂膀後展放松。6、雙目垂視鼻尖。7、舌抵上颚。
[7] 元音咒:嗡 阿阿 俄俄 嗚嗚 熱熱 樂樂 诶诶 沃沃 昂阿索哈。
[8] 輔音咒:嗡 嘎咔噶噶昂 匝擦匝匝釀 劄叉劄劄那 達塔達達那 巴帕瓦巴瑪 雅 拉瓦 夏卡薩哈嘉索哈。
[9] 緣起咒:嗡 耶達瑪黑德抓巴瓦 黑頓得堪達塔噶多哈亞挖達 得堪雜喲讷若達 诶望巴德瑪哈夏瑪呢耶索哈。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