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二節課

  

第九十二節課

  

思考題

  358、實修四無量心時,修行次第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要這樣?

  359、什麼叫舍無量心?通過怎樣的觀察,才能深刻體會到親怨平等?並引用公案加以說明。你做得怎麼樣?

  360、舍無量心具體應該如何修?什麼是錯誤的舍無量心,什麼是正確的舍無量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正式講不共加行中的發菩提心。

  

  

二、發殊勝菩提心

  

  發菩提心,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不管是它的力量還是功德,都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在座共同聽課的人,非常有福報,否則,這樣的法不可能輕易得到。因此,每個人應當有一種歡喜心。

  在一切思想、一切修行中,菩提心確實無比殊勝。《大丈夫論》中講過:“欲供養一切佛者,當發菩提之心;欲報佛恩者,當發堅牢菩提之心。”我們擁有今天這樣的快樂,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萬劫中給我們創造的,故我們一定要有報恩之心。而要想報答佛恩、師恩、衆生恩,修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佛教的精華就是強調菩提心,沒有它的話,修無上密法也談不上殊勝。記得《前行備忘錄》中說過,如果沒有菩提心攝持,即使你九年閉關,關房的門用泥巴封上,也不能獲得解脫。所以,菩提心在佛教中至關重要。

  《舊雜譬喻經》中講過一則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樹下爲無數人說法。其中有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人證得斯陀含果,有人證得阿那含果,有人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人不計其數。

  此時,佛陀臉色無有光彩,像是特別憂愁的樣子。阿難問佛是何緣故。佛陀說:“就像是商人,持價值千萬珍寶外出經商,路上遇到盜賊被洗劫一空,赤裸身體呆在路上,你說愁不愁?”

  阿難回答:“很愁。”

  佛對阿難說:“我從無數劫來,千辛萬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衆生成佛。但現在我成佛了,卻沒有起到真實作用,難道我能快樂得起來嗎?”

  阿難問:“不是很多人已證得聲聞聖果了嗎?”

  佛陀說:“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幾個女兒,卻沒有兒子的話,就不能支撐門戶。同樣,我雖有阿羅漢無數,可他們都不是我的兒子,不能坐在樹下頓悟成佛,不能把佛法傳承下去。”

  說完,佛陀流下叁滴眼淚,叁千大千世界爲之震動,數不清的天、龍、神、人都發起無上菩提心。這時,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悅,放出無數光明,照亮四方,歡喜地說道:“我的教法後繼有人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任何一個善根,縱然像阿羅漢那樣,從叁界輪回中得到了解脫,也不算是特別殊勝。

  現在漢地、藏地有許多人,經常參禅、拜佛、燒香、念經、作經忏……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爲了自身利益,真正爲一切衆生成佛而行持善法的,可以說極其罕見。這樣的話,無論做什麼都意義不大。所以,大家在修行時,一定要對菩提心的重要有清晰的認識,並以此攝持自己的善根。

  

  講正文之前,首先是華智仁波切贊歎自己的根本上師:

  

以大智慧現前勝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輪回中,

  

以巧方便證輪涅無二,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以大智慧已現前了圓滿正等覺果位;但以大悲心仍顯現爲人的形象,住于叁界輪回中,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並依靠善巧方便,針對不同衆生的根基、意樂善說法要,令他們獲得解脫,證得輪涅無二的聖果。在如此世所罕見、無與倫比的上師足下,華智仁波切畢恭畢敬地頂禮。

  我們在學習的開頭,或者修菩提心的時候,倘若各方面因緣具足,對華智仁波切爲主的傳承上師,以及具無量恩德的諸佛菩薩,最好也能以恭敬心念叁遍這個偈頌,並祈禱叁遍、頂禮叁遍。因爲傳承上師有特別殊勝的菩提心,若能經常祈禱,自相續一定會得到調化。否則,就像如意寶雖具無量功德,有緣者不去祈請的話,也不可能降下所欲。所以,經常用恭敬心祈禱上師叁寶,這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在修行時,也不能完全崇拜理論知識,一定要知道,除了理論了知的以外,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甚深、廣大領域。有些人天天用分別念探索理論,卻對感官以外的加持都不承許,這也是一種極端,不太可取!

  

  丙二(趣入最勝大乘——發殊勝菩提心)分叁:一、修四無量心;二、發殊勝菩提心;叁、願行菩提心學處。

  丁一(修四無量心)分四:一、修舍無量心;二、修慈無量心;叁、修悲無量心;四、修喜無量心。

  本來,四無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應從慈心開始修學。但此處,華智仁波切依據無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車疏》中的教言[1],次第有所不同。也就是,從實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沒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而達不到完全清淨,故最先要從舍心開始修。

  這個很重要!否則,剛開始若沒修好舍心,衆生跟你的關系有親疏之別,有些衆生你毫不關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發最大的心讓他們都離苦得樂,這有一定困難。所以,下面先從舍心修起,先要明白親友和怨敵的真實面目。

  戊一、修舍無量心:

  所謂的舍心,就是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衆生無有親疏、無有愛憎的平等心。

  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對親朋好友極度貪愛,對冤家債主卻排斥、嗔恨。所以要修這種心的話,就要斷除護親滅敵的習慣,對所有衆生都平等對待。就像佛陀在因地時,對贊歎他、傷害他的人,沒有任何貪嗔之心,完全做到一視同仁。

  當然,剛開始就以平等心看待一切衆生,對我們來講,肯定非常困難。但不管怎麼樣,這也要慢慢串習,若能如此,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亦雲:“能于怨親中,悲潤心平等,如是諸菩薩,名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親怨不平等,對父母親友等自方極其貪著,對怨敵等他方嗔恨難忍,正如《佛子行》所形容的:“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實際上,這也是未經觀察造成的。《大方便佛報恩經》雲:“師長及父母,及諸衆生類,怨親心平等,恩德無有二。”師長、父母也好,其他衆生也好,真正去觀察時,怨親都是平等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沒有任何差別。

  而且,現在的怨敵,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也曾做過自己的親友,彼此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共同維護,所做的饒益無法想象。而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成爲自己的仇人,加害過自己。

  可惜的是,很多人對親怨關系沒有搞清楚,總認爲“這是我的父母”、“這是我的子女”、“這是我的親人”,卻不知他們無始以來害過自己無數次。而如今冤冤相報的怨恨敵人,卻反而上輩子對自己有恩。所以,凡夫人的執著完全是錯的,對此大家應該好好地想想。

  ◎ 引用公案說明親怨平等

  聖者嘎達亞那曾說:“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這個公案前面已講了,在此不再贅述。

  《法句譬喻經》中也有個公案,跟它的情節比較相似:往昔佛陀在舍衛國時,當地有一位婆羅門,財富無數,但爲人非常吝啬。有一次,他殺了一只雞,把所有的門全關上,烹調做成美食,跟妻子和兒子一起分享。

  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緣已成熟,就化現成一個沙門,以神通突然出現在他面前,請他布施修福。這一家吃得正歡,看到沙門來化緣,就很不高興。婆羅門狠狠地罵道:“你真是無恥,不知慚愧!我們正在吃飯,你卻不請自來。”

  沙門回答說:“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羞,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意思是,你殺的雞是父親轉世,娶的妻子是母親轉世,養的兒子是前世的怨仇,如此都不知道羞愧的話,卻反說我這個沙門無有慚愧,簡直是豈有此理。

  婆羅門聽後大驚。佛陀以神通令其憶起宿命,並爲其說法,他當下得證了須陀洹果。

  

  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美國阿拉斯加州有個人叫波特,他出生于1907年,2歲時就能講自己的前世,說他前世是印第安族的一個人,在一次戰爭中,被敵人用長矛刺死了。而殺他的凶手,正是他這一世媽媽的舅舅,也就是舅公。所以,殺人者與被殺者今生雖然是親戚,但前世卻是互相殘殺的敵人。

  著名人類學家馬裏奧博士,曾通過催眠等方式,證實人確實存在前世。在他研究的一千多個案例中,有一個輪回再生的事例是這樣的:瑞士的一位大學女教授史貝克,49歲時丈夫艾米去世。之後她買了一只鹦鹉,這鹦鹉是她丈夫去世那天出生的。她給它起名叫耶維斯,但它就不聽,自顧自地大叫“艾米、艾米”,並能說出他們結婚日,以及過去的婚姻生活。有人剛開始對此不相信,但跟那只鹦鹉交談之後,不得不承認它是艾米的轉世。

  當然,生死輪回非常神秘,不一定每個人身上都能發生同樣的事,但不管怎麼樣,如今這樣的事例非常多。所以,親怨都是不定的,沒有必要家人死了就哭,敵人死了就笑,這是一種特別愚癡的執著——聽說明天是“愚人節”,許多人會以騙人爲樂,這完全是在造惡業。本來我們凡夫人就很愚癡了,不需要再加一個“愚人節”。原本這是西方的節日,但現在漢地也喜歡過,很擔心藏地有一天也變成這樣。

  還有一則公案:從前,法王赤松德贊…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