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节课
思考题
358、实修四无量心时,修行次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
359、什么叫舍无量心?通过怎样的观察,才能深刻体会到亲怨平等?并引用公案加以说明。你做得怎么样?
360、舍无量心具体应该如何修?什么是错误的舍无量心,什么是正确的舍无量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正式讲不共加行中的发菩提心。
二、发殊胜菩提心
发菩提心,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不管是它的力量还是功德,都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座共同听课的人,非常有福报,否则,这样的法不可能轻易得到。因此,每个人应当有一种欢喜心。
在一切思想、一切修行中,菩提心确实无比殊胜。《大丈夫论》中讲过:“欲供养一切佛者,当发菩提之心;欲报佛恩者,当发坚牢菩提之心。”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的快乐,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万劫中给我们创造的,故我们一定要有报恩之心。而要想报答佛恩、师恩、众生恩,修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佛教的精华就是强调菩提心,没有它的话,修无上密法也谈不上殊胜。记得《前行备忘录》中说过,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即使你九年闭关,关房的门用泥巴封上,也不能获得解脱。所以,菩提心在佛教中至关重要。
《旧杂譬喻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此时,佛陀脸色无有光彩,像是特别忧愁的样子。阿难问佛是何缘故。佛陀说:“就像是商人,持价值千万珍宝外出经商,路上遇到盗贼被洗劫一空,赤裸身体呆在路上,你说愁不愁?”
阿难回答:“很愁。”
佛对阿难说:“我从无数劫来,千辛万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众生成佛。但现在我成佛了,却没有起到真实作用,难道我能快乐得起来吗?”
阿难问:“不是很多人已证得声闻圣果了吗?”
佛陀说:“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几个女儿,却没有儿子的话,就不能支撑门户。同样,我虽有阿罗汉无数,可他们都不是我的儿子,不能坐在树下顿悟成佛,不能把佛法传承下去。”
说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数不清的天、龙、神、人都发起无上菩提心。这时,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悦,放出无数光明,照亮四方,欢喜地说道:“我的教法后继有人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任何一个善根,纵然像阿罗汉那样,从三界轮回中得到了解脱,也不算是特别殊胜。
现在汉地、藏地有许多人,经常参禅、拜佛、烧香、念经、作经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真正为一切众生成佛而行持善法的,可以说极其罕见。这样的话,无论做什么都意义不大。所以,大家在修行时,一定要对菩提心的重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以此摄持自己的善根。
讲正文之前,首先是华智仁波切赞叹自己的根本上师: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
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以大智慧已现前了圆满正等觉果位;但以大悲心仍显现为人的形象,住于三界轮回中,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依靠善巧方便,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意乐善说法要,令他们获得解脱,证得轮涅无二的圣果。在如此世所罕见、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毕恭毕敬地顶礼。
我们在学习的开头,或者修菩提心的时候,倘若各方面因缘具足,对华智仁波切为主的传承上师,以及具无量恩德的诸佛菩萨,最好也能以恭敬心念三遍这个偈颂,并祈祷三遍、顶礼三遍。因为传承上师有特别殊胜的菩提心,若能经常祈祷,自相续一定会得到调化。否则,就像如意宝虽具无量功德,有缘者不去祈请的话,也不可能降下所欲。所以,经常用恭敬心祈祷上师三宝,这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在修行时,也不能完全崇拜理论知识,一定要知道,除了理论了知的以外,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甚深、广大领域。有些人天天用分别念探索理论,却对感官以外的加持都不承许,这也是一种极端,不太可取!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丁一(修四无量心)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本来,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应从慈心开始修学。但此处,华智仁波切依据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1],次第有所不同。也就是,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没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故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这个很重要!否则,刚开始若没修好舍心,众生跟你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有些众生你毫不关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发最大的心让他们都离苦得乐,这有一定困难。所以,下面先从舍心修起,先要明白亲友和怨敌的真实面目。
戊一、修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对亲朋好友极度贪爱,对冤家债主却排斥、嗔恨。所以要修这种心的话,就要断除护亲灭敌的习惯,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对待。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对赞叹他、伤害他的人,没有任何贪嗔之心,完全做到一视同仁。
当然,刚开始就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对我们来讲,肯定非常困难。但不管怎么样,这也要慢慢串习,若能如此,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亦云:“能于怨亲中,悲润心平等,如是诸菩萨,名发菩提心。”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亲怨不平等,对父母亲友等自方极其贪著,对怨敌等他方嗔恨难忍,正如《佛子行》所形容的:“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实际上,这也是未经观察造成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师长及父母,及诸众生类,怨亲心平等,恩德无有二。”师长、父母也好,其他众生也好,真正去观察时,怨亲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任何差别。
而且,现在的怨敌,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也曾做过自己的亲友,彼此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无法想象。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成为自己的仇人,加害过自己。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亲怨关系没有搞清楚,总认为“这是我的父母”、“这是我的子女”、“这是我的亲人”,却不知他们无始以来害过自己无数次。而如今冤冤相报的怨恨敌人,却反而上辈子对自己有恩。所以,凡夫人的执著完全是错的,对此大家应该好好地想想。
◎ 引用公案说明亲怨平等
圣者嘎达亚那曾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这个公案前面已讲了,在此不再赘述。
《法句譬喻经》中也有个公案,跟它的情节比较相似:往昔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婆罗门,财富无数,但为人非常吝啬。有一次,他杀了一只鸡,把所有的门全关上,烹调做成美食,跟妻子和儿子一起分享。
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缘已成熟,就化现成一个沙门,以神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请他布施修福。这一家吃得正欢,看到沙门来化缘,就很不高兴。婆罗门狠狠地骂道:“你真是无耻,不知惭愧!我们正在吃饭,你却不请自来。”
沙门回答说:“卿杀父妻母,供养怨家,不知惭羞,反谓乞士,何不惭羞?”意思是,你杀的鸡是父亲转世,娶的妻子是母亲转世,养的儿子是前世的怨仇,如此都不知道羞愧的话,却反说我这个沙门无有惭愧,简直是岂有此理。
婆罗门听后大惊。佛陀以神通令其忆起宿命,并为其说法,他当下得证了须陀洹果。
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个人叫波特,他出生于1907年,2岁时就能讲自己的前世,说他前世是印第安族的一个人,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用长矛刺死了。而杀他的凶手,正是他这一世妈妈的舅舅,也就是舅公。所以,杀人者与被杀者今生虽然是亲戚,但前世却是互相残杀的敌人。
著名人类学家马里奥博士,曾通过催眠等方式,证实人确实存在前世。在他研究的一千多个案例中,有一个轮回再生的事例是这样的:瑞士的一位大学女教授史贝克,49岁时丈夫艾米去世。之后她买了一只鹦鹉,这鹦鹉是她丈夫去世那天出生的。她给它起名叫耶维斯,但它就不听,自顾自地大叫“艾米、艾米”,并能说出他们结婚日,以及过去的婚姻生活。有人刚开始对此不相信,但跟那只鹦鹉交谈之后,不得不承认它是艾米的转世。
当然,生死轮回非常神秘,不一定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生同样的事,但不管怎么样,如今这样的事例非常多。所以,亲怨都是不定的,没有必要家人死了就哭,敌人死了就笑,这是一种特别愚痴的执著——听说明天是“愚人节”,许多人会以骗人为乐,这完全是在造恶业。本来我们凡夫人就很愚痴了,不需要再加一个“愚人节”。原本这是西方的节日,但现在汉地也喜欢过,很担心藏地有一天也变成这样。
还有一则公案:从前,法王赤松德赞…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二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