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节课
思考题
361、什么是慈无量心?怎么样修持?
362、为什么说有了慈无量心后,即使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也会非常慈爱他?你对此有何体会?
363、慈心在身语意中如何体现?你怎么理解关爱可怜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殊胜?
364、佛教中强调孝顺父母吗?请引用教证具体说明。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四无量心中,“舍无量心”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讲“慈无量心”。
修持四无量心或菩提心非常重要。以前好多修行人,要么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要么只懂一些理论,却没有将其融于自心,从来也没有串习过。这样一来,法就是法,人就是人,正如噶当派大德所说,法与人之间可以过一匹马。如此一来,法虽有调伏烦恼、趋入解脱的能力,可因为我们没有修行过,就一直不能与之相应。所以,修行非常关键。现在很多道友在修加行,这相当不错。尤其是菩提心,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否则,错过了,以后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戊二、修慈无量心:
修慈无量心之前,舍无量心最好要修到量。当然,完全到量的话,作为凡夫人恐怕不太现实,但一般来讲,也要尽量做到自他平等,对敌人的怨恨和对自方的贪著不是很强烈。不然,对自他贪嗔极为猛烈的话,从这种行为中,也能看出来你的境界有多高。
舍无量心修到量之后,接着再修慈无量心——将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对待。父母亲哺育幼儿时,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脾气不好,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劳累,只要能让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就会想方设法去做,这是父母唯一的目标。
父母对子女的慈心,相当强烈。前几年发生汶川地震时,有个母亲在生死关头,用身体支撑塌下来的房子,保护着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毫发未伤,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后来救援人员在孩子的襁褓里,发现了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现场顿时一片抽泣。
还有,某个国家大地震时,一个埋在瓦砾下八天多的3岁女孩,被奇迹般救了出来。人们发现,这个小孩之所以能熬过既无食物又无饮水、阴湿寒冷的八天,完全是因为母亲刺破了手指,让孩子吮吸自己的血液。这位伟大的母亲,用她全部的生命,换来了孩子存活的机会。甚至在动物界,也有很多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
了解这一点,对我们修菩提心特别关键。倘若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我们对他特别好,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恶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时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像母亲疼爱孩子那样,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各种方便令他今生来世获得安乐。
《本事经》中曾讲过[1],仅仅对于一个有情,若能修持慈心,福德也是无量无边,更何况是一切众生了?在这里,慈无量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这一点,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思维。
◎ 慈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具体怎么样观修呢?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乐,谁都不希望痛苦哀伤。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与所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我们心里要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哪怕对一个众生不生嗔心,想尽办法让他快乐,这也是所谓的慈心。
最后观想:“三界中的所有众生,不单单是我渴望安乐,其他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跟我没有任何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
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的的确确有甚深意义。我们修发心时,要一边念发心偈,一边这样观想。
◎ 慈心在身语意中如何体现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我们的身口意应以慈心摄持,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头,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至终要真诚慈爱。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不能怒目而视,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若能如此,就会感得身相庄严,佛经云:“慈目视众生,得大威妙色。”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丑陋,也跟往昔损害众生有一定关系。
从前,一位专横跋扈的官员,一贯斜着眼睛看别人,结果后世生为一户人家灶下吃剩饭的饿鬼。在佛经中,也讲述了反目视圣者而堕入地狱等的过失。佛陀在《入定不定印经》中,还告诉妙吉祥菩萨:假如有人以怒目来看菩萨,其罪超过挖出三界众生的眼目等[2]。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什么特殊密意,一般来讲,对众生应语气和蔼、目光慈悲,这是菩萨最基本的行为。
现在有些人,入定修慈心、悲心、菩提心时,境界还算不错,但出了定以后,常以嗔恨心来对待别人,所行与所修大相径庭。就像一个人在学校里读书,学的都是善力量,但到了社会以后,全部都是恶行为,那这些书就白读了。所以,我们修大乘佛法的话,入定不入定、闭关不闭关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平时的行为。
平时若能把众生当成父母,或者视为自己的独子,说明你的修行比较成功。反之,假如与众生交往的过程中,嗔恨心非常大,脾气也特别暴躁,不管是说话、做事、想问题,全部处于恶的状态中,那我们百分之百可以断言:你的修行境界特别差。
一位修行好的菩萨,身体的威仪会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了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实实在在、悦耳可人,不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心里也是同样,处处饶益众生,不望自己得到好处,如《入行论》云:“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大圆满前行》的文字很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但若想将每句话落实到行为中,就要靠自己的修行了。)
不过,我们也不能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让别人把自己看作菩萨、高僧大德。原来有个人刚出家,行为特别寂静,总看不惯一些老修行人,喜欢对他们评头论足,说走路应如何如何,说话应如何如何……其实,刚出家经常会有这种热情,但若过了一二十年,行为还能一如既往的话,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到一些上师那里,求得大圆满之后,两三天中口口声声都说光明境界,讲这些也特别舒服,但用不了多久,他的光明境界就慢慢变“黑暗”了。所以,偶尔的行为、偶尔的出离心,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境界。
若想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首先就要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利益他众。在念发心偈时,可以有时候观想皈依境,有时候观想慈无量心的内容,有时候心里反复发愿。因为你一点分别念都不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要尽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那么,该怎么样发愿呢?“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这辈子不一定能解脱,那么在广大无边的轮回中流转的话,就千万不能害众生。《分别业报略经》亦云:“慧者应当知,慈愍不害生。”一个人一生中若能守持这一条戒,我觉得就已经非常圆满了。但现在的这个社会,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你们若实在做不到,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励力忏悔,发愿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都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也万万不要随意殴打、过分役使。我们每个人都说“要悲悯一切众生,度化所有众生”,如果连最近的众生都不爱护,跟父母的关系都特别不好,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大乘菩提心。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要只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而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培养真正的慈悲心,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董的比丘尼,在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买了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
恍惚之间,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但寺外有四五个难民,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这位比丘尼惊醒,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饥饿的人,便忙将供品布施给他们了。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对那些可怜众生来讲,如今投生为这样,受到众人欺凌嫌弃,也是往昔身为有权有势的人时欺辱、藐视他人的报应。(现在有些一国之君或有财有势的人,看起来福报很大,但他们前世有可能是仆人;今生的仆人,前世可能是高官,这就是轮回的本性。若能看清这一点,就会明白轮回极其恐怖。但没有宿命通的人,却一直在盲目追求,盲目做…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