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节课
思考题
365、悲心和慈心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说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相当重要?
366、悲无量心应当如何观修?请详细阐述。
367、怎样才能把大悲心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你具体是怎么做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讲正文之前,首先提醒大家注意两件事情:
第一、在听课时,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否则,心散乱的话,无论听哪门课,都不一定得到很大利益。
在《前行广释》第一册中,我讲过基本的闻法规律,除了新加入的个别佛友,大多数人应该都懂。听课时如果不专心,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你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根本生不起任何意乐。《前行》的内容虽看似简单,但却是华智仁波切的智慧精滴,大家若能认认真真学习,肯定会有无比的利益。
我在讲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自己胡言乱语,确实讲得不好,但也尽量依据诸佛菩萨、前辈大德的教言,再加上自己的一点体会或理解,才给大家传授的,所以每个人一定要认真听。
在学院听课的道友,对闻法规律长期以来就很重视,问题应该不大。但最近通过网络学习的有些人,一边听课一边讲话、吃东西、做事情,这样还不如不听。你要听的话,至少也要空出一两个小时,认认真真地听。其实,共同学习这些大德的金刚语,会令我们生起一些出乎意料的境界。你不愿意的话,我们也不强迫,来这里听课的人,全部是自愿的。但假如你愿意听,就务必要专心,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听法习惯。
有些人听法时间长了以后,从表情上看,已经成了“法油子”、“老油条”,好像没什么感觉了。当然,听我这样的人讲法,没有感觉也很正常,但《前行》是前辈大德的金刚语,没感觉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你心不专注而已。如果专注的话,每句话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利益。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地听,每堂课都能获得一些新知识,或者对已懂的道理再三串习,令这种境界蒸蒸日上。
第二、我以前也经常要求,在闻法过程中,没什么特殊情况的话,最好不要断传承。毕竟现在听课比较方便,你若偶尔因故无法听课,网络上应该有重播。
还有,听课时要念前后的念诵文,前面差不多有20多分钟,后面的《普贤行愿品》、上师瑜伽,大概也有10分钟,这期间最好能用上转经轮,如此功德不可思议。长期一直用的话,你可能没有这个习惯,但在闻法的前后,不管是学院现场听课的人,或是以后通过光盘、网络接受法义的人,如果你有转经轮,不要把它总藏在盒子里,用一点是不会坏的。
现在大城市里的很多人,在世间法方面经验丰富、方法善巧,可是出世间法的话,能力确实非常薄弱。其实,你们每周抽出一两个小时学习佛法,心最好要静下来,听课前把乱七八糟的事都处理完。听课的一两个小时,差不多只是你吃顿饭的时间。而且在大城市里吃饭,有时候两个小时还不够,喝一点,吃一点,又喝一点……在饭店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去吃饭的地方要花一两个小时,来来回回还有堵车,所以,有些人为了一顿饭,经常要用六七个小时。而我们听一堂课,时间比这个少多了,所以最好提前把琐事处理完,然后尽量如理如法地听。当然,在听课的时候,不能使用转经轮。
下面开始讲正文:
戊三、修悲无量心:
修悲无量心时,应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
悲心和慈心之间的差别,一定要搞清楚。《大智度论》也讲了,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悲心则是愿众生远离痛苦,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佛教中,大悲心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谈不上。《佛说法集经》里也说了[1],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个就可以,这一个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
大悲心犹如太阳普照世界,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反之,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圆满、禅宗、净土宗,最终也会一无所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是一种特别高的境界,必须要以大悲心作为根本。《菩提心观释》也说:“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有了大悲心,菩提就会手到擒来,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云:“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那么,大悲心该怎么修呢?
◎ 悲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个众生作为悲悯对境,对它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修大悲心,最好先由一个众生开始,否则,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那“所有”众生的话,就像因明里的总相,是遍于一切的。仅就人类而言,到底是汉族人、藏族人、蒙古人?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故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因此,要观修的话,最好先观一个可怜众生。
具体来说,比如观想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绵羊”的念头,想想这个众生就是自己,那该怎么办?
就像一些囚犯,被宣判死刑后,马上被武警和法警荷枪实弹地押上囚车,到刑场去执行枪决。这时不少死刑犯面如死灰,双腿甚至全身都在抖,甚至有人当场瘫倒,站都站不起来。我以前读书时,就见过这样的死囚,看他的面孔,因极度恐惧而目光呆滞,死前的一两个小时,已经成了他的末日,绝望、悲哀的神色令人久久难忘。
那天电视上播出日本地震的场景,当十米多高的海啸铺天盖地而来时,不少人都脸色苍白,有信仰的人默默祈祷,没有信仰的人,则极其无助。人遇到这种危难时,会有怎样的恐怖和痛苦,我们都很清楚。而其它的旁生,在屠宰场遭杀时,尤其是屠刀刺入它的身体时,感觉也是同样。若以这样一个具体实例来观修,你的悲心会油然而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否则,原本就没有的话,再怎么修也无法将其引发出来。在此基础上,你如果受到大乘教育,知道大悲心在成佛途中非常重要,那在遇到可怜众生时,一定会跟以往的心态不同。比如你在医院看到身患重病的人,眼泪不知不觉就会流下来。随着环境的影响,内心也会产生很大变化。
新加坡有个居士叫许哲,今年114岁了。她学佛比较晚,以前是学其他宗教的。她说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哪里有穷人,我就往哪里去。”她的生命哲学是:“我爱我的同胞,全宇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认为她这种境界很高。实际上,只要你受过大乘教育,即使刚开始对个别众生的嗔心、不满很严重,但在大乘教育的熏陶下,会对每个众生都慢慢生起强烈的悲心,并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会退。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随时都可以修悲心,遇到可怜众生时,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怎么办?”那天我看到电视上的地震海啸,当时就想:“我在场会怎么办?会不会祈祷佛陀?这时候能不能想起来?”有些佛教徒平时讲得很好听,但关键时刻只想着自己,对别人的痛苦熟视无睹,这就不是很好的修行人。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看到众生的痛苦时,应专心意念:“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判刑的死囚也好、被杀的动物也好,就是我自己,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法溜走,也不会飞行,凭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一瞬间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这是多么悲惨啊!……”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这就是大悲心的修法。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平时没怎么串习过,恐怕有点不习惯。但到了一定时候,这种境界就很容易生起来。现在有些佛教徒,从来没修过大悲心,虽然口口声声说证悟空性、明心见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眼睁睁看着众生被宰杀,自己面不改色,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样的话,你所证悟的境界与大乘理念就相违了。
作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像《华严经》中讲的那样:“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不求自己快乐,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护众生,若能发起这样的心,很快就会入于无碍的佛菩萨果地。倘若没有这样的悲心,就像墙没有墙基一样,墙上的花纹又从何谈起?所以作为大乘行人,修大悲心特别重要,有了这样一颗心,不但生生世世中会不离利他,即生也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民国九年,某地曾发生过一则传奇故事:有一山居人家,在办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际,忽然跑来一只受惊的山鹿,因为被猎人追赶,躲到了祖先的供桌下。
新娘非常善良,赶紧把山鹿藏起来。猎人追来说鹿是他的,必须交出来。新娘不忍心,准备买下这只鹿。猎人趁机敲诈,说非要二十个银元不可,双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降到十五个银元。
价钱谈定后,新娘的公公婆婆面现难色,因为这次娶媳妇就用去十五个银元,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新娘说愿把自己的陪嫁十五个银元,全部拿出来买鹿。家人只好同意,但都觉得此举很愚蠢。猎人得银后离去,新娘便从桌下招出山鹿,安抚一番,鹿轻跳几下,跑回山林中去了。
几年以后,新娘生了一个儿子,刚满周岁。家人正值忙碌之际,便将婴儿放在院中椅子上。这时山鹿又再出现,用鹿角挟起椅子及婴儿,在院中转两圈后,带着婴儿向外跑去。家人…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