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四節課

  

第九十四節課

  

思考題

  365、悲心和慈心之間有什麼差別?爲什麼說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相當重要?

  366、悲無量心應當如何觀修?請詳細闡述。

  367、怎樣才能把大悲心貫徹到實際行動中?你具體是怎麼做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講正文之前,首先提醒大家注意兩件事情:

  第一、在聽課時,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都應該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否則,心散亂的話,無論聽哪門課,都不一定得到很大利益。

  在《前行廣釋》第一冊中,我講過基本的聞法規律,除了新加入的個別佛友,大多數人應該都懂。聽課時如果不專心,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你也不知道在講什麼,根本生不起任何意樂。《前行》的內容雖看似簡單,但卻是華智仁波切的智慧精滴,大家若能認認真真學習,肯定會有無比的利益。

  我在講的過程中,有時候覺得自己胡言亂語,確實講得不好,但也盡量依據諸佛菩薩、前輩大德的教言,再加上自己的一點體會或理解,才給大家傳授的,所以每個人一定要認真聽。

  在學院聽課的道友,對聞法規律長期以來就很重視,問題應該不大。但最近通過網絡學習的有些人,一邊聽課一邊講話、吃東西、做事情,這樣還不如不聽。你要聽的話,至少也要空出一兩個小時,認認真真地聽。其實,共同學習這些大德的金剛語,會令我們生起一些出乎意料的境界。你不願意的話,我們也不強迫,來這裏聽課的人,全部是自願的。但假如你願意聽,就務必要專心,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聽法習慣。

  有些人聽法時間長了以後,從表情上看,已經成了“法油子”、“老油條”,好像沒什麼感覺了。當然,聽我這樣的人講法,沒有感覺也很正常,但《前行》是前輩大德的金剛語,沒感覺是不可能的,只不過是你心不專注而已。如果專注的話,每句話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利益。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地聽,每堂課都能獲得一些新知識,或者對已懂的道理再叁串習,令這種境界蒸蒸日上。

  第二、我以前也經常要求,在聞法過程中,沒什麼特殊情況的話,最好不要斷傳承。畢竟現在聽課比較方便,你若偶爾因故無法聽課,網絡上應該有重播。

  還有,聽課時要念前後的念誦文,前面差不多有20多分鍾,後面的《普賢行願品》、上師瑜伽,大概也有10分鍾,這期間最好能用上轉經輪,如此功德不可思議。長期一直用的話,你可能沒有這個習慣,但在聞法的前後,不管是學院現場聽課的人,或是以後通過光盤、網絡接受法義的人,如果你有轉經輪,不要把它總藏在盒子裏,用一點是不會壞的。

  現在大城市裏的很多人,在世間法方面經驗豐富、方法善巧,可是出世間法的話,能力確實非常薄弱。其實,你們每周抽出一兩個小時學習佛法,心最好要靜下來,聽課前把亂七八糟的事都處理完。聽課的一兩個小時,差不多只是你吃頓飯的時間。而且在大城市裏吃飯,有時候兩個小時還不夠,喝一點,吃一點,又喝一點……在飯店一呆就是叁四個小時,去吃飯的地方要花一兩個小時,來來回回還有堵車,所以,有些人爲了一頓飯,經常要用六七個小時。而我們聽一堂課,時間比這個少多了,所以最好提前把瑣事處理完,然後盡量如理如法地聽。當然,在聽課的時候,不能使用轉經輪。

  

  下面開始講正文:

  戊叁、修悲無量心:

  修悲無量心時,應觀想一位被劇烈痛苦逼迫的衆生,希望他遠離痛苦。

  悲心和慈心之間的差別,一定要搞清楚。《大智度論》也講了,慈心是願衆生得到快樂,悲心則是願衆生遠離痛苦,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在佛教中,大悲心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談不上。《佛說法集經》裏也說了[1],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個就可以,這一個法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大悲心。

  大悲心猶如太陽普照世界,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反之,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圓滿、禅宗、淨土宗,最終也會一無所成。爲什麼呢?因爲這些法與佛陀的智慧無二無別,是一種特別高的境界,必須要以大悲心作爲根本。《菩提心觀釋》也說:“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爲根本。”有了大悲心,菩提就會手到擒來,如《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雲:“悲愍衆生,則爲菩提,已在其手。”

  那麼,大悲心該怎麼修呢?

  ◎ 悲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經中說:“觀想一名被關入監獄接近被殺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這樣遭受劇烈痛苦的一個衆生作爲悲憫對境,對它生起母親或兒子想。”

  修大悲心,最好先由一個衆生開始,否則,一開始就閉著眼睛想“願所有衆生離苦得樂”,那“所有”衆生的話,就像因明裏的總相,是遍于一切的。僅就人類而言,到底是漢族人、藏族人、蒙古人?根本沒有具體的概念,故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滿的修法,不切實際。因此,要觀修的話,最好先觀一個可憐衆生。

  具體來說,比如觀想一名被國王下令帶到刑場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綁的綿羊,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綿羊”的念頭,想想這個衆生就是自己,那該怎麼辦?

  就像一些囚犯,被宣判死刑後,馬上被武警和法警荷槍實彈地押上囚車,到刑場去執行槍決。這時不少死刑犯面如死灰,雙腿甚至全身都在抖,甚至有人當場癱倒,站都站不起來。我以前讀書時,就見過這樣的死囚,看他的面孔,因極度恐懼而目光呆滯,死前的一兩個小時,已經成了他的末日,絕望、悲哀的神色令人久久難忘。

  那天電視上播出日本地震的場景,當十米多高的海嘯鋪天蓋地而來時,不少人都臉色蒼白,有信仰的人默默祈禱,沒有信仰的人,則極其無助。人遇到這種危難時,會有怎樣的恐怖和痛苦,我們都很清楚。而其它的旁生,在屠宰場遭殺時,尤其是屠刀刺入它的身體時,感覺也是同樣。若以這樣一個具體實例來觀修,你的悲心會油然而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潛能,否則,原本就沒有的話,再怎麼修也無法將其引發出來。在此基礎上,你如果受到大乘教育,知道大悲心在成佛途中非常重要,那在遇到可憐衆生時,一定會跟以往的心態不同。比如你在醫院看到身患重病的人,眼淚不知不覺就會流下來。隨著環境的影響,內心也會産生很大變化。

  新加坡有個居士叫許哲,今年114歲了。她學佛比較晚,以前是學其他宗教的。她說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哪裏有窮人,我就往哪裏去。”她的生命哲學是:“我愛我的同胞,全宇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認爲她這種境界很高。實際上,只要你受過大乘教育,即使剛開始對個別衆生的嗔心、不滿很嚴重,但在大乘教育的熏陶下,會對每個衆生都慢慢生起強烈的悲心,並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會退。

  我們在生活中,其實隨時都可以修悲心,遇到可憐衆生時,要經常換位思考:“如果是我怎麼辦?”那天我看到電視上的地震海嘯,當時就想:“我在場會怎麼辦?會不會祈禱佛陀?這時候能不能想起來?”有些佛教徒平時講得很好聽,但關鍵時刻只想著自己,對別人的痛苦熟視無睹,這就不是很好的修行人。

  作爲真正的修行人,看到衆生的痛苦時,應專心意念:“正在感受痛苦的衆生,判刑的死囚也好、被殺的動物也好,就是我自己,現在到底該怎麼辦呢?無處可逃、無處可躲,無依無怙,無法溜走,也不會飛行,憑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一瞬間就要離開今生的一切,甚至自己珍愛保護的身體也要舍棄而步入後世,這是多麼悲慘啊!……”觀想那樣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這就是大悲心的修法。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因爲平時沒怎麼串習過,恐怕有點不習慣。但到了一定時候,這種境界就很容易生起來。現在有些佛教徒,從來沒修過大悲心,雖然口口聲聲說證悟空性、明心見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眼睜睜看著衆生被宰殺,自己面不改色,一點感覺也沒有,這樣的話,你所證悟的境界與大乘理念就相違了。

  作爲大乘佛教徒,應該像《華嚴經》中講的那樣:“不爲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衆生,如是發起大悲心,疾得入于無礙地。”不求自己快樂,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護衆生,若能發起這樣的心,很快就會入于無礙的佛菩薩果地。倘若沒有這樣的悲心,就像牆沒有牆基一樣,牆上的花紋又從何談起?所以作爲大乘行人,修大悲心特別重要,有了這樣一顆心,不但生生世世中會不離利他,即生也會獲得世間的快樂。

  民國九年,某地曾發生過一則傳奇故事:有一山居人家,在辦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際,忽然跑來一只受驚的山鹿,因爲被獵人追趕,躲到了祖先的供桌下。

  新娘非常善良,趕緊把山鹿藏起來。獵人追來說鹿是他的,必須交出來。新娘不忍心,准備買下這只鹿。獵人趁機敲詐,說非要二十個銀元不可,雙方討價還價半天,最後降到十五個銀元。

  價錢談定後,新娘的公公婆婆面現難色,因爲這次娶媳婦就用去十五個銀元,家裏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錢。新娘說願把自己的陪嫁十五個銀元,全部拿出來買鹿。家人只好同意,但都覺得此舉很愚蠢。獵人得銀後離去,新娘便從桌下招出山鹿,安撫一番,鹿輕跳幾下,跑回山林中去了。

  幾年以後,新娘生了一個兒子,剛滿周歲。家人正值忙碌之際,便將嬰兒放在院中椅子上。這時山鹿又再出現,用鹿角挾起椅子及嬰兒,在院中轉兩圈後,帶著嬰兒向外跑去。家人…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