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叁節課
思考題
361、什麼是慈無量心?怎麼樣修持?
362、爲什麼說有了慈無量心後,即使遇到剛強難化的衆生,也會非常慈愛他?你對此有何體會?
363、慈心在身語意中如何體現?你怎麼理解關愛可憐衆生,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殊勝?
364、佛教中強調孝順父母嗎?請引用教證具體說明。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四無量心中,“舍無量心”已經講完了,從今天開始講“慈無量心”。
修持四無量心或菩提心非常重要。以前好多修行人,要麼沒有這方面的理論基礎,要麼只懂一些理論,卻沒有將其融于自心,從來也沒有串習過。這樣一來,法就是法,人就是人,正如噶當派大德所說,法與人之間可以過一匹馬。如此一來,法雖有調伏煩惱、趨入解脫的能力,可因爲我們沒有修行過,就一直不能與之相應。所以,修行非常關鍵。現在很多道友在修加行,這相當不錯。尤其是菩提心,一定要認認真真對待,否則,錯過了,以後就不一定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戊二、修慈無量心:
修慈無量心之前,舍無量心最好要修到量。當然,完全到量的話,作爲凡夫人恐怕不太現實,但一般來講,也要盡量做到自他平等,對敵人的怨恨和對自方的貪著不是很強烈。不然,對自他貪嗔極爲猛烈的話,從這種行爲中,也能看出來你的境界有多高。
舍無量心修到量之後,接著再修慈無量心——將一切衆生平等作爲大慈心的對境,之後要像父母養育小孩一樣對待。父母親哺育幼兒時,全然不顧孩子的顛倒行爲、脾氣不好,也不顧自己的艱辛勞累,只要能讓他平平安安、快快樂樂、舒舒服服,就會想方設法去做,這是父母唯一的目標。
父母對子女的慈心,相當強烈。前幾年發生汶川地震時,有個母親在生死關頭,用身體支撐塌下來的房子,保護著自己的孩子,結果孩子毫發未傷,母親卻永遠閉上了眼睛。後來救援人員在孩子的襁褓裏,發現了一部手機,屏幕上是一條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現場頓時一片抽泣。
還有,某個國家大地震時,一個埋在瓦礫下八天多的3歲女孩,被奇迹般救了出來。人們發現,這個小孩之所以能熬過既無食物又無飲水、陰濕寒冷的八天,完全是因爲母親刺破了手指,讓孩子吮吸自己的血液。這位偉大的母親,用她全部的生命,換來了孩子存活的機會。甚至在動物界,也有很多關于母愛的感人故事。
了解這一點,對我們修菩提心特別關鍵。倘若遇到剛強難化的衆生,我們對他特別好,他不但不領情,反而還惡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時我們也要義無反顧,像母親疼愛孩子那樣,身語意要竭盡全力,用各種方便令他今生來世獲得安樂。
《本事經》中曾講過[1],僅僅對于一個有情,若能修持慈心,福德也是無量無邊,更何況是一切衆生了?在這裏,慈無量心的對境就是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獲得快樂,是慈無量心的定義。這一點,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要反反複複地思維。
◎ 慈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具體怎麼樣觀修呢?世間上任何一個衆生,都希望快樂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樂,誰都不希望痛苦哀傷。可他們根本不知道安樂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與所行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看到這樣的現象之後,我們心裏要這樣默想:“這些希求安樂反而唯受痛苦的衆生,若能都各隨所願、各得其樂,那該有多好啊!”屢次叁番這樣進行觀修。《涅槃經》中說:“若于一衆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爲慈善。”哪怕對一個衆生不生嗔心,想盡辦法讓他快樂,這也是所謂的慈心。
最後觀想:“叁界中的所有衆生,不單單是我渴望安樂,其他衆生也同樣唯求安樂,這一點跟我沒有任何差別。”一直修到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爲止。
華智仁波切的金剛語,的的確確有甚深意義。我們修發心時,要一邊念發心偈,一邊這樣觀想。
◎ 慈心在身語意中如何體現
正如經中所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我們的身口意應以慈心攝持,口中所說的話、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頭,絕不能損害衆生,自始至終要真誠慈愛。甚至目視其他衆生,也應當和顔悅色,不能怒目而視,就像《入行論》中所言:“眼見衆生時,誠慈而視之。”若能如此,就會感得身相莊嚴,佛經雲:“慈目視衆生,得大威妙色。”現在很多人之所以醜陋,也跟往昔損害衆生有一定關系。
從前,一位專橫跋扈的官員,一貫斜著眼睛看別人,結果後世生爲一戶人家竈下吃剩飯的餓鬼。在佛經中,也講述了反目視聖者而墮入地獄等的過失。佛陀在《入定不定印經》中,還告訴妙吉祥菩薩:假如有人以怒目來看菩薩,其罪超過挖出叁界衆生的眼目等[2]。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沒有什麼特殊密意,一般來講,對衆生應語氣和藹、目光慈悲,這是菩薩最基本的行爲。
現在有些人,入定修慈心、悲心、菩提心時,境界還算不錯,但出了定以後,常以嗔恨心來對待別人,所行與所修大相徑庭。就像一個人在學校裏讀書,學的都是善力量,但到了社會以後,全部都是惡行爲,那這些書就白讀了。所以,我們修大乘佛法的話,入定不入定、閉關不閉關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平時的行爲。
平時若能把衆生當成父母,或者視爲自己的獨子,說明你的修行比較成功。反之,假如與衆生交往的過程中,嗔恨心非常大,脾氣也特別暴躁,不管是說話、做事、想問題,全部處于惡的狀態中,那我們百分之百可以斷言:你的修行境界特別差。
一位修行好的菩薩,身體的威儀會溫文爾雅,給人一種舒心悅意之感,徹底杜絕了危害他衆,全心全意利濟有情;口中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實實在在、悅耳可人,不帶有藐視、侮辱、譏諷他人的意味;心裏也是同樣,處處饒益衆生,不望自己得到好處,如《入行論》雲:“一心樂利他,不望得善報。”
(《大圓滿前行》的文字很簡單,沒有什麼不懂的,但若想將每句話落實到行爲中,就要靠自己的修行了。)
不過,我們也不能憑著虛僞的調柔威儀、溫和語言等,讓別人把自己看作菩薩、高僧大德。原來有個人剛出家,行爲特別寂靜,總看不慣一些老修行人,喜歡對他們評頭論足,說走路應如何如何,說話應如何如何……其實,剛出家經常會有這種熱情,但若過了一二十年,行爲還能一如既往的話,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到一些上師那裏,求得大圓滿之後,兩叁天中口口聲聲都說光明境界,講這些也特別舒服,但用不了多久,他的光明境界就慢慢變“黑暗”了。所以,偶爾的行爲、偶爾的出離心,不代表一個人的真實境界。
若想變成名副其實的修行人,首先就要發自內心,唯一渴望利益他衆。在念發心偈時,可以有時候觀想皈依境,有時候觀想慈無量心的內容,有時候心裏反複發願。因爲你一點分別念都不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要盡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那麼,該怎麼樣發願呢?“但願我在輾轉投生的生生世世中,連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損害,一心一意利益他們。”這個很重要!因爲我們這輩子不一定能解脫,那麼在廣大無邊的輪回中流轉的話,就千萬不能害衆生。《分別業報略經》亦雲:“慧者應當知,慈愍不害生。”一個人一生中若能守持這一條戒,我覺得就已經非常圓滿了。但現在的這個社會,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你們若實在做不到,也要對自己的行爲勵力忏悔,發願生生世世不害任何衆生。
尤其是,對于依靠自己的眷屬、奴仆、旁生等,都要滿懷關愛之情。乃至看門狗以上,也萬萬不要隨意毆打、過分役使。我們每個人都說“要悲憫一切衆生,度化所有衆生”,如果連最近的衆生都不愛護,跟父母的關系都特別不好,那根本談不上什麼大乘菩提心。
當然,這裏也並不是說,要只關愛自己身邊的人,而是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培養真正的慈悲心,隨時隨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爲本。
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位姓董的比丘尼,在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買了很多很多供品。當她擺設完供品之後,感到有些疲倦,便靠著供案暫歇片刻。
恍惚之間,夢見觀世音菩薩對她說:“你不給我上供,我也餓不著。但寺外有四五個難民,快要餓死了,希望你把這些供品拿去給他們吃。救活他們的命,比給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這位比丘尼驚醒,打開寺門一看,果然有四五個饑餓的人,便忙將供品布施給他們了。
所以,關愛十分可憐的衆生,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爲殊勝。現在不管是漢地、藏地,很多人對高僧大德的供養特別多,對一些棄兒、病人、孤寡老人,卻不一定願意花錢去幫助。當然,假如你供養的對境,是真正有菩提心、離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錢,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給可憐衆生,這個功德應該遠遠超過前者。
對那些可憐衆生來講,如今投生爲這樣,受到衆人欺淩嫌棄,也是往昔身爲有權有勢的人時欺辱、藐視他人的報應。(現在有些一國之君或有財有勢的人,看起來福報很大,但他們前世有可能是仆人;今生的仆人,前世可能是高官,這就是輪回的本性。若能看清這一點,就會明白輪回極其恐怖。但沒有宿命通的人,卻一直在盲目追求,盲目做…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