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很多事情。)如果我們現在也仗勢欺人,後世同樣會變成奴仆來償還宿債。所以,對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衆生,我們更應多一分仁慈、多一分愛心。

  現在很多人對高高在上的人,比較恭敬尊重,忠心耿耿。而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衆生,哪怕是一絲微笑、一句安慰、一點錢財,也吝于施舍。作爲大乘佛教徒,不少人口口聲聲說是佛陀的追隨者,但看看佛陀因地時對衆生的行爲,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以前法王如意寶常說:“我在世時,你們不一定知道我的功德,一旦我離開這個世間,你們才可能覺得依止我是最大的福分。”的確,當上師圓寂之後,我們才發覺他的所作所爲全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我們呢?反觀自己確實慚愧。所以,大家應該對衆生有一分愛心。當然,這種愛心該怎麼樣付諸實踐,就要看個人的境界了。

  

  特別是對父母雙親、久病患者等,一定要關心、照顧他們,叁門盡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議。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與實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比如,有人從遠方來到藏地,沒有熟悉的人,高山反應很嚴重,氣候也不適應,在此無助之際,你給他一瓶溫水、一點食物,他可能會終生難忘;還有些久病不愈的患者,不僅僅是我們,連佛陀也會照顧他,這在很多公案中都講過;尤其是父母,對兒女仁至義盡、恩重如山,如果在他年事已高、老朽不堪時,刺傷他的感情,實在是大逆不道,罪過特別嚴重。

  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曾經爲報母恩,前往叁十叁天爲母說法,這在《心地觀經》中有過描述[3]。

  佛陀在《增一阿含經》中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兩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

  《毗奈耶經》也講過:將父母各安置于自己兩肩,轉繞南贍部洲,供養無數珍寶,都不能報答父母恩德。唯一能報恩的方法是什麼?就是他們無信心者令其生信心,無戒者令其受戒,吝啬者令其布施,無明者令其産生智慧,這樣才能報答父母之恩[4]。

  佛陀在《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中還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爲供二親。”因此,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令父母心入正法。

  而且,蓮花生大士曾言:“切莫讓老人憂傷,要恭恭敬敬加以維護。”父母健在時,我們若沒有好好孝敬,一旦他離開了人世,作爲子女一定會後悔的——“當時應該多打電話,不該讓他那麼孤獨!”但這個時候已經晚了。所以,我們平時對父母,務必要慈愛、隨順、關心、照顧。

  前兩天,有個出家人問:“我想給父母寄點錢,可不可以?”我說:“應該可以。世親論師在《俱舍論》中講過,父母即使不是聖者,但對他們供養的話,功德也是無量無邊[5]。所以,就算你是出家人,把化緣所得的財物供養父母,實際上也合情合理。”

  那麼對病人也是如此。佛在《毗奈耶經》中開許,僧衆的錢財可以分給病人。比如有些人因爲生病,不想去念經,僧衆的念經錢就可以算他一份。不過,假如他沒病裝病,那就另當別論了。真正是病人的話,照顧他有時候比供養聖者還有功德。

  從前,有一位明勖法師,想到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他到了五臺山以後,遇到一個長相奇特的僧人,認爲應該是文殊菩薩,就向他禮拜;那人也以爲他是文殊菩薩,也向他禮拜。兩個人拜來拜去,結果才發現弄錯了。後來他們結伴同行,一連叁天形影不離。

  (法王去五臺山那年,我和慈誠羅珠堪布帶著幹糧也轉過五臺,當時好像只有南臺沒去。在北臺,很多放羊牧馬的人,操著濃重的口音問:“你們到哪兒去哦?”到了中臺,我們有點困,一直睡了很長時間。晚上才來到東臺,住在那裏時,我們兩個都不會燒煤,結果煤氣中毒,頭痛欲裂,差點不是死了。第二天迷迷糊糊的,下山都很困難。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有時候談起來,我倆仍記憶猶新。)

  有一天,他們來到東臺頂,看到一座寺院,裏面有幾個出家人,可個個都很難看,氣質不好,也沒有什麼威儀。明勖生起了驕慢心,瞧不起這幾位僧人,但天色已晚,也只好將就寄宿在這裏了。

  睡到半夜,那位跟他同行的僧人突然生病,而且一下子病得很嚴重,整個晚上呻吟不停,周身也散發出臭穢之氣,令人難以近身。

  這個僧人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就對明勖說:“我病得這麼重,本來有意陪你共同參拜,現在恐怕不行了。你先走吧!”“可是你——”因爲叁天來的相處,明勖不忍心不管。

  僧人堅持道:“別管我,朝聖要緊,你來這裏是見文殊菩薩的,不是照顧我的,不是嗎?”“好吧,等我遊訪禮拜過菩薩後,再回來照顧你。”

  他離開之後,才走了幾步,忽然聽到背後有聲,回頭一看,剛才的寺院、沒威儀的僧衆、臥病在床的病僧,刹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文殊菩薩冉冉騰空而去。他才猛然意識到,這些是菩薩試探自己。

  明勖特別後悔,回去跟一個老和尚講了自己的經曆。老和尚告訴他:“你的過錯有兩點:一、看見面容不好、行儀較差的僧人,起了我慢之心;二、不該在友僧病重時舍棄他,只顧自己去朝聖。如此一來,文殊菩薩觀察到你慈悲心不切,就“遠走高飛”了。”

  所以,照顧病人、照顧父母、照顧可憐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記。否則,很多人把修法當成終生最有意義的事,而饒益衆生則認爲毫不相幹,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種愛好,不知道這與證悟一味一體,這樣的話,大乘菩薩的精神就失去了。故我們的行爲,應該像《華嚴經》中所說:“若見諸貧窮,老病衆苦逼,無所歸依者,大悲普慈念。”

  ◎ 不害衆生是可以做到的

  正如剛才所說,我們應把衆生視爲父母或自己的獨子,然後對他們修慈心。《菩薩念佛叁昧經》亦雲:“慈心觀衆生,如母念一子。”然而,當今時代的有些人,開口閉口都說:“因爲我是在家人,要養家糊口沒辦法不害衆生。”其實,這也並不是做不到的,即使你是在家人,生活如理如法也不困難。

  從前,新疆地區的兩個沙彌,修持文殊法十二年,終于面見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對他們說:“你們二人與我沒有緣分,你們生生世世的具緣本尊是觀世音菩薩,菩薩現化爲吐蕃國王松贊幹布的形象,你們去親近他吧。”于是這二人便前往西藏。

  他們雖不知吐蕃到底在何處,但還是憑著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終于來到了拉薩。他倆在藥王山[6]後面,看到屍骨橫陳,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割了頭的、剜了眼的、砍了手的、剁了腳的,慘不忍睹。

  他們小心翼翼地打聽:“這是什麼原因?”人們說:“這是國王下令懲治的。”二人聽了特別害怕,心想:“這位國王肯定不是觀世音菩薩,我們也很可能被懲罰,還是趕快逃走爲好!”于是轉身就往回逃。

  國王以神通知道二人要逃,便命大臣騎馬追趕。這兩個沙彌發現有人追來,嚇得心驚膽戰,更加拼命地跑。後面的人則拼命地追,最後把他們抓到了,帶到國王面前。

  國王問他們爲什麼跑,他們把事情的原委如實說了。國王問他們想不想見阿彌陀佛,他們說想見。國王就將二人帶到一個草地上,解開纏在頭上的綢緞,露出阿彌陀佛的尊容。國王說:“這就是阿彌陀佛,我是吐蕃國王,你倆不必害怕。”

  他們驚魂未定地問:“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怙主,可你爲何塗炭生靈、濫殺無辜呢?”

  國王回答:“由于藏人剛強難調,所以我才顯示幻化。但我下命令砍殺的那些人,全是我自己幻變的。實際上,我本人對一個衆生的一個汗毛孔,也從來沒有加害過。[7]”

  隨後,國王問他們想獲得什麼樣的悉地。他們二人仍心有余悸,便托辭說:“我們身心已疲憊不堪,只想趕快回家。”國王就給他們一人一袋沙子,讓他們頭枕著沙袋,好好睡上一覺。當他們一覺醒來時,已在千裏之外的自家門口了,袋裏的沙子也變成了金沙。這兩個沙彌因對菩薩的行爲産生邪見,故即生中沒有得到什麼成就。這個故事,在《西藏觀世音》這本書中有廣述。

  其實,有些人剛好有善緣遇見一位善知識,但因爲前世的惡業和暫時的因緣,對其行爲産生種種邪見,以至于自己得不到法,這種情況十分常見。要知道,在依止善知識時,若對其言行全部特別尊重,對自己的今生來世有非常大的利益;但如果不能這樣,反而用另一種態度來對待,這也會變成修行的違緣。

  國王松贊幹布,實際上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執掌西藏雪域國政,統轄了局部的四部王國,征服了邊境所有軍隊……成辦這樣廣大的事業,他連一個衆生的一個汗毛孔也沒害過,那麼如今,我們只是維持蟲穴般的小小家庭,又怎會沒辦法不害衆生呢?

  說我們的家庭像“蟲穴”,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但看了這次日本大地震,海嘯一下子把許多房屋輕易卷走,真的感覺這些跟蟲穴沒什麼差別。

  爲了維護這樣的家庭,去傷害衆生的話,是非常不合理的。傷害衆生的下場是什麼呢?就是自食惡果,今生來世感受無邊痛苦。僅僅就今生而言,自己也得不到絲毫利益。畢竟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就算你通過殺生等手段,暫時擁有一點點財富,但未來的苦果也足以抵消這一切。到頭來,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財産受用,根本沒有誰依靠害衆生而獲得財富的。

  所以,我們對衆生要修慈無量心,要像雌鳥養育小鳥一樣。雌鳥在養育小鳥時,首先會築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雛鳥溫暖,在它們不能飛翔之前,始終如一地輕柔、悉心撫育。同樣,我們也要通過身體的行爲、口中的語言、心裏的念頭,慈愛善待叁界一切衆生。

  在座每個人都發了大乘菩提心,如此一來,即使周圍有非常複雜、野蠻的衆生,也應該盡心盡力地維護他們,用佛法逐漸開導他們,直至他們相續成熟才放手,在此之前,不能舍棄任何一個衆生。我們身體做的,應當是爲了衆生的事情;口中說的,盡量不傷害衆生,而且要對他們有意義;心裏想的,雖然很難全是無貪、無嗔、無癡的善念,但生起煩惱要盡快忏悔,想盡一切辦法對衆生産生慈愛心。以這樣的身口意攝持,然後像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所說,先從自己身邊的衆生做起,範圍慢慢不斷擴大,最終遍于叁界一切衆生,這就是真正在修慈無量心。

  若能如此,華智仁波切也講了,自相續“必定”會生起這種境界,就像口渴的人喝水定會解渴一樣,這個是必然規律。當然,你沒有修肯定沒辦法,就像不喝水,水也不可能自動流入你口中,但你若是喝了,水馬上就能解除幹渴。同樣,這個法特別有加持力,我們修的話,肯定會有這種效果。

  因此,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修一下四無量心和菩提心,不要把加行修完之後,就將《前行》扔至一百公尺以外,再也不看了。這些法,乃至成佛之間生生世世都要修。我們先修加行,也只是打個基礎而已,並不是讓你修完後就放棄了。這不是什麼修氣功,觀一觀、摸一摸、推一推就可以。現在好多人對修行與修氣功分不清,好可憐啊!不說了。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本事經》雲:“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無邊,何況于一切?”

  

  

  [2] 《入定不定印經》雲:“妙吉祥,假使有人以嗔惡心挑出十方一切世界有情眼目,若複有人以嗔惡心于菩薩所不欲眼視背之而去,其罪重彼無量無數。”

  

  

  [3] 《心地觀經》雲:“我升叁十叁天宮,叁月爲母說真法,令母聽聞歸正道,悟無生忍常不退,如是皆爲報悲恩,雖報恩深猶未足。”

  

  

  [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雲:世尊說:“假使其子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經于百年不生疲倦。或滿此大地末尼、真珠、琉璃、珂貝、珊瑚、瑪瑙、金銀、璧玉、牟薩羅寶、赤珠、右旋,如是諸寶鹹持供養,令得富樂。或居尊位。雖作此事,亦未能報父母之恩。若其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處,善巧勸喻令安住者,方曰報恩。”

  

  

  [5] 《俱舍論》雲:“雖非聖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說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薩,供養功德無有量。”

  

  

  [6] 藥王山:拉薩布達拉宮西南一山名,西藏四大名山之一。另有說在堆龍山,他們看到了這些慘狀。

  

  

  [7] 在《西藏觀世音》中,國王說:“我對治下臣民向來秋毫無損。然而,對那些施以仁慈而不能調伏者,只有用峻法嚴刑加以懲治,以便維護十善之法。不過他們都會晝死夜複生,轉惡向善的。”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