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王女蓮明公主,非常美麗、聰明,深得父王疼愛。她剛到17歲時,忽然得了急病,類似于現在的胃出血。國王得知後,連忙派人帶著公主,前往蓮花生大士的修行處,他自己也騎馬隨後趕到。
當時蓮花生大士在桑耶青浦閉關。益西措嘉佛母在另一個山洞修法,此時在她的修行境界中,突然出現蓮師的召喚,于是她立即動身過去。到了山洞之後,她發覺洞口拴了兩匹馬。進到洞裏,只見到公主的屍體躺在蓮師面前,國王卻因傷心昏倒在一旁。益西措嘉空行母特別驚訝,問蓮師他們到底怎麼了。蓮花生大士說:“先別問這些,快把國王扶起來。”空行母就用白綢帶,擡起國王的頭,讓他慢慢蘇醒過來。
國王醒來後,爲公主的死而痛哭失聲。蓮花生大士開示道:“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的,有生就必然有死。不僅你的公主會顯現無常,到了一定的時候,國王你也會離開世間。無論是什麼人,臨終時只有佛法最重要……”
國王聽後,心情緩了過來,于是問蓮師:“我現在明白了無常之理,但我的這個王女蓮明公主,也算是一個宿業清淨的人,因爲她轉生爲國王我赤松德贊的女兒,並有幸遇見了您們這些猶如真佛一樣的大智者、大譯師,可爲什麼她的壽命如此短呢?”
蓮師回答:“這也是公主前世的業力所致。往昔,她曾出生在印度東部的嘎瑪西日達城,是布拉古劄王的大王妃。那時大王妃沒有孩子,小王妃卻懷了王子,因爲嫉妒,大王妃謀害了小王妃的兒子。這位大王妃,就是現在的蓮明公主,由于殺生的果報是短命,以此前世因緣,她今生早早就夭折了。”
蓮師緊接著又說:“其實,蓮明公主也並不是因爲宿業清淨,才投生爲您的王女。而是因爲以前我蓮花生、君王您、菩提薩埵曾轉生爲劣種的叁個兒子,我們在尼泊爾修建夏絨卡繡大塔,蓮明公主那時生爲一只毒蜂,叮入國王您的微血管,您無意中用手擦拭,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由于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爲您的王女。”
(要知道,法王赤松德贊是真正的文殊菩薩,他都有這樣以宿債而生的後代,更何況是其他人了?而且,無意中殺死蟲,尚且有這麼可怕的果報,故意殺生就更不用說了。我那天聽說有一個佛教徒,經常給別人講大圓滿,說他的境界如何如何,但在生活中,他特別愛打蚊子,甚至開車時看到蚊子,也會馬上停車打死,然後再繼續開。如果真是這樣,那他以後有什麼樣的命債,會感受怎樣的痛苦?可想而知。)
後來,蓮師爲蓮明公主念經,通過密宗的勾招方法,把她的神識勾回身體,然後在她的頂、喉、心叁處,分別標嗡、啊、吽叁個字。當蓮明公主複活後,蓮師又對她進行灌頂,傳授密法,並在她心中埋下伏藏[2]《空行心滴》,授命她爲法嗣,隨後她就去世了。
蓮明公主的後世,就是無垢光尊者。尊者每每憶起前世,都對蓮花生大士非常感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會提到“大恩蓮花生大士”。後來,他開取了《四心滴》中的《空行心滴》。(以前法王如意寶傳過,我們也講過、修過一部分。)他示現圓寂時,還跟弟子說:“我蓮明公主如今不再住留娑婆世界,就要去往那無死的大樂永地,我的壽命、事業、願力均已圓滿……”這在我翻譯的《全知無垢光尊者略傳》中有。可見,聖者也好、凡夫也罷,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都經曆過很多很多,有時候令人歡喜,有時候令人悲哀。
尤其是關于蓮明公主,本來我還有一些要講,但在這裏,暫時沒有必要。
這種公案不僅藏地有,漢地曆史上也不乏其數。《華嚴五祖紀》中記載:唐代杜順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化緣時,有個施主抱著兒子,求和尚給他消災延壽。和尚定睛對孩子看了許久,說:“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現在應該給他忏悔。”
吃完飯以後,和尚叫施主把小孩抱到河邊,自己將其抛入水中。這時,施主夫婦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和尚說:“你們的兒子還在。”說完用手一指,結果小孩化爲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斥責施主說:“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還殺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薩與我解怨,我決不饒你!”說完就消失了。
可見,有些人最疼愛的孩子,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親人”。
另外,漢地古代有個員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特別孝順,家中事無大小,均盡心盡力而爲;一個不務正業,終日吃喝嫖賭、花天酒地。後來在同一天中,兩個兒子皆因故突然離世。員外萬分傷心,昏厥倒地。
他的神識離開身體後,到中陰法王那裏哭訴。中陰法王聽了,便命人將員外二子押至面前。員外見後喜出望外,立即要長子跟他回去,可原本孝順的長子,此時冷冰冰地說:“我已不是你兒子了。我之所以給你當兒子,是因爲前世受你叁年恩惠,需要償還這段恩情。十幾年來,我日夜工作,替你效勞,現已還清,你我之間互不相欠,你還是自己回去吧。”
員外聽後深感意外,失望之余,只好又勸次子回去。次子說:“我也不是你兒子了。我之所以給你當兒子,是因前世你借我五百兩銀子,一直未還,我是專門來討債的。現在債已還清,我也沒有回去的理由了。”……
所以,大家明白親人的本來面目後,對他們就不要特別執著。有些人剛剛學完舍無量心,聽說親朋好友病了、死了,就哭得天昏地暗,這說明你沒修好這些道理,否則對他們不會這麼貪執。當然,這樣的話,世人也許覺得你無情,但實際上,若是懂得了輪回的真相,這種執著確實沒有實在意義。
◎ 從今生、來世兩方面說明親怨爲何平等
在今生中,我們與父母有血緣關系,故他們對我們的關懷、疼愛,令人無法想象。當我們遭受痛苦或不幸時,他們比自己出現這類事還要悲傷。實際上,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債在作怪。
而如今成爲怨敵的人,也是同樣。他們在往昔生生世世中,沒有誰不當過我們父母的。就拿現在來說,雖然你將他看作勢不兩立的仇人,可他也不一定對你有害;就算你將他看成怨敵,他也有不把你當作怨敵的,或者,即使視爲仇敵也沒能力加害的。如果是他都沒有加害你,你又憑什麼把他當成怨敵呢?
再者說,依靠怨敵加害的因緣,也可能令你今生的名譽增上,遇到正法,甚至成辦究竟利樂。就像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所說:“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脫道害者恩德大。”換個角度來講,你若通過各種方便投其所好、順其心意,說些溫存柔和的話,那彼此間成爲情投意合的親朋,也並不是一件難事。
相反,自認爲是親友的人,也有子孫欺騙、甚至殘殺父母的情況。就像現在有些新聞中說,不少子女殺害父母,或者聯合怨敵,把自家所有的家産都搶光。
子女若與父母關系融洽,當他們出現痛苦、不快時,父母比自己出現還難過。爲了維護子女,父母常積累下滔天大罪,到了後世必然被引入地獄。如《心地觀經》雲:“世人爲子造諸罪,墮在叁塗長受苦。”
父母即使希望修持正法,卻常常受到子女親友的牽連拖累,或者父母舍不得子孫、子女抛不下父母,雙方一直依依不舍,以至于耽擱修法、坐失良機,相互間成了修行的最大違緣。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無常衆親友,亦壞真常法。”貪愛無常的衆多親友,可毀壞我們對常有安樂的證悟解脫。由此看來,親人有時候甚至比怨敵更有害,對他們特別貪愛,的確是一種顛倒。
從後世來說也是一樣。現在被認爲是怨敵的人,將來可能會轉生爲自己的骨肉;如今親密無間的親友,來世也許會投生爲水火不容的敵人。所以,如果將今生的親怨顯現執爲實有,懷著貪嗔積累惡業,這會成爲墮入惡趣的墜石,令自己永遠不能從中解脫,這樣做又有什麼必要呢?
因此,我們務必要從自身做起,把一切有情都想成父母與子孫,就像往昔前輩大德傳記中所說的那樣,平等地看待親怨。當然,世人對此一般很難接受,他們總覺得親人跟敵人有極大區別,這種顛倒的世間觀念,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但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好好地考慮。尤其菩提心的前提就是親怨平等,若沒有生起這種舍心,那麼對天下無邊的衆生,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 舍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對以上道理仔細思維後,我們正式觀修舍無量心:
首先,對那些極其討厭、總生嗔心的對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盡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計修煉自心,把他們看成是無利無害的中等人。
做到這一點後,接下來再觀想:“這些中等人從無始以來,曾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與現世的親生父母一模一樣。”在沒有對他們生起這樣平等的慈愛心之前,一定要反反複複觀修。假如實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不然,有些人自诩爲大圓滿行人,開口閉口都是光明境界,但連舍無量心都不具備,對衆生不能一視同仁,那光明境界就沒有基礎了。
到最後,不管是親人、敵人,還是中等人,把一切衆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沒有生起這種平等心之前,務必要反反複複地觀修。
有些人總問我:“要修多少?能不能給我定個時間,大概修幾天?”哪有這樣的!菩提心一輩子也修不完,倘若你沒生起這樣的境界,就要一直修一直修。修行是否已經到量,並不是上師點個頭就可以了,而應該看在文字上,傳承上師是怎麼講的。
如果沒有達到上面所講的境界,單單對任何親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種心態,這叫做無利無害的“愚舍”。這一點,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再叁強調過,說有些人自認爲舍無量心修得很好,父母死了也沒什麼,怨敵死了也無所謂,這並不是境界高,而是人太差了,就像石頭一樣,對親怨沒有感覺。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也嚴厲批評過,說這樣的人是無愧者[3]。這種特別愚癡的等舍,並不代表是舍無量心。
真正的舍無量,應像仙人布施一樣。仙人宴請客人或發放布施,根本不看別人的身份,對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級中等的所有人,都無有差別地同等施舍。同樣,我們也必須對普天下的芸芸衆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一而再、再而叁地修煉自心。
若能生起這種舍無量心,一切功德會自然而然增長。如《差摩婆帝授記經》雲:“常于愛不愛,善友怨平等,得平等心已,福德樹增長。”對于愛與不愛的善友、怨敵,若能做到平等對待,有了這種心之後,福德會日日夜夜增上。故希望大家不要把菩提心停留在口頭上、文字上,而一定要實實在在去修。如果沒修成的話,其他功德就會遙不可及。
總之,祈願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加持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內,生起真實無僞的舍無量心,而不是一切都無所謂的愚舍。若能如此,你在生活中看身邊發生的任何事,都會像老人看孩童遊戲一樣,不會爲之苦惱,也不會爲之歡喜。因爲,你已經通達了輪回的真相。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心性休息大車疏》雲:“修法次第雖不定,初學補特伽羅者,首先觀修舍無量,親疏平等修余叁。”
[2] 這種伏藏,不像把寶瓶埋在地裏一樣,而是通過加持,把法要隱藏在心間。
[3] 《二規教言論》雲:“利濟恩人不報恩,作害仇人不追蹤,心頭茫然無所措,此等即是無愧者。”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