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七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走過山道。路上他們遇到個老太太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用嘶啞的聲音乞求飲食、衣服。夏卡巴立刻滿足了她的願望。結果,這老太太竟是金剛亥母……

  所以,諸佛菩薩的化現,隨時隨地會以不同身相出現,我們對每個衆生都要觀清淨心。就算平時看到了可憐衆生,也要認爲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是來清淨自己罪業的,對他們不能侮辱,更不能起厭煩心。

  

  剛才也說了,明戒比丘尼有叁個兒子,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無著、世親、師子覺他們叁個,都對兜率天的彌勒菩薩有極大信心,並事先約定:誰先死了,實現了願望,就趕緊回來報信。後來,師子覺先去世,叁年中一點消息也沒有;世親80歲也示現了圓寂(此時無著已90歲了),過了六個月仍音信全無。當時很多人紛紛譏笑,說他們兩個是不是誤跑到惡道去了。

  一天傍晚時分,無著菩薩正爲弟子傳法,忽然空中大放光明,有一天人冉冉而降。無著菩薩立刻認出是世親,便問:“你爲何這麼晚才來?有什麼話要跟我說嗎?”

  世親答道:“我已生于兜率天彌勒內院,剛在蓮花中化生,彌勒菩薩說了兩聲“善來,廣慧”,我轉繞了彌勒菩薩一周,就來通報了。”

  無著菩薩問:“師子覺今在何處?”

  世親回答:“他沒生到內院,而是在外院,成天跟天子天女玩耍放逸,哪有時間下來通報?”

  無著菩薩又問:“彌勒菩薩身相如何?現正在講什麼法?”

  世親答言:“菩薩相好,非言語所能形容。演說的妙法,與您所說的一樣。然而,菩薩說法妙音清暢和雅,聽者不厭,都忘了疲倦。”

  另外,金陵刻經處還有鸠摩羅什翻譯的《無著、世親菩薩傳》,我看過一本白話文的,不知道有沒有古文。裏面說,無著菩薩還迎請彌勒菩薩到人間傳法,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傳講《瑜伽師地論》。藏地也有曆史說,無著菩薩在兜率天,用短短一個中午,聽受了彌勒五論,但回到人間時已過了五十叁年。

  各種曆史的說法不同,但不管怎麼樣,《瑜伽師地論》也好、彌勒五論也好,都是彌勒菩薩造的,不是無著菩薩造的。彌勒菩薩把千經萬論的精華歸納起來,對無著菩薩進行宣講,再由無著菩薩在人間弘揚,這樣說應該比較合理。

  ◎ 悲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所謂修悲心,應像斷臂母親之子被水沖走一樣。一位沒有手臂的母親,若見兒子被水沖走,必會生起無法堪忍的強烈悲心:“我自己沒有手,不能從水中救出兒子,現在該怎麼辦呢?”她此時唯一考慮救脫兒子的辦法,內心無法忍受這種痛苦,一邊失聲痛哭,一邊到處奔跑。

  同樣,我們也要在心裏想:“叁界一切衆生被痛苦的河流沖走,沈溺在輪回的大海中。盡管我對他們生起了難忍的悲心,可沒有能力將他們解救出來,現在該怎麼辦呢?”然後誠心誠意祈禱上師叁寶,觀修悲心。

  每個人要真的這麼想:“衆生太可憐了,我很想救他們,但實在無能爲力。我不要說救衆生,連救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心裏特別特別著急,這就是生起悲心的一種前兆。

  此時,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希望自己早日成佛利益衆生;同時也要給衆生講經說法,讓他們發起菩提心。如果他們成佛了,就會永遠離開痛苦,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路了。産生這樣的念頭之後,一直努力觀修,祈禱上師叁寶加持,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布瑪莫紮:印度大圓滿祖師,已成就虹身,在五臺山永住。

  

  

  [2] 菩提薩埵:靜命論師,《中觀莊嚴論》的作者。

  

  

  [3] 彩盤:苯波教禳災送祟時,作爲犧牲物品的彩線花盤。

  

  

  [4] 《佛說法集經》雲:“菩薩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世尊,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

  

  

  [5] 《佛說法集經》雲:“譬如轉輪王所乘輪寶,隨往何處,一切四兵隨順而去。世尊,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乘大悲心隨至何處,彼諸佛法隨順大悲自然而去。”

  

  

  [6] 《佛說法集經》雲:“譬如日出朗照萬品,一切衆生作業無難。世尊,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隨于何處大慈悲日照于世間,彼處衆生于一切菩提分法修行則易。”

  

  

  [7] 叁同門:仲敦巴的叁大弟子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他們是藏地著名的叁怙主化身。普穹瓦是文殊菩薩的化現,金厄瓦是觀音菩薩的化現,博朵瓦是金剛手菩薩的化現。

  

  

  [8] 叁寶所依:佛像、佛經、佛塔。

  

  

  [9] 叁同門中原本應是金厄瓦,但《前行》此處說是衮巴瓦,請觀察。

  

  

  [10] 《印度佛教史》中記載,印度佛教被毀分爲前期、後期,這是前期的叁次法難:一、弗沙密多羅,是印度孔雀王朝最後一位國王,他希望能如阿育王般流芳百世,但自知威德不及,于是聽從一佞臣的計謀,破壞昔日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殺害僧衆,迫害佛法。佛教因此所受嚴重毀壞。二、貴霜王朝時,迦膩色迦王對佛教貢獻相當大,迦膩色迦王死後,嫉妒排斥佛教的土邦龍族,藉機大事殺害佛教徒,甘陀羅提婆婆羅門也鎮壓佛教,毀壞佛法。印度佛教再一次受到巨大災難。叁、笈多王朝時期,國王大多信仰婆羅門教,對佛教采取冷淡的態度。北方的摩醯邏矩羅王對佛教尤爲仇視,迦濕彌羅一帶被他毀壞的塔寺,據說有一千六百所,所到之處,佛教無不受到侵淩。

  

  

  [11] 印度跟其他地方不同,到目前爲止對種姓仍特別執著。全世界的政府、機構爲此開了很多會議,但他們對低劣種姓的歧視,至今還沒有得到解決。在印度,低劣種姓者若是摸了高貴種姓者的碗,他們甯可不吃飯,也要把碗給扔掉。以前根登群佩在《印度遊記》裏講了很多,現在雖沒有那麼嚴重,但這種傳統仍然存在。

  

  

  [12] 另說爲衆賢尊者。

  

  

  [13] 還有些說是一萬,或者一千,但十萬應該是比較准確的數字。

  

  

  [14] 《文殊根本續》雲:“比丘名無著,善巧經論義,善辨經藏中,了義不了義。成世智導師,啓論具真性,彼所成持明,名娑羅女使。由彼明咒力,生起妙覺慧,爲令教長住,彼作經攝義。享壽百五十,命終往天界,聖衆圍繞中,長久享大樂,最後彼大德,得證菩提果。”

  

  

  [15] 彌勒五論:《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辯中邊論》。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