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八節課

  

第九十八節課

  

思考題

  377、喜無量心具體應該怎樣觀修?爲什麼最後還要安住于無緣的狀態中?

  378、喜心主要對治的是什麼煩惱?請舉例說明,這種煩惱有哪些過患?你若産生這種煩惱,打算怎麼樣對治?

  379、修喜心時,見別人做什麼都要隨喜嗎?爲什麼?

  380、修四無量心有什麼必要?簡而言之,四無量心可包括在什麼竅訣中?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觀修四無量心中,悲無量心已經講完了,今天講最後一個。

  戊四、修喜無量心:

  ◎ 喜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修悲無量心時,是觀想一個非常可憐的衆生,願他遠離種種痛苦。而在修喜無量心時,觀想任意一位衆生——具有種姓、權勢、財富、地位等,生在善趣中,幸福快樂、長壽無病、眷屬衆多、受用具足,以他作爲所緣境。對他既沒有競爭的心理,也沒有嫉妒的情緒,反而心想:“但願他具有比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報,擁有吉祥富足、無損無惱、智慧廣大等衆多圓滿功德。”同時還要想到:“叁界中有無量衆生,連吃穿都沒有,如果也像他這樣一切圓滿,那我該有多高興啊!”如此反反複複觀修。

  我們一般凡夫人,見別人買的房子特別好,就很容易生嫉妒心,或者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凡事首先想到自己,從來不想其他衆生。但修喜無量心時,必須要斷除這種想法,而願一切衆生得到快樂。

  在具體修的時候,首先,對容易生起喜心的對象,比如親戚朋友或關系密切的人,以他們作爲所緣境,願其獲得幸福快樂、圓滿富足。這比較符合凡夫人的心理。

  對他們生起了喜心以後,接著對所有的中等人——關系不好不壞、不親不怨的人觀修,願他們具足一切幸福、快樂、安甯,這樣觀修也不太困難。

  再對損害自己的怨敵、特別嫉妒的對象觀修,徹底斷除對他財富圓滿忍無可忍的惡心。

  最終,凡是擁有安樂的一切衆生,對他們都修喜不自禁的歡悅之心。後于無緣中安住。

  心通過經常這樣訓練,其實是可以轉變的。就像現在的一些魔術師、運動員,經過多年的訓練,身體在自己的領域中,可以隨心所欲、運用自如。同樣,心若循序漸進地加以調伏,也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要先從親友開始修,然後是中等人、怨敵,最後就可以對一切衆生完全平等了。

  這要反反複複地觀修,不是一兩天就能立竿見影的。當然,前世修過大乘佛教的個別人,就像《經莊嚴論》中所說,在短暫的時間中,四無量心、菩提心的境界就很容易生起,而且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都不會退轉。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故大家最好還是按次第來修。

  我們剛開始時,修喜無量心可能比較難,見別人處處圓滿,嫉妒心就特別強。但通過聞思大乘佛法,慢慢地,對上中下叁種人都會生起歡喜心。一旦他們遇到不平之事,內心就會特別焦慮;當他們擁有快樂財富,自己無改的歡喜心會自然生起。甚至看他買了一件新衣服、一輛新轎車,自己的第一個念頭也是替他高興,心中這樣想,口裏也這樣說。如此到了一定的時候,無論別人怎樣富足、快樂,也不會心生嫉恨。最後,安住于無緣的狀態中。

  其實,有緣的善法是福德資糧,無緣的安住是智慧資糧。包括每次修上師瑜伽,觀想上師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別念與上師的殊勝智慧合二爲一,之後住于虛空般的境界中,這就是在修智慧資糧。假如你有中觀或大圓滿的境界,則應安住在這種境界中;如果沒有的話,應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說,于什麼都不緣的心態中稍住片刻,這也是在修無緣智慧資糧。我們修喜心時就要這樣,先修有緣福德資糧,後修無緣智慧資糧。

  ◎ 修喜心一定要斷除嫉妒

  所謂的喜心,就是無有嫉妒的心態。所以,我們必須以各種方便來修心,想方設法不要生起嫉妒的惡心。誠如《六度經》中所言:“不應嫉妒,但生隨喜。”《成實論》也說:“若深修善心,乃能永斷嫉妒。”不然,嫉妒心沒斬斷的話,真正的善心就很難生起。

  我以前講過,我們對平等者容易生嫉妒心,還有一些女衆,嫉妒心也比較強——不是說男人就沒有,有些男人的嫉妒心比女人還嚴重。但一般來講,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說,女人這方面的煩惱比較明顯。

  有些人在嫉妒別人時,自己根本發現不了,旁邊的人卻一目了然。他們因爲嫉妒作怪,有時候對別人的善行不但不認可,反而還百般挑剔、加以摧毀。而且,在漢地、藏地、印度的曆史上,皇宮裏面、大人物身邊,因嫉妒而引起的殺戮比比皆是。有了這種煩惱,很多人的心胸會越來越狹窄,快樂開放的心也日益退減,因此一定要注意!

  尤其是我們都發了大乘無上菩提心,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要饒益一切衆生,此時每個人的義務,就是要令所有衆生暫時獲得人天安樂,究竟得到永久安樂的圓滿佛果。既然如此,你又怎能對衆生因自己福報而得的點滴功德、受用不歡喜呢?

  寂天論師在《入行論》中也說:“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如果你不願衆生獲得一些小利益,怎麼可能希望他們證得無上菩提?嫉妒、憎恨別人富貴的人,怎麼會有菩提心呢?

  聽說有一個小組,兩叁個人在考試中得了獎,特別開心。而沒得獎的個別人,平時成績還可以,但這次沒有發揮好,心理很不平衡,各種臉色馬上就顯露出來了。對這些人來說,你連得獎的暫時快樂都不願別人得,又豈會願意讓無量無邊的衆生,包括自己的怨敵,都得到圓滿正等覺佛果呢?畢竟佛果所帶來的利益,遠遠超過世間任何一種福報。

  所以,我們對寂天論師所說的道理,要慢慢地去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想到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曾發過的願,再看看自己的實際行動,應該感到萬分慚愧。

  《入行論》確實很殊勝,漢地不少人都在學,希望你們不斷地學。現在我們學院的每個班,也正在學這部論典。但聽說個別人只看頌詞,沒有看講記,這樣的話,你不一定能全部了達它的內涵。真正想學的話,至少也要看一遍那十本講記,連這個都不看、不學,這叫學習嗎?

  我看到外面的很多人,在學會剛成立時,《入行論》學得馬馬虎虎,不是很踏實;但第二次學了以後,菩提心的甚深理念,在內心中就根深蒂固了;第叁次學了以後,感覺更加不同。的確,我本人而言,《入行論》也學過很多次,講過很多次,但每一次講、每一次學,感覺都有極大的收獲,這就是聖者金剛語的一種特點。

  所以,在座的各位也不要覺得《入行論》很簡單,《大圓滿前行》很簡單。其實這些不簡單,你詞句上也許會讀,讀的時候特別快,但意義上一個一個對照自己,真正融入心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要長期學習,學習時一定要認真!

  ◎ 嫉妒可摧毀自己的善根

  一個人的心若被嫉妒所蒙蔽,對他人的功德就會視而不見,輕易造下滔天大罪。

  佛陀在《德護長者經》中說:“嫉妒癡濁故,則失于善心。惡見叁毒緣,如是貪增長。”嫉妒是一種愚癡,會覆蓋我們的善心,令貪嗔癡等叁毒不斷增長。大家都知道,有嫉妒心的人,爲了滿足自己各方面所願,定會産生貪心;別人若製造違緣,對他會生嗔恨心;這些煩惱的本性就是無明愚癡。所以,有了嫉妒,叁毒自會日益熾盛,摧毀自己的一切善根。

  《米拉日巴道歌集》中記載:從前,米拉日巴尊者在雅龍地方,施主們對他特別恭敬,經常供養。當地有一所研習因明的顯宗寺院,寺院中有兩位著名的法相師[1],一個叫達羅,一個叫羅頓。他們對尊者十分嫉妒,經常誹謗,說尊者是行邪法的外道。

  有一次,當地的施主開了一個法會,邀請達羅和羅頓坐一排,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瓊巴等坐一排,然後對他們恭敬供養。達羅和羅頓本來就對尊者非常不滿,借此想煞煞尊者的威風。于是羅頓走到尊者面前,說:“不懂因明的話,會破壞佛陀的教法,不夠資格做一個佛教徒。因此,我請你在大衆面前,立一個簡單的因明量。”

  米拉日巴尊者說:“我依止因明的上師,獲得了因明的口訣,通過因明的精進,住在因明的山谷中,修行因明的法,獲得了因明的境界,于是自然成爲施主們因明的福田……[2]”

  達羅聽了很生氣,罵道:“你這樣胡言亂語,唱些騙人的爛歌來搪塞,卻拼命吃人家的供養。像你這樣的行徑,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說著,就在地上抓起一把灰,向尊者的臉上撒去。

  米拉日巴拭去臉上的灰,微笑著給他講了一些教言。惹瓊巴見上師受此侮辱,特別不高興,覺得達羅是該降伏的對境,如果不殺他,就是違犯了叁昧耶戒。于是拿起一根棍子,准備去打達羅。

  尊者立刻抓住惹瓊巴的手,說:“急需時不能應急的財寶,苦難時不能援助的親友,遇逆緣時不能幫助的佛法,都是深可悲歎的大不幸!你要快快集中全力,提起正念,好好對治當前的煩惱!”惹瓊巴聽了只好作罷。

  後來,達羅和羅頓又找尊者辯論,尊者說:“我對其他的因明不懂,但自相續的煩惱若得以調伏,這就是因明。既然你們非要堅持辯論,那我先提出一問:虛空是有礙法,還是無礙法?”

  達羅回答:“當然是無礙法。”

  于是米拉日巴一顯神通,達羅的身體絲毫不能動,好像被四周堅固的東西密密包圍起來的樣子,一直僵坐在那兒。而尊者身騰空中,在空中行走、臥倒,就像在地上行動一般。

  米拉日巴又說:“我現在另立一宗:眼前這塊大崖石是…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