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五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方法就能認識心的本性。如果認識了心的本性,萬法的本性也認識了。在無上密法當中,特別是在大圓滿竅訣部中,專門有一些觀明點的修法,通過這種方式也能認識本心。在顯宗法裏面,也有很多認識本心的竅訣。所以大家平時對其他宗派千萬不能排斥。

  現在有些人這樣講:我是學某某宗派的,其他宗派都不太好。也就是說,他對其他宗派根本看不慣。其實這種行爲很不好,因爲它會逐漸蔓延邪見。所以大家皆應觀清淨心,所有清淨的宗派都要接受。如果以佛教或利他爲借口而欺騙衆生,我們就要反對。

  總之,若誰生起般若的境界,或在聽聞般若時生起信解,他前世就與佛陀和般若法門有緣,即生中已獲得佛的加持,也能入于一切智,因爲般若空性與佛的智慧無二無別。

  壬二(堪爲一切住道者之最)分二:一、認清菩提心之處般若;二、宣說爲一切余處之最。

  癸一、認清菩提心之處般若: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雲無住住,

  

咒師無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如果有人問:菩薩的住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可以這樣回答:菩薩安住于般若當中。那爲什麼菩薩安住于般若呢?下面就講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法界無所不遍。現在漢地禅宗也認爲:所謂的禅,包括文化在內沒有一個領域不遍及。其實禅了達的是什麼呢?就是法界或空性。而所謂的法界,從本體上講沒有任何自性。如果我們已經了達心無自性,也無法用語言和其他有相的方式來表達,就通達了禅的本來面目,或者說通達了法界。

  這裏講:所謂的法界真如是不可住的。因爲真正法界的本體不是有、不是無,所以能表達它的任何東西都不是它的本來面目。有些人說:“我現在了達了心的本性,它是空性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爲,法界並不是安住在空當中,也不是安住在不空當中。因此,所謂的法界真如並非住于任何有相的法上。而所謂的心住法界,就是包括真如在內的一切法都不住,或者說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雖然世間人認爲這完全矛盾,但實際上對有證悟境界的人來講,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比如空中的雲,雖然沒有任何依靠處,但它仍能在空中安住,還能自由自在地運行。所以很多都用空中的雲來比喻證悟空性的境界。

  雖然一切萬法的法性和自相皆不存在,但在顯現上也能自在擁有如海般的圓滿、成熟和修行,所以該圓滿的六度萬行、該成熟的有情相續、該修行的佛刹,菩薩都會行持。比如說,世間非常厲害的持咒人,雖然他並沒有安住在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但想安住時,就可以爲自己和他人在空中建造花園。當然,花園中的花果等並非人工造作,也非從地上生長出來,完全是依靠他的神通和明咒的威力幻變出來的。總之,法性的力量不可思議,從空性中一切都可以出現。就像昨天一位道友所引用的《入中論》的教證——“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中所說那樣。

  《大寶積經》裏也說:“……不住于欲界,色界無色界;得無安立故,不住于叁界。及以虛空界,于彼無所住;以無有所住,平等而發趣。故無有少法,于中而可住;若得無所住,斯爲妙智者。妙智無所住,無住爲菩薩;能得如是住,則住法界中。”可見,雖然勝義中連叁界、虛空界等皆不住,但在名言顯現上也可以安住。所以大家皆應真正認識法性,而成爲安住法界的智者。雖然名言中可以證悟法性或獲得證悟,勝義中所謂的證悟並不存在,但實際上證和不證完全是分別念,就像在虛空中並不存在所作的事情等現象一樣。

  《淨心誡觀法》中雲:“菩薩不住道,隨逐利益行,常處于叁界,救濟苦衆生。”可見,作爲菩薩,雖然從勝義實相來講,不會住于任何有相的道當中;但在名言顯現中,他還是會隨順一切衆生而行持饒益的行爲,即經常處于叁界救護一切苦難衆生。對菩薩來講,在看見世間有很多苦難衆生後,雖然他知道一切都是空性,並沒什麼可救的,但他仍會以如夢如幻的行爲來解除衆生如夢如幻的痛苦。

  如果這樣的發願力都沒有,而自稱有證悟大空性的境界就有問題。所以我覺得,對證悟空性者來講,利益衆生尤其重要!因爲你已證得空性,已經沒有煩惱、痛苦了,再加上證悟空性後慈悲心會自然而生,這樣你面前也不會有敵人。以前聖嚴法師給陳水扁寫了一句箴言:“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他也經常放在辦公室裏,但不知道現在是否放在監獄中。當時很多人都很喜歡這句話,但不認真實踐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李登輝在任期間,聖嚴法師也在禅和其他淺顯易懂的佛教道理上跟他作過交流。當時他的弟子說:您是現任領導人的老師,並想如是宣傳。但他說:你們不能這麼想,作爲一位修學空性的修行人來講,我只是跟他簡單地交流了兩個小時,這並沒什麼,這不算什麼老師,我也沒有這方面的執著。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對。但現在有些世間人跟名人或領導握手後,永遠都覺得自己手上有個不同的花紋;甚至還到處宣揚:某某人和我親自握過手。可能他連手都舍不得洗。但實際上這完全是執著。

  對空性有一些境界的人來講,對世間的名人、名聲、榮譽等一切全部會看成如幻如夢,對得與失、生與死等一切讓世人因之而極其歡喜和痛苦的對境也會看作如水月空花。但他在看到衆生沒有得到想得的東西,或者擁有的東西已經失去時,仍然會去幫忙。不會以自己的境界要求別人:像我那樣,安住本來清淨就可以,從而不度化衆生。的確,雖然自己有真正的空性境界,但衆生非常可憐,所以不得不以適當的方式去度化。就像學生與老師,雖然老師很有知識,但也不能因爲自己有知識就把所有學生放棄,否則老師就不合格。

  所以在座的菩薩,自己有空性境界時,千萬不要放棄度化衆生的宏偉事業。在這方面,佛陀和曆代的高僧大德給我們作出了榜樣:雖然他們把榮譽、地位、財産等全部看作不淨糞一樣,可是在衆生前他們仍顯現爲利他的典範。因此,在聽到般若乃至獲得不住一切相的境界時,自己一定要行持大的行爲。《父子相會經》中講:“不著一切法,則能行大行。”意思是說,如果能不住一切法,那時就可以做大的事情,因爲自私自利都沒有了。如果天天都想我的家庭、我的單位……即使能做事情也是行的小行。

  現在很多在家人想發心也沒有自由,因爲害怕回到家裏會遭到批評,這也沒辦法,因爲已被控製或束縛住了。如果沒有這樣,完全超越了各種籠網,就可以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即使利益衆生的事業不成功,也不會非常傷心、失望。在佛陀的故事裏也有這樣的情況:某一世利益衆生很成功,某一世因魔王、惡君的力量,利益衆生也不能得成。

  我是這樣想的:在學了般若以後,要盡量減少對世間人們特別貪執的相的執著,同時也不要成爲一種無念,也就是說耽著安住的狀態,從此之後再也不想度衆生;相反,利益衆生或六度萬行的能力要越來超強。如果願大、力大、慈悲心大,很多需要幫助的對境或衆生就會出現。如果觀空性的智慧非常廣大,那所說的話、所作的事,直接間接對衆生都是有利的。

  所以人生中應該有崇高的目標,不要一天有叁頓飯吃就可以了,而應追求最美好、最精彩、最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大家都應經常如是思維。我是這樣想的:空性確實很重要,因爲沒有證得空性,所作的善事就會被我執束縛,這樣就不一定有善根。但光有空性的境界也不行,還要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因爲證得佛果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衆生。這樣的話,現在因地時沒有串習明顯不行。就像在學生時代德育沒有搞好,當領導時除了貪錢以外什麼事都不想做一樣。而不利他的佛陀根本沒有,所以大家現在就要學習利他。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佛本行集經》雲:“夜叉羅剎鸠槃等,摩睺羅伽及毘舍,世間所有可畏形,魔王率將樹下來,欲望恐怖于菩薩。端正容顔諸相滿,功德具如千日光,心不驚動猶須彌,觀後魔衆如幻化。諸法無異無分別,如星如露如浮雲,法相如是正思惟,安心善住結加坐。若有我心彼聞見,如是邪念則生貪,癡人作是著我時,以心念故見恐怖。釋迦牟尼大尊者,觀于諸法平等如,十二因緣相續生,心意境界空無實。見谄曲魔不驚動,乏頓無利身體疲,木石刀杖悉棄捐,眷屬馳走無依怙。”

  

  

  [2]《道行般若經》雲:“菩薩有二事諸魔不能動。何謂二事?一者,不失本願;二者,十方諸佛悉護視。是爲二事。”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五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