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法就能认识心的本性。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万法的本性也认识了。在无上密法当中,特别是在大圆满窍诀部中,专门有一些观明点的修法,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认识本心。在显宗法里面,也有很多认识本心的窍诀。所以大家平时对其他宗派千万不能排斥。
现在有些人这样讲:我是学某某宗派的,其他宗派都不太好。也就是说,他对其他宗派根本看不惯。其实这种行为很不好,因为它会逐渐蔓延邪见。所以大家皆应观清净心,所有清净的宗派都要接受。如果以佛教或利他为借口而欺骗众生,我们就要反对。
总之,若谁生起般若的境界,或在听闻般若时生起信解,他前世就与佛陀和般若法门有缘,即生中已获得佛的加持,也能入于一切智,因为般若空性与佛的智慧无二无别。
壬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分二: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癸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
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如果有人问:菩萨的住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这样回答:菩萨安住于般若当中。那为什么菩萨安住于般若呢?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法界无所不遍。现在汉地禅宗也认为:所谓的禅,包括文化在内没有一个领域不遍及。其实禅了达的是什么呢?就是法界或空性。而所谓的法界,从本体上讲没有任何自性。如果我们已经了达心无自性,也无法用语言和其他有相的方式来表达,就通达了禅的本来面目,或者说通达了法界。
这里讲:所谓的法界真如是不可住的。因为真正法界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所以能表达它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有些人说:“我现在了达了心的本性,它是空性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法界并不是安住在空当中,也不是安住在不空当中。因此,所谓的法界真如并非住于任何有相的法上。而所谓的心住法界,就是包括真如在内的一切法都不住,或者说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虽然世间人认为这完全矛盾,但实际上对有证悟境界的人来讲,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比如空中的云,虽然没有任何依靠处,但它仍能在空中安住,还能自由自在地运行。所以很多都用空中的云来比喻证悟空性的境界。
虽然一切万法的法性和自相皆不存在,但在显现上也能自在拥有如海般的圆满、成熟和修行,所以该圆满的六度万行、该成熟的有情相续、该修行的佛刹,菩萨都会行持。比如说,世间非常厉害的持咒人,虽然他并没有安住在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但想安住时,就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在空中建造花园。当然,花园中的花果等并非人工造作,也非从地上生长出来,完全是依靠他的神通和明咒的威力幻变出来的。总之,法性的力量不可思议,从空性中一切都可以出现。就像昨天一位道友所引用的《入中论》的教证——“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中所说那样。
《大宝积经》里也说:“……不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得无安立故,不住于三界。及以虚空界,于彼无所住;以无有所住,平等而发趣。故无有少法,于中而可住;若得无所住,斯为妙智者。妙智无所住,无住为菩萨;能得如是住,则住法界中。”可见,虽然胜义中连三界、虚空界等皆不住,但在名言显现上也可以安住。所以大家皆应真正认识法性,而成为安住法界的智者。虽然名言中可以证悟法性或获得证悟,胜义中所谓的证悟并不存在,但实际上证和不证完全是分别念,就像在虚空中并不存在所作的事情等现象一样。
《净心诫观法》中云:“菩萨不住道,随逐利益行,常处于三界,救济苦众生。”可见,作为菩萨,虽然从胜义实相来讲,不会住于任何有相的道当中;但在名言显现中,他还是会随顺一切众生而行持饶益的行为,即经常处于三界救护一切苦难众生。对菩萨来讲,在看见世间有很多苦难众生后,虽然他知道一切都是空性,并没什么可救的,但他仍会以如梦如幻的行为来解除众生如梦如幻的痛苦。
如果这样的发愿力都没有,而自称有证悟大空性的境界就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对证悟空性者来讲,利益众生尤其重要!因为你已证得空性,已经没有烦恼、痛苦了,再加上证悟空性后慈悲心会自然而生,这样你面前也不会有敌人。以前圣严法师给陈水扁写了一句箴言:“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他也经常放在办公室里,但不知道现在是否放在监狱中。当时很多人都很喜欢这句话,但不认真实践也得不到真实利益。
李登辉在任期间,圣严法师也在禅和其他浅显易懂的佛教道理上跟他作过交流。当时他的弟子说:您是现任领导人的老师,并想如是宣传。但他说:你们不能这么想,作为一位修学空性的修行人来讲,我只是跟他简单地交流了两个小时,这并没什么,这不算什么老师,我也没有这方面的执著。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对。但现在有些世间人跟名人或领导握手后,永远都觉得自己手上有个不同的花纹;甚至还到处宣扬:某某人和我亲自握过手。可能他连手都舍不得洗。但实际上这完全是执著。
对空性有一些境界的人来讲,对世间的名人、名声、荣誉等一切全部会看成如幻如梦,对得与失、生与死等一切让世人因之而极其欢喜和痛苦的对境也会看作如水月空花。但他在看到众生没有得到想得的东西,或者拥有的东西已经失去时,仍然会去帮忙。不会以自己的境界要求别人:像我那样,安住本来清净就可以,从而不度化众生。的确,虽然自己有真正的空性境界,但众生非常可怜,所以不得不以适当的方式去度化。就像学生与老师,虽然老师很有知识,但也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就把所有学生放弃,否则老师就不合格。
所以在座的菩萨,自己有空性境界时,千万不要放弃度化众生的宏伟事业。在这方面,佛陀和历代的高僧大德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虽然他们把荣誉、地位、财产等全部看作不净粪一样,可是在众生前他们仍显现为利他的典范。因此,在听到般若乃至获得不住一切相的境界时,自己一定要行持大的行为。《父子相会经》中讲:“不著一切法,则能行大行。”意思是说,如果能不住一切法,那时就可以做大的事情,因为自私自利都没有了。如果天天都想我的家庭、我的单位……即使能做事情也是行的小行。
现在很多在家人想发心也没有自由,因为害怕回到家里会遭到批评,这也没办法,因为已被控制或束缚住了。如果没有这样,完全超越了各种笼网,就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即使利益众生的事业不成功,也不会非常伤心、失望。在佛陀的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情况:某一世利益众生很成功,某一世因魔王、恶君的力量,利益众生也不能得成。
我是这样想的:在学了般若以后,要尽量减少对世间人们特别贪执的相的执著,同时也不要成为一种无念,也就是说耽著安住的状态,从此之后再也不想度众生;相反,利益众生或六度万行的能力要越来超强。如果愿大、力大、慈悲心大,很多需要帮助的对境或众生就会出现。如果观空性的智慧非常广大,那所说的话、所作的事,直接间接对众生都是有利的。
所以人生中应该有崇高的目标,不要一天有三顿饭吃就可以了,而应追求最美好、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大家都应经常如是思维。我是这样想的:空性确实很重要,因为没有证得空性,所作的善事就会被我执束缚,这样就不一定有善根。但光有空性的境界也不行,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因为证得佛果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这样的话,现在因地时没有串习明显不行。就像在学生时代德育没有搞好,当领导时除了贪钱以外什么事都不想做一样。而不利他的佛陀根本没有,所以大家现在就要学习利他。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佛本行集经》云:“夜叉罗剎鸠槃等,摩睺罗伽及毘舍,世间所有可畏形,魔王率将树下来,欲望恐怖于菩萨。端正容颜诸相满,功德具如千日光,心不惊动犹须弥,观后魔众如幻化。诸法无异无分别,如星如露如浮云,法相如是正思惟,安心善住结加坐。若有我心彼闻见,如是邪念则生贪,痴人作是著我时,以心念故见恐怖。释迦牟尼大尊者,观于诸法平等如,十二因缘相续生,心意境界空无实。见谄曲魔不惊动,乏顿无利身体疲,木石刀杖悉弃捐,眷属驰走无依怙。”
[2]《道行般若经》云:“菩萨有二事诸魔不能动。何谓二事?一者,不失本愿;二者,十方诸佛悉护视。是为二事。”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五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