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六课

  

第四十六课

  

思考题

  1.你是怎样理解不缘自利和他利的法就是“求寂喜德者住”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利益众生?如此说来,那般若就是智与悲的完美结合了,是吗?

  2.为什么菩萨此安住乃“一切余处之最”?请以比喻、意义、公案、教证说明。你能用所学的般若知识证成圣者示现的超凡行为的合理性吗?请试一试。

  3.你怎样理解,从本体的角度讲,般若乃一切修学所知之最?《般若摄颂》学习到此,你对以般若破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苦因——执著有何感想?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般若摄颂》,今天从“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这个科判所剩的颂词开始讲。

  

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

  

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这里主要讲无有所住或无有执著。如是借助堪为无上甚深密咒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随心所欲行持圆满资粮、成熟众生的解脱、修行佛刹之理的明智菩萨,由于他已通达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就不会住于任何有相的法当中:既不会为自利而耽著或缘执能证悟的道,和所获得的一切佛陀圣法;也不缘视为利益他众的讲经说法,以及讲经说法的对境——求法者众生。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了达了一切万法无所得的自性。

  也就是说,在他的境界中,自他所有的法全部得以平息。为什么呢?因为,自性他性唯在名言中假立,在胜义中自与他都没有。所以,与自利有关的道果功德,或者说遣除烦恼的方法与离开烦恼的清净无为也不存在,通过讲经说法让别人获得法利之类的利他执著也不会有。

  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观有无品》中也讲:“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所以,如果有人见到了有的法、无的法,以及自性、他性,那他就没有见到佛法的真实义。因为,在一切万法的本体中,一切所缘都没有。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才不存在,实际上它的本体就无法可得。

  以前汉地有一位道光法师,有一次他问大珠禅师:你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他说: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道光说: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那你经常聚集多人讲经说法有何用呢?禅师说: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道光说:如果这些没有,那你怎么给他们讲经说法?禅师说:我连讲经的口和舌头都没有,讲什么经啊!后来道光也知道,在胜义中,讲法的对境众生、能讲的法师及舌头、语言等全部都没有。

  佛陀也说:虽然世俗中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但胜义中什么法都没有说。若谁通达了一切法都没有说过,那他就是真正的佛子。《父子合集经》中,妙眼阿修罗王以偈赞曰:“牟尼之所说,虽说而无说,少分不可得;说者既亦无,听者亦如是。善达如是义,不著一切法,则能行大行,是名真佛子。”可见,谁对一切万法没有所执著和能执著,谁就能行大行,他就是真正的菩萨。

  在座的各位都是修行人,所以我要强调:除了按照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威仪或行为(比如出家人要上早晚课,穿着、吃饭、走路等威仪要如法,在家居士要放生、念经、做慈善事业等)来行持以外,在自己心中看能否对大乘空性法门有所认识,这非常关键!因为一切都依赖于自己的心。所以,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大家都应往这个方向努力。

  如果你有大信心、大精进,还有坚强的毅力,我想证悟空性也指日可待。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讲,获得大圆满和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境界也不容易,但若平时对闻思修行空性法门有着强烈的意乐,对世间的地位、感情、财产等就会看作如幻如梦,或者把它们当作痛苦之因,以及压力、负担、包袱,从而断除希求、羡慕,内心根本不愿再去追求、寻找,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经过多年学习空性法门,回首所走过的路,我不禁要问:现在世间每天都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为什么不求一个真正息灭一切痛苦的法?因为依靠它,内心会非常宁静、快乐,也会平等看待一切,行为上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琐事。我们看见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各种追求目标而努力奋斗:有人为了高楼大厦,有人为了高级轿车,有人为了显赫名声……但这些有没有实义呢?真正懂得般若空性的人都明白。

  但我特别羡慕做帮助众生的事情,因为,虽然万法都是空的,但如梦如幻的可怜众生还是需要帮助。作为一位发大乘心的人,有机缘帮助他们,这是特别好的事情。不要说天天闻思的大乘修行人,就是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甚深法的人,他们也有对可怜众生的同情心。前一段时间,我看见青海广播电视台播放的新闻中,一些新闻记者去地震灾区采访,当病人和穷人哭诉自己的经历时,记者也一边询问一边哭起来了,因为他们讲的状况特别凄惨。看到这些后,我感觉这些记者很伟大,也特别羡慕他们,因为这个社会为自己流泪的人非常多,为众生流泪的人非常少。

  如果听到一些富贵人说:我在杭州有一栋房,美国纽约有一幢楼,巴黎有一座别墅……我就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因为这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而且以我们的身体、寿命根本享用不了多长时间。所以,一看到他们的行为、一听到他们的语言,心里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悲悯之情。相反,如果有人内心深处很想帮助众生,或真正感悟到了般若空性的深奥意义,我就会发自内心地随喜。

  颂词讲:虽然胜义中自利和他利的一切法皆了不可得,但在世俗中也可以说这“是求寂喜德者住”。也就是说,这是希望解除一切众生的身心痛苦,让他们获得寂灭果位,自己欢喜大乘道果一切功德的菩萨的安住。或者说,在名言中他们住于这样的善德上。

  大家都知道历代的高僧大德,虽然他们的证悟境界高如虚空,无有阻碍,一切皆了达无余,可是在显现上仍然一丝不苟、一点一滴地帮助众生。道宣律师在《净心诫观法》里讲:“菩萨不住道,随逐利益行,常处于三界,救济苦众生。”我觉得这个偈颂讲得很好!其意是说,菩萨虽然有不住于道或万法皆空的胜义境界,但因愿力、大悲所致,也会随顺众生,经常行持饶益之事,即一直住于三界轮回救度苦难众生。

  当然,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大乘行者不能极端的原因。有些人只是做慈善,或一味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一听到般若空性就说:不要、不要,我们帮助众生就可以了,所有法都包括在里面。虽然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但因自己不修真正的圣法,或者说心已离开正法的轨道,也不可能有长期利益众生的勇气和毅力。那为什么要帮助众生呢?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有些众生没有证悟,还特别耽著名声、地位等虚幻不实的对境,而我们依靠大乘佛法和上师教言的加持,在佛法方面确实比他们懂得多一些,自己也没有那么多的执著,所以很想将所了解的空性传给他们。

  可见,要想长期有利益众生的动力,关键要有闻思修行空性的境界。如果闻思修行空性的境界很不错,就不会舍弃利益众生的行为,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不会倒下去,就像高山的松树一样——永远挺立。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坚强不拔的毅力。所以,认为对空性的闻思修行不重要,只要一心一意利他就可以的人,一定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稳固的境界,或者说有没有扎实的佛法基础。如果没有,利他的动力就不会足,因为这跟证悟的境界有很大关系。

  在这方面,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要好好领会这个颂词的意义。从胜义空性来讲,对任何法都不要有任何所住,也就是说没有执著,这样便能灭除对世间各种各样事物的贪执。真的,世间人非常可怜!该执著的不执著,不该执著的反而执著;该有的东西没有,不该有的东西样样齐全。而我们非常荣幸地遇到了大乘佛法,相续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证悟空性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以后,做包括利益众生在内的任何一件事情,就不会有自我和实执。我以前也讲过,修行最大的障碍有二:一是耽著实有,这对很多人来讲都是很大的障碍;二是天天都为自利而奔波。如果这两者减少了,修行就会成功,也不会放弃利益众生。

  癸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

  

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这里讲,菩萨安住的般若空性境界非常殊胜。怎么殊胜呢?断除二障的大阿罗汉佛陀的无上解脱等持和如来的安住境界除外,菩萨的此安住,堪为所有证悟人无我的声闻,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缘觉,具有各种世间境界的仙人、外道等众生,所获得的止息烦恼、具足寂灭和无漏安乐的禅定或安住之最。也就是说,与他们所拥有的功德相比较,菩萨的境界至高无上,谁也无法超越。

  大家应该知道,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除佛陀以外,菩萨的境界最高、最无上。为什么呢?因为他安住于不住而住的善安住中。《大宝积经》中也讲:“一切法无高,一切法无下,如是无所动,法界善安住。安住不动故,便得无上住,不住住相应,斯为勇猛者。”什么叫无上住呢?就是安住在一切法无有高下的境界中无有动摇,或者说安住在法界一味一体的境界中,就像虚空无有任何变化和高下一样,始终住于这样的境界。那这种境界谁拥有呢?唯一菩萨拥有。当然,这也是大家都要学习大乘佛法空性的原因。学习之后,我们就能完整无缺地得到。

  虽然现在很多佛友在显现上是凡夫人,但…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