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夫人所希求的境界还是要选择菩萨的境界,这很重要!就像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一定要选择有甚深意义的内容一样。而我们现在学习的空性法义,就是特别甚深的法要,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
总而言之,般若所讲的内容就是无住而住,这种无有任何耽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最深、最妙、最殊胜的禅定。(在有些论典中,禅定与智慧只是不同名称而已。)若能安住这种境界,任何耽著或执著都不会有。以前萨绕哈尊者说过: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量痛苦。所以在学般若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息灭烦恼、获得快乐,但这唯一仰仗精通窍诀或理论,之后再通过实修来断除。
在明朝时,五台山灵鹫庵方丈金璧峰禅师有这样一个故事:禅师开悟后对其他法都没有执著,唯对朱元璋所赐的特别精致的钵盂很耽著,每次入定前他都要摸一摸、看一看。后来阎罗王看到禅师的寿命要结束了,就派手下的鬼神去把禅师带来。(一般来讲,中阴法王认准一个人要死时,会专门派一些狱卒去拿命。)因为当时禅师正在入定,所以鬼神到处去找也没有找到。禀告阎罗王后,阎罗王要求当地的土地神去找。(所以人们说:跟当地政府的关系很重要!)土地神说:禅师入定于法界中,不可能找得到,唯一的办法,如果敲他最执著的钵盂,他就会出定。
鬼神敲钵盂后,禅师就从定中出来了。鬼神对他说:你现在就要离开世间,阎罗王找你去。禅师说:等七天后再说。他一观察,发现是自己对钵盂执著导致的,然后就把它摔破了,并口述一偈(有些历史上说,是空中传出来的):“若人欲拿金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璧峰。”之后他就入于禅定当中。我觉得这个教言讲得非常好!意思是说,如果真正想抓我,那就用铁链把虚空锁住,若锁得住虚空,你们再来拿我。言外之意,我已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你们不可能拿得到我。
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说(该论中还引用了类似的经典教证):白色的云也好,黑色的云也好,都能遮住太阳;金子做成的绳索也罢,其他绳索也罢,都能将我们束缚。尊者还说:汉地阿阇梨摩诃衍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的,只不过当时极个别寻思者没有懂得他的密意。记得无垢光尊者在抉择无取无舍的境界时,讲了这么一段话。所以后来藏地有人说: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跟汉地和尚宗无有差别。实在说,讲到最高境界时,大圆满的一切不执著与禅宗不执著任何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实,这里所讲到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我们现在也可以希求。对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不管是学密宗还是学显宗,都有这种机缘。而一些小乘行人,或自私自利的执著特别强烈的人,就很难接受这种境界。《实相宝藏论》引用《宝积续》中的比喻说:无上密法在声闻乘前不能传讲,甚至由他们那里吹过的风能吹到的地方都不能宣说这样的法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以前世的业力,对这样的甚深法无法接受。就像小小的针眼只能穿进非常细的线,根本无法拉过布匹一样。以这样的比喻说明:小乘人或大乘行者中根基比较差的人,对密法和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很难接受。
这里也说:无论从智慧、禅定哪方面讲,菩萨的境界都远远超过所有声闻缘觉和其他世间外道。因此我们在希求佛法时,一定要获得般若空性的境界,若没有得到,仅在口头上说这个是声闻乘、那个是外道,就没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最关键的是心里对空性法门生起定解,行为上的差别并不是很重要。其实外道也可以穿红色的衣服,声闻乘跟大乘在穿着上也没有什么差别。以前讲过,小乘大乘的差别有二:一个是菩提心,第二是远离一切执著的空性境界(这最关键)。
对很多道友来讲,说不懂佛理的话,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真正说懂,即使五六年、十几年求法的人,有些境界跟他讲起来时,好像跟从来没有学过佛的人一样,一点空性的感觉或觉受都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外境都会照样去执著,甚至比没有学佛的人还强烈。这样的话,也只不过在相续中种下一个善妙的种子,意义并不是很大。所以我觉得,在求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受益,而不能停留于形象上。现在世间读书就是为了得文凭,因为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大学生等身份,所以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但佛教徒千万不能执著相,在求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得到真实的法义。
另外,就像在人生短暂的求学阶段,不可能有两次、三次读大学的机会一样,大家对学佛的时间一定要珍惜。不管你正式参加一个班去学习,还是通过光盘和书本来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机会并不一定非常多。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如果里里外外的因缘有一个不具足,学法的重大事情就只有从根本上放弃。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人生有的是时日,学法并没有什么。相信很多人在学完一年法后都会想:在这一生中我已学了一年的法,很不错!自己对自己有一种安慰或提醒。其实,人的勇敢、毅力在学法、利生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
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刚才也讲了,菩萨住于无所住的远离戏论等持,并非声闻等所获得的禅定所能相比。比如,飞禽在空中遨游、飞翔时一无所住,即没有任何所依的法,但它在这样的无依无靠中,依靠翅膀、业力等因缘,也不会轻易掉在地上。对飞禽来讲,它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本能。还有,鱼虽住在水中,但并没有眼耳鼻闭气而死的情况。如果是人,在水里呆几分钟马上就会离开人间,尸体也要么浮在水面上,要么沉在水里。但鱼完全不相同,这是它的特殊能力。
对凡夫来讲,要么执著有的东西,要么执著无的东西,或者说,在分别念中,要么耽著这一边,要么耽著那一边,除此之外便走投无路。但实际上,通过修学般若空性的意义,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证悟中道。在这个时候,就不会住于有的边,也不会住于空的边。菩萨依靠这种不住而住的禅定力量,就可以到达轮回的彼岸,或者说彻底安住在本来如是的空性境界中。
正因如此,他根本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堕入一边寂灭,在多少多少年中住于寂灭的状态,就像“飞禽住空不坠地”一样。也不会像世间凡夫,每天都对万事万物的法有特别强烈的执著,就像“鱼住水中无闭死”一样;也就是说,虽然证悟空性的菩萨住在轮回中,但他不会被各种世间贪嗔痴所染。我跟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方法有点差别,大家可以作参考。
以前,有很多证悟空性的高僧大德都不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行为无有阻碍,很洒脱、很快乐,无论到城市里还是在寂静处都很自在。但我们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到城市里时,觉得城市各种各样的烦恼染污了自己,于是很害怕、很痛苦地跑回来。住在寂静地时,山里又很孤独、寂寞,看到天空只有一个月轮,旁边的院子里只有一个山兔,身边又没有人,于是特别伤心,然后又前往城市。这样一直换来换去,没有固定的生活,但无论到哪里都是痛苦、争吵之因,不会成为快乐、开心之源。而真正的修行人到红尘中时,看见的所有众生都是修行的顺缘,见到敌人也不会生嗔恨心,看亲人时也不会有贪心,甚至全都成为利他的助缘;而住在寂静处,不管多长时间,也不会有任何痛苦。
的确,菩萨的境界凡夫人很难推断。以前韩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了不起的开悟大德叫镜虚和尚,他一直住山修行,境界很高。他有一位比较调皮但很重视戒律的弟子满空跟他住在一起,其修行也很清净。有一次,上师从外面带回来一个女人,并让她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这位弟子特别担忧,他想:不能让外面的人说各种不好听的话诽谤上师,于是一直把门关着。如果有人来,要么说上师已经休息了,要么说上师生病了,要么说上师睡觉了,将所有拜见上师的人都挡回去,不让见上师。上师也一直跟这个女人一起吃饭、睡觉,白天也住在一起。有时上师还要出去专门买一些东西给她,甚至晚上还做夜宵给她吃。
后来满空实在没办法接受,他打开门一看,只见那个女人躺在法师床上,法师正在给她按摩。从背后看,这位女人身材很苗条,体形非常好。他实在忍不住,说:您是出家人哪!怎么能跟女人这样。法师说:既然你这样不理解我的行为,那你就看看她吧!她一转身,才知是位麻风病人。然后师父要求他马上出去,不然会染上他。那时满空心里想:真正的大德为了利益众生是不会管自己的。的确,对世间人来讲,让这样的麻风病人住在自己屋里,这是谁也做不到的。后来他特别惭愧地在师父前说:您能做到的我做不到,您能见到的我见不到,从此之后我依教奉行。后来他也获得开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很广大。
在世间中,圣者的行为很难了知,因为真正住于空性时,利益众生的方法就会有很多。但是,作为凡夫人,千万不能乱学圣者,否则自欺欺人、毁坏自他,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有些人只是听一个故事,或者只是听到一个教证,就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而不取舍因果,这非常可怕!
此偈也说:这样的菩萨跟凡夫人和处于灭定的声闻缘觉完全不相同。《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大宝积经》的一会)中讲:“不住生死,不乐涅槃,不求解脱,亦不求缚。”所以,到了最后的时候,解脱、束缚都没有。相信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的人,从理论上对无束无缚都能讲得很清楚,但结合心相续时,做到无有束缚就很困难。尤其遇到对境时,马上会以执著来束缚自己的相续。本颂以非常好的比喻,宣讲了如何安住不堕两边的境界,大家务必珍惜!而且,还应以《华严经》中“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比喻来了达空性的真正教义。
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