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
思考题
1.请以内外缘起阐述从般若中生无尽之果,并成为一切修学所知之最的道理。
2.在了知一切最美好的东西皆源于般若后,相信你一定想证悟般若,既然如此,那你打算以何方式现证它呢?请结合事理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今天从般若生无尽果功德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癸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这一颂词主要讲从此般若中产生无量无边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般若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边无际殊胜正法的源泉,堪为正法第一大宝藏;在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此般若最精华、最珍贵,它能产生果方面的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无尽功德法,以及道位中的波罗蜜多、陀罗尼、三十七道品等,所有这些微妙、稀有的广大功德都可产生,所以也称为妙法藏;还有,依靠这个般若能诞生诸佛,因此它是出生佛的种姓;依靠此般若能让所有众生的身心得到快乐,所以它还是众生安乐藏。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证悟了般若的甚深道理,就能获得世间一切快乐。而且,没有这样的圣般若,就没办法修行道般若;没有道般若,所谓的果般若也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即使佛陀也不可能证得现在的一切境界。可见,只有拥有这个根本的般若,一切道果功德才能自然而然应有尽有。正因为是这样,佛陀才说一切功德依赖于此般若,即它们与此般若有随存随灭的关系。
世间中,若人拥有般若空性,任何一种修行境界或世出世间的功德就会出现。比如:拥有证悟般若的部分,就能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获得全部证悟,就能拥有佛陀的智慧。可见,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量无边佛陀及菩萨全部依靠般若而生,我们这个世间印藏汉等地各大教派的传承祖师,以及十方世界所有追随诸佛菩萨的大德,他们所拥有的出世间境界也源于般若。所以大家一定要证悟般若,这样安乐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很多开悟的大德都觉得这种境界妙不可言。以前贝若扎那从擦瓦绒回来时,给八十来岁的邦甘麦彭滚波传讲了大圆满本来清净的空性道理(或说上师瑜伽),他当时就开悟了,欢喜得一天一夜一直抱着上师不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以前在世间被各种执著缠绕,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风雨雨,如今已经开悟了,那多不容易啊!以前,江西一位居士来拜见法王,他也认为自己已经开悟;确实他有一定的境界。
其实,他们所拥有的这些境界,都离不开般若空性的智慧,只不过每位上师和不同传承的表示方法不相同而已。虽然密宗有特别简单的方法来指示,禅宗也有不同方式让人开悟,但归根结底还是证悟了空性。若谁真正证悟空性,那他所获得的快乐用语言永远也说不尽。
以前,马祖道一禅师手下有一位水潦和尚,他有一个故事很精彩:在依止马祖时他问了一个问题:佛法最究竟的教义是什么?马祖让他礼拜。他顶礼时,马祖在他的胸口踢了一脚,当时他就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时,已经豁然开悟。后来他非常欢喜,也特别感恩上师,经常在山中茅棚等处给有缘弟子说:当时依靠马祖这一表示方法,让我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据《五灯会元》中记载,他经常说:“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他的意思,当时挨了马祖一脚,到目前为止,欢喜或笑声始终无法停止。因为依靠上师的加持已获得开悟,所以永远对上师有感恩之心。
我前两天遇到一位台湾的藏族法师,他是贝诺法王的弟子。当时我们交流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在摆谈的过程中,他提了三次上师的名字,每次提上师名字时,他的眼泪都不停地流。依靠《十地经》中所讲的教证,从他外在的相——对上师的深深感恩之情和无比的信心,就能推断他相续中应该有所证悟。如果没有,一般来讲,五六十岁人的眼泪不会无缘无故流下来。以前我跟一位护士说:“你是不是想哭?”她说:“我的眼泪是有价值的,不可能轻易掉下来。”可见,每个人的眼泪都有价值,没有一定的因缘,不可能轻易掉下。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十方诸佛菩萨皆依般若而生,那对般若空性就会有非常大的信心和欢喜心。哪怕听一堂课,也会认为:这是我的荣幸,这是我的快乐,并念念不忘。如果有这样的欢喜心,我想获得般若的境界就不再遥远。因为所谓的般若,从密法的角度来讲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从显宗经论所讲的内容来看,就是通达万法的自性为空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应经常在般若的妙用或境界中行持。六祖在《坛经》里讲:“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意思是说,如果在一切处所一切时间,念念不愚昧,具足正知正念,或者说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经常安住心的本性,这就是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其实,智与愚、觉悟与无明就在一念之间。《坛经》里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所以,一念没有认识,般若就已断绝,或者说般若就没办法产生。世间人每天都被贪嗔痴和各种执著所转,非常可怜。他们将根本不实有的东西执著为实有,而且执著非常强烈、异常坚固,可以说牢不可破。如果心一转念,就像大手印中萨绕哈的道歌所讲的一样——向内观,愚昧马上就能变成智慧,那个时候般若的明灯就已点亮。
但这么关键的问题,很多众生都不去分析,每天都在特别没有意义或短时间就会破灭的金钱、名声等琐事上患得患失、胡思乱想,而且行为也一直为了它们打转,众生可怜就在这个地方。而禅宗等教派中出现的无量无边高僧大德,因为他们认识了心的本性,或者说通达了般若空性,就能行持世俗或出定中如梦如幻、胜义或入定中一无所得的境界。
当然,这种境界并不容易得到,有些要依靠精进修持才能获得,有些要通过祈祷,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才能现前,除此之外不可能无缘无故得到。若天天都随着世间人转,那永远也不可能。为什么噶当派的修行人说“众人不悦,正合我意”,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很多世间人不高兴,那我就太高兴了,因为不需要随顺他们。如果要随顺,始终也没办法修行。所以,很多修行人都应在清净的地方过特别潇洒的生活,若能清贫寡欲就能无忧无虑,如果能过这样的生活,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当然,对很多21世纪的修行人来讲,像以前高僧大德的行为那样,完全放弃一切世间琐事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实在做不到这样,也要多想般若的功德,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也应尽力相合般若空性的境界,即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这非常重要!
然而,作为般若本体的法界,永远无穷无尽、无盈无亏。也可以说,它就是所谓的基般若。缘于此,我们就能真实观修空性,观修后,相续中的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为什么呢?因为它跟其他事物完全不相同。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引用《普作续》的教证说:有缘者应该观修心的本性,就像擦拭如意宝一样。如果我们擦拭木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获得悉地,而擦拭、祈祷如意宝,则能成就悉地。同样的道理,若没有一切万法本体的基般若,再怎样观修也不可能产生出世间的功德,但因有了基般若或基空性,观修以后,道般若的种种境界就会出现,不断实修道般若,果般若就能产生。
按照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的观点,在凡夫地时也可相似修持无二智慧。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时皆应观想一切万法为空性,或万法唯心造,或者观修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这就是与般若相应的修法,其功德无量无边。
子二(广说)分二:一、以外缘起而阐释;二、以内缘起而阐释。
丑一(以外缘起而阐释)分二:一、外缘起之比喻;二、宣说般若意义。
寅一、外缘起之比喻: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虽然法界本体并没什么变化,但在名言中,有法缘起的游舞还是不灭的,即万法皆依自然规律呈现。那呈现的方式是什么呢?在此世间,所有树木、果实、鲜花、森林、园林等外界万物全部依靠大地而生,也就是说,因为有了大地,各种各样的形象才呈现在众生面前。从大地本身来讲,虽然不断呈现万物,但它根本没有灭尽的情况,也无有增长的现象。可能有人要问:今年春夏万物复苏、生长,明年也是如此……那经过几万年后,它会不会不再产生呢?不会。虽然大地不断出生草木万物,但并没有从此阶段到彼阶段的变迁、退失,也没有分别我生出这些果的心念,更不可能生起厌倦之心:我再也没有能力生长万物了,因为大地恒时呈现万物。
从这个大地的比喻可以看出:讲外缘起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大地产生万物,(西班牙和汉地的传说中讲:我们人类,不管是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由泥造的。)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正因为是这样,北魏时所翻译的《宝性论》[1]里也讲:“一切诸草木,依止大地生,地无分别心,而增长成就。”紧接着还讲:“众生心善根,依止佛地生,佛无分别心,而增广成就。”虽然本经这个比喻是以大地比喻法界般若空性,《宝性论》是以大地比喻佛的事业,但从果般若的角度来理解此论的比喻也未尝不可。我们平…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