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課
思考題
1.請以內外緣起闡述從般若中生無盡之果,並成爲一切修學所知之最的道理。
2.在了知一切最美好的東西皆源于般若後,相信你一定想證悟般若,既然如此,那你打算以何方式現證它呢?請結合事理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今天從般若生無盡果功德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癸二(從生無盡之果角度說爲最)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子一、略說:
此勝法藏妙法藏,佛種衆生安樂藏,
過去未來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窮盡。
這一頌詞主要講從此般若中産生無量無邊功德,也就是說,這個般若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邊無際殊勝正法的源泉,堪爲正法第一大寶藏;在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中,此般若最精華、最珍貴,它能産生果方面的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畏等無盡功德法,以及道位中的波羅蜜多、陀羅尼、叁十七道品等,所有這些微妙、稀有的廣大功德都可産生,所以也稱爲妙法藏;還有,依靠這個般若能誕生諸佛,因此它是出生佛的種姓;依靠此般若能讓所有衆生的身心得到快樂,所以它還是衆生安樂藏。
爲什麼呢?大家都知道,證悟了般若的甚深道理,就能獲得世間一切快樂。而且,沒有這樣的聖般若,就沒辦法修行道般若;沒有道般若,所謂的果般若也不可能出現,也就是說,即使佛陀也不可能證得現在的一切境界。可見,只有擁有這個根本的般若,一切道果功德才能自然而然應有盡有。正因爲是這樣,佛陀才說一切功德依賴于此般若,即它們與此般若有隨存隨滅的關系。
世間中,若人擁有般若空性,任何一種修行境界或世出世間的功德就會出現。比如:擁有證悟般若的部分,就能獲得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獲得全部證悟,就能擁有佛陀的智慧。可見,過去、現在、未來的無量無邊佛陀及菩薩全部依靠般若而生,我們這個世間印藏漢等地各大教派的傳承祖師,以及十方世界所有追隨諸佛菩薩的大德,他們所擁有的出世間境界也源于般若。所以大家一定要證悟般若,這樣安樂自然而然就會生起。
很多開悟的大德都覺得這種境界妙不可言。以前貝若紮那從擦瓦絨回來時,給八十來歲的邦甘麥彭滾波傳講了大圓滿本來清淨的空性道理(或說上師瑜伽),他當時就開悟了,歡喜得一天一夜一直抱著上師不放。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以前在世間被各種執著纏繞,經曆了許許多多風風雨雨,如今已經開悟了,那多不容易啊!以前,江西一位居士來拜見法王,他也認爲自己已經開悟;確實他有一定的境界。
其實,他們所擁有的這些境界,都離不開般若空性的智慧,只不過每位上師和不同傳承的表示方法不相同而已。雖然密宗有特別簡單的方法來指示,禅宗也有不同方式讓人開悟,但歸根結底還是證悟了空性。若誰真正證悟空性,那他所獲得的快樂用語言永遠也說不盡。
以前,馬祖道一禅師手下有一位水潦和尚,他有一個故事很精彩:在依止馬祖時他問了一個問題:佛法最究竟的教義是什麼?馬祖讓他禮拜。他頂禮時,馬祖在他的胸口踢了一腳,當時他就昏了過去。當他醒過來時,已經豁然開悟。後來他非常歡喜,也特別感恩上師,經常在山中茅棚等處給有緣弟子說:當時依靠馬祖這一表示方法,讓我完全通達了一切萬法的真相。據《五燈會元》中記載,他經常說:“自從一吃馬師蹋,直至如今笑不休。”他的意思,當時挨了馬祖一腳,到目前爲止,歡喜或笑聲始終無法停止。因爲依靠上師的加持已獲得開悟,所以永遠對上師有感恩之心。
我前兩天遇到一位臺灣的藏族法師,他是貝諾法王的弟子。當時我們交流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在擺談的過程中,他提了叁次上師的名字,每次提上師名字時,他的眼淚都不停地流。依靠《十地經》中所講的教證,從他外在的相——對上師的深深感恩之情和無比的信心,就能推斷他相續中應該有所證悟。如果沒有,一般來講,五六十歲人的眼淚不會無緣無故流下來。以前我跟一位護士說:“你是不是想哭?”她說:“我的眼淚是有價值的,不可能輕易掉下來。”可見,每個人的眼淚都有價值,沒有一定的因緣,不可能輕易掉下。
所以,如果我們真正認識到,十方諸佛菩薩皆依般若而生,那對般若空性就會有非常大的信心和歡喜心。哪怕聽一堂課,也會認爲:這是我的榮幸,這是我的快樂,並念念不忘。如果有這樣的歡喜心,我想獲得般若的境界就不再遙遠。因爲所謂的般若,從密法的角度來講就是認識心的本性,從顯宗經論所講的內容來看,就是通達萬法的自性爲空性。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應經常在般若的妙用或境界中行持。六祖在《壇經》裏講:“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意思是說,如果在一切處所一切時間,念念不愚昧,具足正知正念,或者說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經常安住心的本性,這就是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其實,智與愚、覺悟與無明就在一念之間。《壇經》裏說:“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所以,一念沒有認識,般若就已斷絕,或者說般若就沒辦法産生。世間人每天都被貪嗔癡和各種執著所轉,非常可憐。他們將根本不實有的東西執著爲實有,而且執著非常強烈、異常堅固,可以說牢不可破。如果心一轉念,就像大手印中薩繞哈的道歌所講的一樣——向內觀,愚昧馬上就能變成智慧,那個時候般若的明燈就已點亮。
但這麼關鍵的問題,很多衆生都不去分析,每天都在特別沒有意義或短時間就會破滅的金錢、名聲等瑣事上患得患失、胡思亂想,而且行爲也一直爲了它們打轉,衆生可憐就在這個地方。而禅宗等教派中出現的無量無邊高僧大德,因爲他們認識了心的本性,或者說通達了般若空性,就能行持世俗或出定中如夢如幻、勝義或入定中一無所得的境界。
當然,這種境界並不容易得到,有些要依靠精進修持才能獲得,有些要通過祈禱,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才能現前,除此之外不可能無緣無故得到。若天天都隨著世間人轉,那永遠也不可能。爲什麼噶當派的修行人說“衆人不悅,正合我意”,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很多世間人不高興,那我就太高興了,因爲不需要隨順他們。如果要隨順,始終也沒辦法修行。所以,很多修行人都應在清淨的地方過特別潇灑的生活,若能清貧寡欲就能無憂無慮,如果能過這樣的生活,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當然,對很多21世紀的修行人來講,像以前高僧大德的行爲那樣,完全放棄一切世間瑣事也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實在做不到這樣,也要多想般若的功德,自己的所作所爲、所言所行,也應盡力相合般若空性的境界,即以正知正念來攝持,這非常重要!
然而,作爲般若本體的法界,永遠無窮無盡、無盈無虧。也可以說,它就是所謂的基般若。緣于此,我們就能真實觀修空性,觀修後,相續中的功德自然而然就會産生。爲什麼呢?因爲它跟其他事物完全不相同。無垢光尊者在《法界寶藏論》中引用《普作續》的教證說:有緣者應該觀修心的本性,就像擦拭如意寶一樣。如果我們擦拭木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獲得悉地,而擦拭、祈禱如意寶,則能成就悉地。同樣的道理,若沒有一切萬法本體的基般若,再怎樣觀修也不可能産生出世間的功德,但因有了基般若或基空性,觀修以後,道般若的種種境界就會出現,不斷實修道般若,果般若就能産生。
按照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的觀點,在凡夫地時也可相似修持無二智慧。所以我們在行住坐臥時皆應觀想一切萬法爲空性,或萬法唯心造,或者觀修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如夢如幻,這就是與般若相應的修法,其功德無量無邊。
子二(廣說)分二:一、以外緣起而闡釋;二、以內緣起而闡釋。
醜一(以外緣起而闡釋)分二:一、外緣起之比喻;二、宣說般若意義。
寅一、外緣起之比喻:
所有樹果花林園,皆從地生並呈現,
大地無盡亦無增,不失無念無厭倦。
雖然法界本體並沒什麼變化,但在名言中,有法緣起的遊舞還是不滅的,即萬法皆依自然規律呈現。那呈現的方式是什麼呢?在此世間,所有樹木、果實、鮮花、森林、園林等外界萬物全部依靠大地而生,也就是說,因爲有了大地,各種各樣的形象才呈現在衆生面前。從大地本身來講,雖然不斷呈現萬物,但它根本沒有滅盡的情況,也無有增長的現象。可能有人要問:今年春夏萬物複蘇、生長,明年也是如此……那經過幾萬年後,它會不會不再産生呢?不會。雖然大地不斷出生草木萬物,但並沒有從此階段到彼階段的變遷、退失,也沒有分別我生出這些果的心念,更不可能生起厭倦之心:我再也沒有能力生長萬物了,因爲大地恒時呈現萬物。
從這個大地的比喻可以看出:講外緣起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大地産生萬物,(西班牙和漢地的傳說中講:我們人類,不管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由泥造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正因爲是這樣,北魏時所翻譯的《寶性論》[1]裏也講:“一切諸草木,依止大地生,地無分別心,而增長成就。”緊接著還講:“衆生心善根,依止佛地生,佛無分別心,而增廣成就。”雖然本經這個比喻是以大地比喻法界般若空性,《寶性論》是以大地比喻佛的事業,但從果般若的角度來理解此論的比喻也未嘗不可。我們平…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