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八課

  

第四十八課

  

思考題

  1.珍惜每一次聞法有何必要?你是如何對待這個問題的?爲什麼?

  2.成爲妙果所依之禅定指的是什麼?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請結合上師教言詳細剖析。

  3.菩薩修學禅定亦不貪自利及其動力指什麼?鑒于此,你認爲普觀清淨有何必要?請結合事理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二個問題。

  己二(解說其余五度)分五:一、宣說禅定度;二、宣說精進度;叁、宣說安忍度;四、宣說戒律度;五、宣說布施度。

  庚一(宣說禅定度)分四:一、修學成爲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學亦不貪自利;叁、以無貪方式實行他利;四、以意樂差別成爲勝劣而結尾。

  辛一(修學成爲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一、修學四禅;二、修學四無色定。

  壬一、修學四禅:

  學《俱舍論》時,大家都學過四禅。其意是說,在色界天中有一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四種禅定;但這四種禅定在人間時也可以修。因爲神通、無礙解等菩薩的菩提分等功德,全部依靠禅定而生,所以大乘佛子必須聞思修行禅定,不過這也要一點一滴地積累。

  拿聞思來說,也不可能一天就能接受很多法要,所以一定要長期不斷地聞思。對修行人來講,這特別重要!個別人雖然暫時沒有這種因緣,但因偶爾聽法、看書,或到一些殊勝的精舍、學院、寺院中去,或見到一位特別有成就的上師,也許以此就能改變一生。在座的每個人都可以回想一下,你剛開始遇到佛法的因緣是什麼?可能很多都通過一個偶爾的因緣,使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變化,或有了新的認識。如果當初沒有這個因緣,恐怕現在也會整天跟不信佛教的人同流合汙。正因爲有時候聽一堂課也能轉變一生,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每一次聞法的機緣。

  記得以前我引用過釋迦牟尼佛兩大弟子——舍利子和目犍連的公案:以前他們都學婆羅門教,而且智慧至高無上。他們專門在印度建立了一個學團,這個學團在智慧、能力、勢力等方面特別強盛。後來舍利子看見馬勝比丘,覺得他的行爲特別文雅、如法,就生起敬仰之心。于是問他:你的老師是誰?你主要修學什麼內容?馬勝比丘說:我的老師是降生在釋迦族的釋迦牟尼佛,我現在主要學的知識是:“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當他說完這個偈頌後,好像甘露醍醐融入心田般,舍利子的內心就有了不可思議的改變,也對佛陀生起了無比敬仰之情。于是他帶著目犍連去拜見釋迦牟尼佛,皈依後逐漸成爲佛陀的兩大高足。這是聽一個偈頌,就使整個人生得到改變的真實事例。

  前段時間我去北京等地,有人對我說:“《般若攝頌》特別好,它改變了我的一生。因爲它所講的空性妙義解除了我心中很多疑惑,讓我通達了心的本性。”很多人這樣說的時候,我也感覺到了佛法的威力和加持不可思議。對在座的人來講,只要有信心、有因緣、有歡喜心,也可以改變你的很多狀態。以前你的心態始終處于貪嗔癡及嫉妒等煩惱痛苦中,很有可能從接受這個空性法門那一天開始,你始終會沈溺在法喜充滿的歡喜海洋裏,或者說身心都遊泳在智慧大海中。這並不是不可能的,應該說都可以得到。所以哪怕聽一堂課,都應珍惜機會,如果你與其中的妙義特別契機,就可改變一生。想必大家在聽每一堂課時,都能認真思維其中的甚深意義!

  下面講頌詞: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無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其實,具大威力的菩薩也要依靠四種禅定(四種禅定在《俱舍論》和《大乘阿毗達磨》中有闡述),也就是說,他們能安住並經常串習。我們也經常坐禅、安住,漢地的禅宗也經常打七修禅,如果得到真正的禅定境界,就會像大威力的菩薩一樣不執著相,也就是說,他們的禅定並非以相執作爲所依,也不會貪著禅定的味道——住于快樂當中。但有些人說:“我經常安住在禅定裏不想出來,很想很長時間一直入定而坐,這太舒服了!”這說明他貪著禅定的美味。有些人覺得:我能安住光明的境界,或空性的境界,或心識的境界。若一直耽著境界,這就是執著相。作爲菩薩,著相和貪味全都沒有,但他還要依靠禅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沒有禅定,心就極其散亂,在此狀況下就不可能真實修持。所以,依靠四種禅定正行裏的尋、伺等分支,以及神足通等功德,會成爲將來真正獲得大菩提的所依或因緣。

  因此大家都要知道,要得到見道、修道等上上功德,禅定就不可缺少。如果有禅定,菩提對你來講就不會遙遠。佛陀在《諸法集要經》裏也說:“若人心寂靜,諸根不散亂,決定趣菩提,此說爲安樂。”所以,如果人的心得以寂靜,即入于禅定的狀態,他的眼耳等根就不會隨著外境散亂。而我們因爲內心不能安住,聽到聲音馬上心散亂到聲音上,看見色法馬上跟著外境跑,所以大家心一定要調柔。如果心真正調柔,趨入菩提就不再困難,那個時候所得到的快樂,也遠遠超過各種世間安樂。所以在修行過程中,獲得沒有貪著的入定或安住很重要。

  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在心的實相中本來都沒有任何事物或相狀,那我們爲什麼還要以執著來擾亂它呢?或者說怎麼會有塵垢來染汙它呢?所以大家皆不應執著,而應依靠傳承上師的竅訣或教言來認識心的本體並經常安住。這種安住就是不貪著任何禅味的禅定,它就是獲證菩提的助緣。

  壬二、修學四無色定:

  

獲勝智慧住禅定,受四無色妙等持,

  

此定利勝妙菩提,菩薩非爲漏盡學。

  

意思是說,獲得殊勝智慧的菩薩可以安住在前面所講的四種禅定(這四種禅定在欲界也可以修)中,也可以領受非常善妙的無色界等持,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無色定。但他們不會耽著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識、一切都是無所有等相狀,也不會入于禅定的妙樂當中。這些無色界的禅定,沒有任何罪苦,而且是産生神通等功德的助緣。作爲學習大乘佛教的菩薩來講,雖然他們會修學這些有利于獲證勝妙菩提的助緣,或有利于自己境界提升的因緣,但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一味貪著斷除有漏的寂滅狀態。作爲菩薩,根本不會、也不應該修學這樣的境界。頌雲:“菩薩非爲漏盡學。”即菩薩不會爲了滅盡相續中的有漏法,進而現前一邊的寂滅果才修學它們。

  

因此,在講這個道理時大家都要懂得,不管是修學無色界的定還是色界的定,住于相狀就不合理。既然如此,也不應該特別耽著身體的威儀。真的,對最高空性境界來講,是否有金剛跏趺坐等外在的相並不重要,內心有空性光明無二無別的境界,或安住在遠離言說中,才是最關鍵的。在這方面,以前藏地高僧大德留下了特別多的教言,尤其無垢光尊者的《實相寶藏論》引用《普作續》和《六界續》的教證經常宣說。

  在漢地,安住時不能有耽著的教言也相當多。與六祖慧能大師同時的神秀國師門下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學子叫志誠,在依止上師九年後,上師認爲他根機很不錯,就介紹他到六祖那裏去。六祖問他:你上師給你們講了什麼教言?志誠說:上師經常教大家“住心觀靜,常坐不臥。”意思是,要控製心識活動經常保持清靜,身體要常時坐著不要躺臥。六祖駁斥這種觀點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意思是,住心觀靜是著相,這是病,不是真正的禅;天天以打坐不臥來拘束身體,這對真理又有什麼利益呢?或者說,對真正證得空性又有什麼好處呢?接著六祖給他直指:“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其意是說,不應該執著身體的威儀或外在的相,因爲這並不是很重要。的確,人活在世間時坐而不臥,死後臥而不坐,那爲何要在這一具臭骨頭上建立功課、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事情呢?也就是說,坐臥並非成就本身,坐也可以、臥也可以,不應該執著。

  

現在有些人天天都很苦惱:我無論如何腳一直轉不過來,始終沒辦法跏趺坐,雖然很想把腿盤好,但怎樣使勁壓膝蓋也不行。所以他們常想:我能打金剛跏趺坐或盤腳該有多好!尤其以前學過氣功的人,特別喜歡做各種身體的姿態,比如結手印等,如果不會就特別痛苦。雖然對學佛來講,這些也是助緣,因爲有些儀軌裏也這樣要求,但最根本的是什麼呢?就是內心要通達空性,或真正對佛教有所認識,這才是最關鍵的。因此我們不管到哪裏,首先要傳播佛教的基本思想,把這個作爲主要課題來抓。六祖也說:我們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認識心的本來面目上,並在這種境界中安住,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辛二(修學亦不貪自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此是積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無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隨意受生欲界中。

  前面已經講了,作爲菩薩,四禅也要學,四種無色界的定也要學。其實這種方式就是能積累所有功德的菩薩們的奇迹或稀有之處,也就是說,他們能安住于上面所講的這些禅定中,心如如不動,同時依靠智慧也不會著相,即不會耽著這些境界。如此…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