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有禅定和智慧的菩薩,即使他們命絕身亡,爲了利益、成熟無邊衆生,也會隨著自己的願力轉生到欲界。
在這裏大家要了知,學習大乘空性者,尤其已獲得一定境界的人,雖然他們最終會舍棄四大聚合的有漏身體,但依靠願力不會到色界和無色界去安住,一定會轉生到欲界中以不同身份來度化衆生,因爲在欲界,地獄、餓鬼、旁生、人類等衆生皆具足。一般來講,菩薩在欲界受生有四種情況,《大乘莊嚴經論》裏講:“業力及願力,定力亦通力,依此四種力,菩薩而受生。”意思是說,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依靠四力受生:第一是業力生,即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菩薩依靠善緣的業力獲得自在,而投生在人間等地;第二是登地菩薩願力自在,爲度化衆生而轉生到旁生、地獄等處;第叁是得定菩薩定力自在,就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在得到色界和無色界的禅定後,依靠禅定力來到欲界度化衆生;第四是得神通菩薩通力自在,以神通力可以轉生到兜率天等處,或從兜率天等地來到下界度化衆生。
以前藏地,唐東加波等密宗大成就者都是諸佛菩薩特意來到人間度化衆生而化現的,而且很多都示現了各種各樣的稀有行爲。漢地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其實,他的曆史包括曆史學家也不是特別清楚,不過在那時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成就者),他在圓寂時面帶微笑,自己也承認是彌勒再來。他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其意是說,我是真正彌勒菩薩的化身,來到這個世界有千百億身體,時時刻刻我都爲人們開示佛法,可是人們根本不知道我是誰。
的確,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麼的,就是他天天隨身帶著的那個布袋,別人也不知道裏面到底裝有什麼東西。有人問他:你這個袋子裏到底裝的是什麼?他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其意是說,我有一個布袋,它如虛空一樣無有挂礙,展開時所有時空都可以裝在裏面,入時則觀自在。所以到目前爲止,到底彌勒尊者化現的布袋和尚的布袋是什麼,很多人都不清楚。
有人問他:你還有其他什麼東西?(據曆史記載,他到處去化緣,經常在人們面前示現一些奇異相,除了一個布袋以外其他都沒有,顯現上也是個大肚子、笑眯眯的。)他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其意是說,只要帶著一個缽,千家萬家的飯都可以裝在裏面,這樣孤身一人便可雲遊萬裏,但在此過程中讓人歡悅的事很少,所以需要問路就在山頂上問白雲,或者說生活在山裏很自在。這首詩很好,它充分展現了布袋和尚不受世俗羁絆的逍遙自在的生活。
像布袋和尚那樣,很多菩薩以願力、神通力、禅定力來到這個世間,在衆生前示現各種各樣度化的事業時,業力深重的人,尤其對空性法門和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行爲不了解的人,就生不起信心,甚至還産生誹謗。在藏地,像根登曲佩,他在四十八歲時圓寂,在這之前他在人們面前示現了各種各樣的相,有時顯智者相,有時顯瑜伽士相,有時顯出家相……當他離開這個世間後,人們才知道他的甚深密意。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也是如此。在漢地,包括在家居士和學者在內,有很多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來到這個世界度化衆生。但對一般的人來講,除了觀一些不清淨的相以外,不可能了解到他們的真相,這就很可悲!
壬二(廣說)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如贍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後前往,
見彼擁有一切境,複還此處不貪執。
修學禅定的菩薩亦不貪自利,其廣說中首先講比喻:比如一個南贍部洲的人,因爲他以前沒有前往過天界,所以根本不知天界美麗的花園、天女和宮殿等。後來依靠禅定力或修學力,已經到了天界,在見到天上特別美妙的宮殿、欲樂後,他毅然返回到了人間,並沒有留在那裏。因爲這個人在見到天界的一切莊嚴後,並沒有貪執,那來到人間自然也不會貪執贍部洲的一切。
在此世間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大城市裏的知識分子,如果他在城市裏工作,不管工資、待遇哪方面,肯定會非常不錯;但有些並不貪執這一點,往往到偏僻的地方去當義工,那他肯定不願意再對這些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學院裏的部分出家人,從世間欲妙來講,在城市或在自己家裏肯定有很多享受,但他們覺得這些都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全部舍棄了;那到清淨的地方出家爲僧後,自然也不會再追求這一切。當然這是在說,不同人生境界有不同價值觀,這個大家都應明白。
其實,本頌所講的比喻旨在說明菩薩的善巧方便。在《大般若經》中,也有這樣一個比喻[1]:佛陀說:有一個人很有智慧和善巧方便,他希望達到自己的願望——到宮殿裏跟王妃一起戲樂。但若直接說,就不能成功。他通過妙藥隱藏自己的男形後,跟國王說:我要到王宮裏去發心。國王通過觀察,認爲確實如此,這樣他就在宮殿裏跟王妃們一起住了好幾個月。後來他覺得,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恐怕性命難保,他通過藥恢複自己的形態後對國王說:我現在應該出宮,因爲我的身形已經恢複了。國王通過觀察,認爲的確是這樣。于是國王覺得這個人很有德行,還給他一些財物作爲獎勵。這個人因爲有智慧,他既滿足了自己的願望,又沒受到王法的處罰。
佛陀接著說:同樣的道理,作爲菩薩,在得到色界和無色界的禅定後,依靠殊勝的智慧並不貪著這些境界,而投生在欲界不斷供養諸佛菩薩、引發無邊菩提分法、利益無量衆生,這種行爲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
表面上看來,這裏所講的比喻是以壞人的行爲來比喻菩薩,實際上它所講的是:作爲人,如果有善巧方便,其意願就能成就,在此過程中也不會有任何違緣。本經所講的比喻則說:如果一個人連天界的快樂都沒有貪著,那來到人間也不會貪執。下面講其所表達的意義。
癸二、意義:
菩薩持有勝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後住欲界無貪著,不住凡法如水蓮。
菩薩具有大慈悲和大智慧兩種殊勝功德,並精進修持瑜伽(指禅定和無我的境界),雖然他安住于四禅、四無色定中,卻不會貪著它們,即不會像聲聞緣覺一樣一直沈緬其中。後來他在欲界,也不貪著禅味及欲界之法,且一直利益衆生,不斷行持善法,就像蓮花雖然從淤泥中出生卻不染淤泥一樣——不住凡愚之法。因此《華嚴經》中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作爲大乘菩薩,因爲其發心極其強烈,智慧非常超勝,在世間中,任何煩惱、垢染都不能損害他。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講:“知著禅樂亦是過,諸根寂定求菩提。”因爲菩薩知道耽著禅的安樂是過失,所以意等諸根一直安住在清淨的狀態,而希求勝妙菩提。接著還說:“知諸禅定虛诳相,唯求寂滅大涅槃。”因爲他們知道,即使是色界和無色界的禅定也是虛诳相,所以唯一希求寂滅的大涅槃,而修持不墮二邊的禅定。的確,真正大菩薩安住的境界,就是不墮二邊的禅定。那在這種禅定中,自然也不會舍棄無我智慧。
現在有些人天天都安住,將所有世俗善法全部舍棄,這也不是個好辦法;有些人天天都希求知識,一點都不安住,這也不是很好。當然,有些人想住也住不下來,因爲要真正安住確實很困難。若是安住在睡眠的狀態,誰都可以,很多人不知不覺就安住了,自己還不知道。但這種安住並不值得學習,因爲凡夫人無始以來一直安住在貪嗔癡和昏睡中,所以再這樣下去就極不合理。
如果真正能安住,或其行爲非常如法,那住在世間就不會被世間所染。《大寶積經》中講:“處世利益而無染,譬如蓮花不著水。”其意是說,雖然處在世間饒益有情,但惡劣的環境和衆生對他們的身心根本不會有任何染汙,就像蓮花不著水一樣。的確,有些高僧大德極其偉大,雖然他們經常在惡劣的環境中跟具有貪嗔癡的世間凡夫人交往,但內心始終不會被汙濁的外境所染,而且證悟境界也越來越增上,利益衆生的心也越來越強烈。
但凡夫人並不是這樣,雖然他們偶爾會有閃電般的空性境界,或饒益有情的菩提心,但一下子就被外境所蒙蔽,自己也不知不覺。過了幾年才知道:原來我的境界很不錯,可是不久就被旁邊這些壞蛋染汙了,現在已無力自拔。凡夫人就是這樣,當時根本不察覺,過後才怨天尤人,但已經沒辦法了。
所以,在這樣汙濁的環境中,自己的修行不被外境所轉,而勇敢、堅強地修行下去,這是很不容易的。在世間,經常看得到特別偉大、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們不管是修空性、密法或淨土,外境都不能影響他們。這一點很重要!否則修行不可能成功。
我是這樣想的,從物質財富方面講,這些年來確實有很大轉變,因爲很多人都很富裕;可是內心,不要說佛教的空性與禅定的境界,連世間的助人爲樂,以及孝順、仁義、重道德等美德,也杳無蹤影,或者說已經隱沒于法界中了。這是人類最可悲、最慘不忍睹的一面。
如今我們已經遇到這麼好的大乘妙法,無論是空性還是菩提心,都是無與倫比的珍寶,可惜其價值只有少數人享用,大多數人都迷迷糊糊,把短暫的人生一直用在追逐金錢、名利等虛無缥缈的東西上。那在離開人世時,除了留下惋惜之外,就一無所獲!所以,在學習大乘佛法時,大家皆應經常觀察,看自己的人生到底處于什麼樣的狀態,這一點非常重要!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雲何方便還從定起?”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于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複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爲護彼心令不現起,還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由斯菩薩方便善巧,先習上定令善純熟,後起下心還生欲界,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已超過叁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譬如有人作如是念:設何方便得入王宮,與王後妃竊爲戲樂,令王不覺,身命得存?作是念已求諸妙藥,服使男形或隱或顯,得斯藥已方便事王。王既識知,便服隱藥,遂白王曰:我今無形,請爲大王守禁宮室。王令檢已,委任中宮。其人爾時入王宮內,與諸妃後恣意交通。荏苒時經一、二、叁月,恐王知覺喪失身命,便服顯藥而白王言:我今男形欻然複現,請從今去不入中宮。時王贊言:此真善士,自能進退不違我法。厚賜爵祿委任外事。當知是人方便善巧,能滿己願身命得存,複蒙彼王厚賜財位。如是菩薩方便善巧,入四靜慮及四無色,次第超越得善巧已,複起下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乃至未滿不證實際。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方便善巧,不舍有情一切智故。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于實際中能不作證,亦不現入滅受想定,乃至未滿菩提資糧,受欲界身修菩薩行。”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諸菩薩衆所學靜慮波羅蜜多,勿令忘失!”阿難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諸菩薩衆所學靜慮波羅蜜多,必無忘失!””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八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