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八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具有禅定和智慧的菩萨,即使他们命绝身亡,为了利益、成熟无边众生,也会随着自己的愿力转生到欲界。

  在这里大家要了知,学习大乘空性者,尤其已获得一定境界的人,虽然他们最终会舍弃四大聚合的有漏身体,但依靠愿力不会到色界和无色界去安住,一定会转生到欲界中以不同身份来度化众生,因为在欲界,地狱、饿鬼、旁生、人类等众生皆具足。一般来讲,菩萨在欲界受生有四种情况,《大乘庄严经论》里讲:“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意思是说,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依靠四力受生:第一是业力生,即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信解行地菩萨依靠善缘的业力获得自在,而投生在人间等地;第二是登地菩萨愿力自在,为度化众生而转生到旁生、地狱等处;第三是得定菩萨定力自在,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在得到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后,依靠禅定力来到欲界度化众生;第四是得神通菩萨通力自在,以神通力可以转生到兜率天等处,或从兜率天等地来到下界度化众生。

  以前藏地,唐东加波等密宗大成就者都是诸佛菩萨特意来到人间度化众生而化现的,而且很多都示现了各种各样的稀有行为。汉地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其实,他的历史包括历史学家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在那时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成就者),他在圆寂时面带微笑,自己也承认是弥勒再来。他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其意是说,我是真正弥勒菩萨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有千百亿身体,时时刻刻我都为人们开示佛法,可是人们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的确,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就是他天天随身带着的那个布袋,别人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装有什么东西。有人问他:你这个袋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他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其意是说,我有一个布袋,它如虚空一样无有挂碍,展开时所有时空都可以装在里面,入时则观自在。所以到目前为止,到底弥勒尊者化现的布袋和尚的布袋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清楚。

  有人问他:你还有其他什么东西?(据历史记载,他到处去化缘,经常在人们面前示现一些奇异相,除了一个布袋以外其他都没有,显现上也是个大肚子、笑眯眯的。)他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其意是说,只要带着一个钵,千家万家的饭都可以装在里面,这样孤身一人便可云游万里,但在此过程中让人欢悦的事很少,所以需要问路就在山顶上问白云,或者说生活在山里很自在。这首诗很好,它充分展现了布袋和尚不受世俗羁绊的逍遥自在的生活。

  像布袋和尚那样,很多菩萨以愿力、神通力、禅定力来到这个世间,在众生前示现各种各样度化的事业时,业力深重的人,尤其对空性法门和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行为不了解的人,就生不起信心,甚至还产生诽谤。在藏地,像根登曲佩,他在四十八岁时圆寂,在这之前他在人们面前示现了各种各样的相,有时显智者相,有时显瑜伽士相,有时显出家相……当他离开这个世间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甚深密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是如此。在汉地,包括在家居士和学者在内,有很多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来到这个世界度化众生。但对一般的人来讲,除了观一些不清净的相以外,不可能了解到他们的真相,这就很可悲!

  

壬二(广说)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

  

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

  

修学禅定的菩萨亦不贪自利,其广说中首先讲比喻:比如一个南赡部洲的人,因为他以前没有前往过天界,所以根本不知天界美丽的花园、天女和宫殿等。后来依靠禅定力或修学力,已经到了天界,在见到天上特别美妙的宫殿、欲乐后,他毅然返回到了人间,并没有留在那里。因为这个人在见到天界的一切庄严后,并没有贪执,那来到人间自然也不会贪执赡部洲的一切。

  

在此世间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如果他在城市里工作,不管工资、待遇哪方面,肯定会非常不错;但有些并不贪执这一点,往往到偏僻的地方去当义工,那他肯定不愿意再对这些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学院里的部分出家人,从世间欲妙来讲,在城市或在自己家里肯定有很多享受,但他们觉得这些都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全部舍弃了;那到清净的地方出家为僧后,自然也不会再追求这一切。当然这是在说,不同人生境界有不同价值观,这个大家都应明白。

  

其实,本颂所讲的比喻旨在说明菩萨的善巧方便。在《大般若经》中,也有这样一个比喻[1]:佛陀说:有一个人很有智慧和善巧方便,他希望达到自己的愿望——到宫殿里跟王妃一起戏乐。但若直接说,就不能成功。他通过妙药隐藏自己的男形后,跟国王说:我要到王宫里去发心。国王通过观察,认为确实如此,这样他就在宫殿里跟王妃们一起住了好几个月。后来他觉得,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恐怕性命难保,他通过药恢复自己的形态后对国王说:我现在应该出宫,因为我的身形已经恢复了。国王通过观察,认为的确是这样。于是国王觉得这个人很有德行,还给他一些财物作为奖励。这个人因为有智慧,他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又没受到王法的处罚。

  

佛陀接着说:同样的道理,作为菩萨,在得到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后,依靠殊胜的智慧并不贪著这些境界,而投生在欲界不断供养诸佛菩萨、引发无边菩提分法、利益无量众生,这种行为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表面上看来,这里所讲的比喻是以坏人的行为来比喻菩萨,实际上它所讲的是:作为人,如果有善巧方便,其意愿就能成就,在此过程中也不会有任何违缘。本经所讲的比喻则说:如果一个人连天界的快乐都没有贪著,那来到人间也不会贪执。下面讲其所表达的意义。

  

癸二、意义:

  

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

  菩萨具有大慈悲和大智慧两种殊胜功德,并精进修持瑜伽(指禅定和无我的境界),虽然他安住于四禅、四无色定中,却不会贪著它们,即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一直沉缅其中。后来他在欲界,也不贪著禅味及欲界之法,且一直利益众生,不断行持善法,就像莲花虽然从淤泥中出生却不染淤泥一样——不住凡愚之法。因此《华严经》中说:“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作为大乘菩萨,因为其发心极其强烈,智慧非常超胜,在世间中,任何烦恼、垢染都不能损害他。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知著禅乐亦是过,诸根寂定求菩提。”因为菩萨知道耽著禅的安乐是过失,所以意等诸根一直安住在清净的状态,而希求胜妙菩提。接着还说:“知诸禅定虚诳相,唯求寂灭大涅槃。”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也是虚诳相,所以唯一希求寂灭的大涅槃,而修持不堕二边的禅定。的确,真正大菩萨安住的境界,就是不堕二边的禅定。那在这种禅定中,自然也不会舍弃无我智慧。

  现在有些人天天都安住,将所有世俗善法全部舍弃,这也不是个好办法;有些人天天都希求知识,一点都不安住,这也不是很好。当然,有些人想住也住不下来,因为要真正安住确实很困难。若是安住在睡眠的状态,谁都可以,很多人不知不觉就安住了,自己还不知道。但这种安住并不值得学习,因为凡夫人无始以来一直安住在贪嗔痴和昏睡中,所以再这样下去就极不合理。

  如果真正能安住,或其行为非常如法,那住在世间就不会被世间所染。《大宝积经》中讲:“处世利益而无染,譬如莲花不著水。”其意是说,虽然处在世间饶益有情,但恶劣的环境和众生对他们的身心根本不会有任何染污,就像莲花不著水一样。的确,有些高僧大德极其伟大,虽然他们经常在恶劣的环境中跟具有贪嗔痴的世间凡夫人交往,但内心始终不会被污浊的外境所染,而且证悟境界也越来越增上,利益众生的心也越来越强烈。

  但凡夫人并不是这样,虽然他们偶尔会有闪电般的空性境界,或饶益有情的菩提心,但一下子就被外境所蒙蔽,自己也不知不觉。过了几年才知道:原来我的境界很不错,可是不久就被旁边这些坏蛋染污了,现在已无力自拔。凡夫人就是这样,当时根本不察觉,过后才怨天尤人,但已经没办法了。

  所以,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自己的修行不被外境所转,而勇敢、坚强地修行下去,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世间,经常看得到特别伟大、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们不管是修空性、密法或净土,外境都不能影响他们。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修行不可能成功。

  我是这样想的,从物质财富方面讲,这些年来确实有很大转变,因为很多人都很富裕;可是内心,不要说佛教的空性与禅定的境界,连世间的助人为乐,以及孝顺、仁义、重道德等美德,也杳无踪影,或者说已经隐没于法界中了。这是人类最可悲、最惨不忍睹的一面。

  如今我们已经遇到这么好的大乘妙法,无论是空性还是菩提心,都是无与伦比的珍宝,可惜其价值只有少数人享用,大多数人都迷迷糊糊,把短暂的人生一直用在追逐金钱、名利等虚无缥缈的东西上。那在离开人世时,除了留下惋惜之外,就一无所获!所以,在学习大乘佛法时,大家皆应经常观察,看自己的人生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于色、无色静虑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天故。勿色、无色静虑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为护彼心令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由斯菩萨方便善巧,先习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资粮,至圆满已超过三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譬如有人作如是念:设何方便得入王宫,与王后妃窃为戏乐,令王不觉,身命得存?作是念已求诸妙药,服使男形或隐或显,得斯药已方便事王。王既识知,便服隐药,遂白王曰:我今无形,请为大王守禁宫室。王令检已,委任中宫。其人尔时入王宫内,与诸妃后恣意交通。荏苒时经一、二、三月,恐王知觉丧失身命,便服显药而白王言:我今男形欻然复现,请从今去不入中宫。时王赞言:此真善士,自能进退不违我法。厚赐爵禄委任外事。当知是人方便善巧,能满己愿身命得存,复蒙彼王厚赐财位。如是菩萨方便善巧,入四静虑及四无色,次第超越得善巧已,复起下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乃至未满不证实际。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方便善巧,不舍有情一切智故。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于实际中能不作证,亦不现入灭受想定,乃至未满菩提资粮,受欲界身修菩萨行。”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诸菩萨众所学静虑波罗蜜多,勿令忘失!”阿难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诸菩萨众所学静虑波罗蜜多,必无忘失!””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八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