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课
思考题
1.在听闻佛法时,强调以信心、恭敬心、欢喜心和希求心来摄持有何必要?你认为在获得人身后,做什么样的事情最有意义?为什么?
2.以何原因菩萨不求转生到色界,特别是无色界?这对他们获得大解脱会造成障碍吗?为什么佛陀要以“至尊”来称呼他们?这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喻义、事理进行说明。
3.大乘菩萨在修禅定时应如何取舍,为什么?学完此科判后,相信你一定感慨良多,既然如此,那就与道友们共同分享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继续讲《般若摄颂》。这个大乘《般若摄颂》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三转*轮中第二转*轮的精华。对每个人来讲,仅仅获得传承或听闻法要的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希望在听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欢喜心、恭敬心和希求心,当然这在前面也讲过。若能以这样的心态来接受,佛法的加持自然而然就能得到。
可能大家都记得,《前行》讲皈依时说:如果一个人有上品的恭敬心和信心,他所得到的就是上品的加持和功德;如果恭敬心和信心是中品,那他只能得到中品的功德和加持;如果是下品的恭敬心和信心,只能得到下品的加持和功德;如果根本没有恭敬心和信心,任何加持和功德都得不到。
万法唯心造,心不同,在是否得到佛法僧三宝的加持以及所得加持的多少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多年以来一直学习,可是恭敬心和欢喜心很欠缺,甚至经常涌现一些邪知邪见,由于纯真的信心已被蒙蔽,虽然佛陀和圣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力量,也没办法融入他的相续。
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得不到感应或加持,就要反观自心。如果是前世的业力太重了,就要好好忏悔;如果是即生受环境和教育等外缘的影响,使自心已经染污,就要想办法去除。就像镜子被染污后,便无法呈现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样,一切功德都要在如明镜般的清净心中才可显现。
所以,在遇到这样的法门时,大家都要经常观察自心。但现在社会上的人特别忙碌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有些人得到的窍诀和教言也不完整。所以在看见一些学佛和不学佛的人时,内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悲悯心。人身如是难得、佛法如是难遇,在拥有如此好的因缘时,有些根本不希求,有些虽然表面接受也不深入,这就非常可惜!
当然,极个别人有前世的佛缘,今生中也有殊胜的欢喜心和信心,那他就会很认真地接受,这样就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如今,不少知识分子和虔诚的佛教徒都深深感到:不学佛时,活在这个世间完全是白活,没有任何意义;自从学了佛尤其系统闻思修行以后,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人生也从此有了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有些人得不到利益,有些却能得到如此珍贵的利益呢?这主要取决于自己的信心。万法前行信为先,有了信心,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比如说做事业,首先也要有信心。如果连信心都没有,不要说获得出世间的解脱涅槃,连世间简单的事业也不能成办。所以说,只有拥有信心才能希求真理。
关于真理,就像现在世间所说的非物质遗产一样,它是非物质的珍宝。外面金银珠宝之类的物质财宝虽然可以满足部分人的心理,但不能永远满足,也不可能永远解除众生的贫苦。而我们通过闻思修行得到永恒的真理后,强盗也无法抢走,自己也不会丢失,这样它就成了带来无穷利益的无上之宝。所以我特别希望很多人(不敢说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现在汉地很多知识分子都在希求佛法真理,可以说人是非常多的。比较而言,藏地个别知识分子就很可怜,他们因为自己有一定的学历,特别是通过函授等途径获得学历的所谓大学生,以这样的名义往往生起傲慢心,根本不去希求真理,这种现象现在越来越严重。
我在遇到他们时经常说:世间的文凭和学位没有什么了不起,这跟真正系统闻思的佛教传统根本没办法相比。当然我也希望,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要以世间知识来满足,而应以出世间佛教更精彩、更殊胜、更完美的知识来充实自己。若能如此,即使你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坎坷,也有勇气面对或有方法解决,其方法也不会是一般的世间低劣之法。所以我衷心希望很多人都能得到佛法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下面讲禅定波罗蜜多。
辛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
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
发大乘菩提心或得地的菩萨,在获得四禅和四无色定后,不会特意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一定会再度来到欲界度化众生,其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至尊菩萨有三种目的:第一,通过讲经说法传播佛法、利益众生,让众生相续得以成熟;因为很多众生的相续没有成熟,唯有用佛菩萨的加持和传法才能成熟。第二,要修行将来的国土,就像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下四十八大愿后,修行极乐世界一样。第三,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要圆满。在学《现观庄严论》时,成熟、修行、圆满这三个名词特别重要,作为菩萨也不能离开。
可能有人这样认为:这三种功德为什么在色界和无色界不能实行?应该可以实行吧!其实在那里是不能实行的,因为无色界和色界都入于禅定中,要在那里以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一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梵天等处,也有个别天子受法的特殊公案,但不能像人间一样广为传播佛法,这样就不能广泛利益或成熟众生。第二,通过六波罗蜜多来圆满六度万行,也不可能实现。一般来讲,在天界中,布施、持戒、安忍等机会都不是很多,而人间财法布施的对境多得是,比如到十字街头去布施钱财,即使有钱的人也会伸出手来迎接;其次是持戒,其违品在人间也特别多;第三是安忍,因为身边不听话或经常欺负自己的人很多,所以在欲界有很多修安忍的机会;同样的,其余三度的对境在欲界也很殊胜。还有修行国土:在欲界这样的地方,也很容易发愿将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受持污浊的刹土,或像阿弥陀佛那样受持清净的刹土。而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成熟、圆满、修行的因就很难圆满。特别是在无色界,将从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广大波罗蜜多中退失,所以菩萨不求转生到无色界。
《大般若经》中说:“是诸菩萨方便善巧,不舍有情一切智故。”其意是说,这些菩萨具有如此方便善巧,是因他们不舍有情、不舍一切智。因此,利益一切众生、希求无上菩提的尊者,在世间是最伟大的。《大宝积经》里也说:“……心趣大菩提,当为世间尊,成无上应供。”其意是说,一心向往菩提的人,必定是世间最珍贵、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他必将成为无上应供。不仅佛教中这样说,世间也是如此:如果某位领导或上师一心一意想帮助别人,在社会群体中他会受到如何评价,人们对他会有什么样的恭敬,想必大家心中都有数。所以说,不舍大乘心的菩萨最稀有。
《大宝积经》中还讲[1]:作为菩萨,若具足四法,则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第一,舍弃生命也不说妄语,乃至戏笑;第二,以正直的心与人从事,远离一切谄曲;第三,对一切菩萨作佛想,始终称赞他们;第四,远离小乘心,令所化众生悉住无上菩提。
在此世间,我们具足众多优越条件,比如有讲经说法,还有许许多多多获得解脱的窍诀。如果我们经常喜欢听闻、受持佛法和上师的教言,利根者就能立即成就。即使没有这么殊胜的因缘,自相续肯定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这是决定的。而极个别人因为前世因缘很殊胜,即使没在上师或其他菩萨前听受佛法,但在因缘成熟时,在欲界中获得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我记得《虚云和尚自述年谱》里面讲:以前云南鸡足山有一悉檀寺,其开山祖师出家后特别精进。四处参访期间,有一天晚上住在一家旅馆,当禅师正在入座时,隔壁卖豆腐的小馆子里有一女子在唱歌:“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其意是说,张家做豆腐的,李家做豆腐的,他们在晚上睡时总是想得很多,比如卖豆腐发财后可以买房子等,但实际上晚上想得再美,第二天还是要打豆腐。她一边做一边这样唱,禅师听到后就开悟了。从此以后,他就成了一位伟大的禅师。所以,有时候在欲界开悟还是很容易,因为每个人的因缘并不相同。
现在有些佛教徒特别喜欢看电视,还听各种各样的歌曲,可能他们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马上获得开悟。有些出家人一到宾馆或招待所,还没坐下来,甚至行李包还没放下来,就一直看电视。以前我看到一位出家人就是这样,我对他说:你如果要看,把背上背的东西放在桌上后,再看也不迟。但他双眼盯着电视:啊、啊……可能,即使真正开示成熟、修行、圆满的善知识来了,他也不一定那么专注。
出家人对它们尚且有那么大的信心,那更何况说喜欢散乱的在家人。比较而言,在家人更喜欢散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出家,一直考虑我出家以后怎么办?我的头发全部掉了怎么办?我的衣服换了怎么办?我家里怎么办?……那他们在遇到电视、电影,或明星、歌星的诱惑时,“不求解…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