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课
思考题
1.在学完本课后,请以喻义、事理、教证阐述大乘菩萨的精进。
2.在了知大乘的精进后,恐怕很多道友都想灭除内心的“小”,既然如此,那你打算如何有的放矢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般若摄颂》里面,前面已经讲了智慧度和禅定度,现在讲精进度。
庚二(宣说精进度)分三:一、教诫精进他利;二、不怯懦而精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
辛一(教诫精进他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为了有补特伽罗(按《入中论》等论典所讲,补特伽罗、众生、数取趣是一个意思。)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我们从发心上要有三种精进:第一是擐甲精进,就像军人披上盔甲一样,自己心里有度化众生的初步誓愿——我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第二是加行精进,就像军人参战一样,在实际行动中去真正操作;第三是不满精进,就像军人不断为国奋战一样,利益众生无有厌足。其实,这样的精进就是大乘的精进,也是六度中的精进波罗蜜多。
大乘的精进跟小乘的精进不相同,小乘以自己在短暂时间中获得解脱为目的,而大乘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即利益众生是大乘的精进。就像前面所讲的禅定一样,不管你的行为是什么样,只要能帮助众生的暂时、究竟之事,这就是大乘的禅。希望大家能在这些方面有重新认识。
对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来讲,首先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即心要得以清净,然后再以两种精进加行——恭敬精进加行和恒常精进加行勤行精进波罗蜜多。那什么叫恭敬精进加行呢?也就是说,以恭敬心精进。比如说,无论我们求什么样的佛法,对法都要有欢喜心和恭敬心;如果要帮助众生,对众生也要有恭敬心和欢喜心。有了这样的心,做任何事都很方便、很容易。至于恒常精进加行,则指以恒常心精进。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善法都要持之以恒、始终不间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人做一件事情只能在一两天中做,过后热气就没有了,或激动心就消失了,这并不是很好,因为利益众生是恒常性的事业。
这两种精进加行在行持任何善法时都很重要!因为,具有这两种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这就是精进的本体。在印度天亲菩萨(即世亲论师)作、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发菩提心论》(全名《发菩提心经论》)中讲:“云何菩萨修行精进?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因此,我们在行持善法时,目的一定要为众生获得无上解脱。《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也讲:“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其意是说,如果想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萨行,那么这个菩萨会速成无上道,其精进也最为第一。
这些在众生前没有任何架子和傲慢心的菩萨,就像世间取水的仆人一样:主人叫她提水、扫地,她都会去承事,因为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或者说,其所作所为都为主人服务,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勇士也要随顺众生,因为随顺众生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这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宣说。
所以,对发大乘心者来讲,哪怕是利益众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认真行持,只有这样才能圆满菩提之道。《大智度论》里讲: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断的第四禅定。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入定,很多飞禽认为这是一棵树,并把顶髻当作树叶而在里面做巢下蛋。出定后,他知道自己头发里有蛋,就想:如果身体移动或站起来,它们的母亲就不可能接近,为了这些生命我还要很长时间继续入定。于是他又继续入定,直至小鸟飞走后才起座。
但要真正如如不动却很困难!有些人经常说:某某人很了不起,他的境界不可思议,一两个小时根本不呼吸。其实,光不呼吸也不一定,因为在这个传记中,佛陀并没有说他因为不呼吸非常了不起。在佛教里面,有些道理很主要,有些则是次要的,但很多人经常分不清楚修行的重要部分与次要部分;就像在世间学校读书的学生,本来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这些,音乐、体育等则为辅助课程,但有人往往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里面,也不能把个别人的行为当作主要行为,因为他们在上师、佛法等关键问题上根本分不清楚。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跟个别道友说:“你来这里灌顶,太殊胜了!”道友问:“怎么殊胜哪?”他说:“没有什么说的,太殊胜了!”隔了一会他说:“这里上师很好。”道友问:“上师怎么好?”他说:“没有什么说的,上师太好了!”当然,有信心的话,肯定很殊胜、很慈悲,你也可以这么说。但一般来讲,比如要说法殊胜:通过学习以后,以前自己不懂的很多道理都已懂得,从此之后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目标,也懂得了取舍,这样的话,你说法殊胜也是可以的。又比如,你说上师很好,但不能因为上师笑得很开心、说话很好听,就说这位上师太慈悲了,若是这样,那就是愚者的行为。当然,若上师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或大圆满的无二境界,我们说这位上师殊胜也是应该的。
但大圆满的无二境界和菩提心,我们也不容易发现,这在《前行》中有宣讲。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善巧装模作样,他们相续中什么境界都没有,表面上却装作有特别高的境界。而相续中真正有等空无二见解或慈悲菩提心的人,往往显得特别平凡,可以说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当然,要真正分出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正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分不清楚主次,所以我一直强调,希望四众弟子能把闻思修行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佛教的行为,诸如敲锣打鼓、吟诵(包括梵呗)等,则应放在次要地位。当然,极个别人有特殊根机,他们依靠这些行为,所得到的法利也完全不相同,这就不包括在里面。
话说回来,所谓精进波罗蜜多,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但有人觉得:自己天天为众生发心,该修的没有修,一直处在懈怠、散乱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所谓精进,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行持念咒等善法;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并不一定是精进。通过学习诸如此类的大乘经典,我想很多道友对大乘的智慧、禅定、精进等应该会有新的认识。
壬二(广解)分二: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癸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子一、比喻: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首先以世间简单易懂的比喻来说明:比如说,在世间中,主人经常口出恶语责骂或谩骂他的女仆,或者用石头、棍棒等东西来殴打她的身体,虽然受到如此欺负与折磨,但因她属于主人,所以根本不敢当面顶撞,也不敢反抗。即使主人特别生气,大发雷霆、口出恶言,对她进行人身侮辱或攻击,这位聪明的女仆也不敢得罪他,甚至心里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不敢生起。因为她知道,如果行为不对,很有可能会被他杀害,因为自己已经属于他,而且根本没有其他依靠处。所以,她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特别恭敬主人,不管他吩咐或命令什么,都言听计从、恭敬听受,一直受他的压迫。
在世间,不但国王手下有很多仆人,各个部门、各个群体都有上层和下层。一般来讲,下层人一定要随顺上面的人,如果没有随顺,要么会被开除,要么受到各方面的惩罚。有一个人说:“我这几天可能要被单位开除,请您加持加持,让莲花生大士保佑我,因为我们的销售经理不高兴,隐藏在背后的董事长也特别黑暗。”她一直说自己的处境很危险。确实,在世间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上面的人不高兴,下面的人就很麻烦,甚至会出现很可怕的结局。
从历史上看,有些主人折磨或压迫下面人的手段非常残忍。以前,古罗马有一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是当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非常有名。它于公元72年开始修建,经过八年(或说十年)时间,终由沦为奴隶的八万(或言四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成功。为了庆祝它的竣工,宰杀了9000只牲畜,在足球场那么大的角斗台上举行了为期100天的表演。这次表演,古罗马统治者组织了5000头狮子、老虎之类的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囚犯,进行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博斗。
在角斗台下,一边关着三千人,一边关着五千猛兽。门打开后,两两出来开始互相搏斗,虽然暂时一方会赢另一方,即一方会死在另一方之手,但最后全部都会死,也就是说同归于尽。在这期间,全国上下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观看,就像现在开运动会一样。当时的罗马皇帝在战胜其他国家后,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修建了这座斗兽场,之后又开展了如此规模宏大的纪念活动。虽然这已成为历史,但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看看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能了知古罗马统治者的残忍。
在这个世界上,尽管有些主人对仆人的行为特别过分,但我们在学习菩萨道时,也要像仆人对待主人那样对待一切众生。那仆人的行为是什么样呢?即使主人轻辱、毁坏她,也毫无怨言,即不会怨天尤人。
从字面上看,大乘道中讲到的“当众生的…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