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仆人”,跟现在社会上“领导是人民的公仆”的说法很接近,其实在心理上还是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公务员中真正为人民好的,跟学过大乘佛法且以爱心奉献的发心人员相比,虽然两者的行为都是利他,但发心还是有很大差别。又比如,某地特别优秀的老师,他的利他行为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奖金、工资、地位、财产等;那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众生的人就远远超过他们。

  现在有些文章也讲一些笑话,比如:领导们经常说:为了民生[1],我们要当真正的公仆。于是有人说:如果是真正的仆人,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待遇;因为,坐装有防弹玻璃的豪华轿车、住星级宾馆、军车开道等,对一个仆人来讲待遇太高了。上次我们去玉树救灾,途中一位司机说:“从早上四点钟开始,这里一直堵车。”(我们赶到那里已是下午六七点钟。)我们问他:“前面怎么回事?”他说:“来了一位“公仆”,一直在戒严。”他话中有话,明显有一些不满的情绪。(刚开始,我还认为是真的。)

  当然,若真正分析,大乘里面所说的当众生的奴仆,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当人民的公仆,也不一定要跟仆人的行为相同。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傲慢心,且为众生做事情,那就可以说是仆人。

  相信大家在学习《入行论》、《学集论》、《般若摄颂》等经论后都能了知:为众生做事很光荣,为自己奋斗很可耻,所以每一个人都应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出门、说话等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众生,即使你的事情没有办好,或者说没有成功,那也是善事,也非常好!如果最开始的动机是为自己的利益,实施过程中也是为了自己,最后还想达到自己的目标,那即使你事情有成效,或者说成功了,其意义也不是很大。在这方面,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都要经常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

  子二、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前面已经讲了仆人受到什么样的侵凌都不敢反抗的比喻,它充分说明了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也就是说,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最终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已经迈入或步入大乘道的菩萨,在众生前要完完全全当一个仆人,看众生有什么需要,自己就应如是去做。就像寂天论师所讲的一样:“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所以,大家皆应把自己当作最下等、最低劣的仆人,每天精勤谋化众生的利益,而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苦思冥想、奔波劳碌。如果能以这样的大悲心摄持一切众生,不但善法很容易成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成佛并圆满一切功德。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心,无论你学大乘佛法,还是在世间团体中工作,都会活得很累、很苦。因为,在自己的利益没有达到时,就会很烦恼。如果你的目标完全想利益众生,就会活得很开心。所以每个人都应清楚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利害关系。《菩提心释》中讲:“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其意是说,如果我们通过智慧分析后,了知了自利的危害与利他的利益,一刹那也不愿意贪著自己的利益,因为这太不值得、太没有意义了。真的,对有智慧的人来讲,这就像不贪执天堂而贪执不净室一样,或者说,为自己奋斗、维护自己的行为太丢人、太丑恶了。所以大家皆应当众生的仆人,也就是说要利益一切有情。麦彭仁波切也讲:为了自他一切众生今生来世得到快乐,我们一定要帮助众生,实际上这就是帮助自己,而它就是大乘菩萨的妙道。

  所以,若想自己的法得以成就,就要当一个利他者。拿在单位里工作的世间人来讲,如果谁想当一个有成就、有贡献的人,就要尽心尽力帮助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你的地位自然而然得以提升。也就是说,帮助别人自己的功德才能圆满。否则,如果一心一意想利益自己,看不惯众生,经常生嗔恨心、恶口骂人,就像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尽无余一样,这种不尊重众生、不恭敬有情的人,最终必将毁坏自己而葬送菩提道的珍贵性命。所以大家在修道过程中一定要利益众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精进的主体。

  学过《释尊广传》的道友都清楚,《精进品》第一个公案“劝人学佛求道”中的精进力菩萨(乃释迦牟尼佛因地)非常了不起。当时净现如来说:有一吉祥宝王子需要度化,在八万四千发心菩萨中,谁能在八万四千年中不生起厌倦之心,一心一意劝其发心?其他菩萨都不敢发心,只有精进力菩萨愿意。于是他在八万四千年中一直饱受包括王子在内的人的侮辱与诋毁。但他一直忍受,帮助他们的誓愿丝毫未退,最终也度化了王子及其眷属。

  的确,这种精进力特别令人佩服!我们不要说八万四千年,恐怕连八十天的侮辱都受不了。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受不了、受不了,这个人的性情太恶劣了,算了、算了,我不接近他!看了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受: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我们的精进力、禅定力、布施力实在不够。确实,佛陀因地时太伟大、太了不起了!而现在世间人做一点点好事就想得“国际金奖”,其实这根本不应得奖。真正应该得奖的,就是那些从无始生死以来,或在无数万年中,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条件地奉献给众生的菩萨。

  这里讲: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当众生仆人的人,会很快得到成就;反之,如果我们经常与众生关系不好,常常欺负、侮辱、诋毁他们,那就与菩提道越来越遥远了。所以大乘经论里面常讲:恭敬佛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恭敬众生。如果我们不论种姓高贵、年龄老少、性格好坏,凡是众生都把他当作佛菩萨,那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现在有个毛病,对性格好的人,大家都说他很不错,也愿意随顺他,而性格不好的,都舍弃、侮辱。其实,对真正具有猛利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们不但不会舍弃恶劣众生,还会以悲悯心来摄受,就像仆人对待主人一样。

  癸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前面讲过,珍爱自己引来各种轮回痛苦,珍爱众生带来解脱、涅槃等快乐。在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舍弃自乐,对自利无有希求心,而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的利益。若真正利益众生,就不会有自己得到快乐的想法,因为它是特别高尚的心态,所以不会有自我的目的,也没有自私自利。但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咋听他们说话,好像是真正帮助众生,实际上却在寻找自己的生路。正因为菩萨利生无有条件、不求果报、不图回报,《华严经》中才说:即使整个世界的众生全部变成忘恩负义之人,菩萨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怨恨之心,而且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灭除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也就是说,对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不管身边乃至世界的人全部是人格贤善、心地善良的感恩图报者,还是一个比一个坏的恶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减轻他们的痛苦,根本不会在别人是否报恩等没有意义的问题上动心思。就像一个好医生,他只关心治病救人,根本不在乎病人家属是否给他递红包,以及是否能赢得别人的赞叹;对他来讲,治好病人的病最重要,因为这才是白衣天使的真正行为,或者说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对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来讲,在学道过程中,无论别人对他赞叹、供养,还是诽谤、抢夺,凡是牵涉到自己的事情,在他眼目中都不会看作重要的事,因为他日日夜夜唯一想众生得到利益。就像一位母亲,因为她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会无条件地想着利益他。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儿子不高兴,经常恨母亲,她也不会有任何怨言或厌倦之心,仍会诚心诚意为他做事情。

  虽然对受大乘戒者来讲,不应有厌倦之心,但有人天天都数日子,认为发心的时间太长了。他们说:我已发心两年、三年、四年,明年想去寂静的地方;我当管家已经两年了,您可不可以把我换了……好像利益众生是坐监狱一样。其实,心生厌倦是菩提心不坚固的标志。《宝积经》中讲:“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倦,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所以,所有发菩提心者,皆应长期教化众生,根本不应心生厌烦,这样才能于无上菩提道中坚固不退。但有些人为众生做一两件事情,或为众生一两次服务就足够了,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只要众生需要做的事情就应随顺。

  《华严经》里也讲:“……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其意是说,教化众生根本不会生任何厌倦之心,随顺众生心之好乐而显现各种身相。比如说,当医生能帮助众生,自己也懂医药知识,就马上去当医生;当老师能帮助他人,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就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当仆人对别人有利,就天天为他人扫地等……总之,没有自己的执著,时时处处利益众生。

  大家都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人物从来没出现过;但释迦佛在有必要时,也经常去照顾病人,在恶人前也显现各种身相去度化。但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学问、钱财等世间功德,就高高在上、傲气十足。从他们走路、说话等外在的行为就能看出,他们相续中有一种特别无法理解的骄慢心。当然,这与菩提心完全是相违的。

  通过这个颂词的学习,大家皆应了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不能有厌倦心,众生需要什么帮助就提供相应服务。比如众生需要法布施,只要因缘、根机成熟,就应尽心尽力地传法。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极个别佛友需要传承和道理的解说,我也希望法师或真正对佛法有了解的人不要吝啬,应趁机给他们讲清楚;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法,对所学的道理很多都不懂,也就是说要理解他们的渴求心。即使是其他方面的希求,只要与解脱有关,不会因此堕入恶趣,也应尽量随顺;不应认为:这些众生很讨厌,今天这个、明天那个…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