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众生方面,想必大家都清楚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把自己当作最低劣的众生。所以,如果众生需要财物,自己也有,就应尽量布施。如果没有财产,祈祷本尊布施也可以,下面就讲一则相关故事。
以前,印度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位特别漂亮、贤惠的女儿。按照印度的传统,到女儿长大嫁人时,一定要有特别好的嫁衣,否则人们对她家人就没有好的看法。但因她们家特别穷,实在没办法。后来听说寺院有个伟大的论师叫月称,母亲就想到他那里去要一些钱财来给女儿买漂亮的衣服。然后她就到月称菩萨那里去了,但月称菩萨是一位知足少欲的出家人,没有任何钱财。
她听说有一位旃扎古昧居士经常跟月称论师辩论,于是她想:这位居士应该有财富,因为他毕竟是在家人。然后就到他的屋子里面去。其实,旃扎古昧居士除了几本经书和墙上挂的度母像外什么都没有。(可能当时印度的条件也不太好。1990年我们去的时候,印度还没开放,很贫穷。最近很多道友去印度,他们说现在印度还是比较落后。)这位老妇女祈求说:我女儿要出嫁,一点装饰的衣服都没有也不行,希望您能布施一些钱财。旃扎古昧实在没办法,就祈祷度母,(有些书中说,当时是月称论师和旃扎古昧两位。)说:有人向我讨要财物,我实在没办法满愿。这个时候度母身上发光,身上的璎珞、手镯、宝珠、宝石、服装,全部哗啦啦地掉落在老妇女前面的桌子上,于是她很高兴地拿走了。因为度母身上什么都没有,人们就称她为“裸体度母”,这在印度很出名。
虽然我有开玩笑的口吻,但我们在财富等方面不能满愿时,还是要祈祷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黄财神等本尊。很多居士特别喜欢黄财神,每天都将黄财神的像挂在脖子上、贴在心口,很想求黄财神加持赶快发财。(在这方面,出家人稍微好一点,一般他们将黄财神供在佛堂。)虽然有些想发财后上供下施,但很多人发财后都舍不得,那个时候就忘了本尊的恩德。
话说回来,利益众生无厌倦很重要。现在世间,在两三天或几年中帮助众生的人倒有,尤其在学了《入行论》等大乘经论后,很多人特别激动,一直给别人说:利益众生很重要,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帮助众生!表面看来他发的誓言很坚定,可是也很难在有生之年帮助众生。当然,这与福德等因缘也有关系。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在有生之年中利益众生;如果实在没有精力、条件,帮助众生的心千万不能舍弃,这非常关键!
辛二(不怯懦而精进)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因为菩萨对众生有无缘大悲心,所以他在漫长的轮回中住多少年也心甘情愿,即不愿舍弃可怜众生。在世间,我遇到有些好老师这样讲过:按我的智慧和水平,我可以到城市里赚更多的钱,但我看到一手培养起来的学生,就不愿意半途离开,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们,虽然在山沟里我的待遇很低。那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也不会有舍弃众生的心,一直愿意住在轮回中精勤利益众生、修行将来的清净国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没有丝毫厌倦心,因为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强时,厌倦心就不会有,也就是说,为了众生再累再苦他们也心甘情愿。正如《学集论》中讲:“……为利众生,设身有苦,不生疲厌。”其意是说,为了利益众生,假设身体有病或遭受别人非议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因大悲心太强烈了,所以根本不会有任何厌倦或厌离之心。那这样的菩萨就具备精进度而无有懈怠。
正因如此,《普贤行愿品》里才说:“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我觉得这两颂大家在懈怠时都应念一念,虽然我们很难做到,但在修行过程中也可勉励自己,我就经常这样行持。
有些人修行一两天、闭关一两个小时就说:“上师!我可不可以回去住两三天休息一下,这几天好累,没有力气,心里很烦。”但这里讲,在行持两个关键问题——度化众生与修行刹土时,不能有厌倦心。所以,如果我们在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心生厌倦,就要祈祷诸佛菩萨:一定要遣除我相续中的懈怠、懒惰。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其中,“自利利他”是精进的本体,“无疲倦”是精进的表现。(现在城市里的人天天都到茶馆里去喝普洱茶、打牌、打麻将等,他们觉得这很快乐、这就是自利。其实自利并不是这样,真正的自利是用佛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也就是说要闻思修行。)总而言之,所谓精进,就是在利益众生和修行善法方面无疲倦或不懈怠。
但有些人总在闻思修行或考试时找各种借口,比如我生病了等。听说我们学院个别人就是这样的,一到马尔康就没有病了,根本没去看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找各种借口:我师父叫我什么什么……对真正精进者来讲,他能为众生长时受苦。《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讲:“能为诸众生,无量百千劫,受苦无懈怠,皆由精进故。”意思是说,为了众生在千百万劫中受苦也无有疲倦,这是因为精进的缘故。《入中论》里还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可见,如果我们有了精进,功德就可以产生。
不过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每天都看小说、电视剧等,并不是所谓的精进。现在世间,有些人说一些无聊的话、做一些无聊的事,到晚上三四点钟还不睡觉。别人问他:你昨晚在干什么?他说:我太精进了,三四点钟才睡觉。其实,这是三种懒惰[2]之一,并不叫精进,因为对琐事精进就是懈怠。
那真正的精进是什么呢?一个是利益众生,即在利益众生方面长期做事情;第二是自己修行,即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和获得将来的解脱好好闻思修行。我们学院极个别道友,十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听法,这就是精进。而有些人心情好的时候来两三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无踪无影:不知是飞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是到地狱里面去了,这不是恒常精进,而是“偶尔精进”(这是一个新名词,是我对个别特殊居士和出家人经过长期观察后的经验积累,因为他们都是偶尔精进者)。当然,这样的行为就得不到真实的解脱。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恒常精进与恭敬精进,这样就能圆满六波罗蜜多中的精进度。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指民众的生计、生活。
[2] 即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