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課▪P3

  ..續本文上一頁

  在對待衆生方面,想必大家都清楚常不輕菩薩的精神——把自己當作最低劣的衆生。所以,如果衆生需要財物,自己也有,就應盡量布施。如果沒有財産,祈禱本尊布施也可以,下面就講一則相關故事。

  以前,印度有一位母親,她有一位特別漂亮、賢惠的女兒。按照印度的傳統,到女兒長大嫁人時,一定要有特別好的嫁衣,否則人們對她家人就沒有好的看法。但因她們家特別窮,實在沒辦法。後來聽說寺院有個偉大的論師叫月稱,母親就想到他那裏去要一些錢財來給女兒買漂亮的衣服。然後她就到月稱菩薩那裏去了,但月稱菩薩是一位知足少欲的出家人,沒有任何錢財。

  她聽說有一位旃紮古昧居士經常跟月稱論師辯論,于是她想:這位居士應該有財富,因爲他畢竟是在家人。然後就到他的屋子裏面去。其實,旃紮古昧居士除了幾本經書和牆上挂的度母像外什麼都沒有。(可能當時印度的條件也不太好。1990年我們去的時候,印度還沒開放,很貧窮。最近很多道友去印度,他們說現在印度還是比較落後。)這位老婦女祈求說:我女兒要出嫁,一點裝飾的衣服都沒有也不行,希望您能布施一些錢財。旃紮古昧實在沒辦法,就祈禱度母,(有些書中說,當時是月稱論師和旃紮古昧兩位。)說:有人向我討要財物,我實在沒辦法滿願。這個時候度母身上發光,身上的璎珞、手镯、寶珠、寶石、服裝,全部嘩啦啦地掉落在老婦女前面的桌子上,于是她很高興地拿走了。因爲度母身上什麼都沒有,人們就稱她爲“裸體度母”,這在印度很出名。

  雖然我有開玩笑的口吻,但我們在財富等方面不能滿願時,還是要祈禱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黃財神等本尊。很多居士特別喜歡黃財神,每天都將黃財神的像挂在脖子上、貼在心口,很想求黃財神加持趕快發財。(在這方面,出家人稍微好一點,一般他們將黃財神供在佛堂。)雖然有些想發財後上供下施,但很多人發財後都舍不得,那個時候就忘了本尊的恩德。

  話說回來,利益衆生無厭倦很重要。現在世間,在兩叁天或幾年中幫助衆生的人倒有,尤其在學了《入行論》等大乘經論後,很多人特別激動,一直給別人說:利益衆生很重要,我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幫助衆生!表面看來他發的誓言很堅定,可是也很難在有生之年幫助衆生。當然,這與福德等因緣也有關系。但不管怎麼樣,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在有生之年中利益衆生;如果實在沒有精力、條件,幫助衆生的心千萬不能舍棄,這非常關鍵!

  辛二(不怯懦而精進)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菩薩欲長住輪回,勤利衆生修刹土,

  

纖塵不生厭倦心,彼具精進無懈怠。

  因爲菩薩對衆生有無緣大悲心,所以他在漫長的輪回中住多少年也心甘情願,即不願舍棄可憐衆生。在世間,我遇到有些好老師這樣講過:按我的智慧和水平,我可以到城市裏賺更多的錢,但我看到一手培養起來的學生,就不願意半途離開,因爲我覺得這樣做對不起他們,雖然在山溝裏我的待遇很低。那對真正的大乘菩薩來講,他們也不會有舍棄衆生的心,一直願意住在輪回中精勤利益衆生、修行將來的清淨國土。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沒有絲毫厭倦心,因爲利益衆生的心越來越強時,厭倦心就不會有,也就是說,爲了衆生再累再苦他們也心甘情願。正如《學集論》中講:“……爲利衆生,設身有苦,不生疲厭。”其意是說,爲了利益衆生,假設身體有病或遭受別人非議等各種各樣的痛苦,但因大悲心太強烈了,所以根本不會有任何厭倦或厭離之心。那這樣的菩薩就具備精進度而無有懈怠。

  正因如此,《普賢行願品》裏才說:“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我覺得這兩頌大家在懈怠時都應念一念,雖然我們很難做到,但在修行過程中也可勉勵自己,我就經常這樣行持。

  有些人修行一兩天、閉關一兩個小時就說:“上師!我可不可以回去住兩叁天休息一下,這幾天好累,沒有力氣,心裏很煩。”但這裏講,在行持兩個關鍵問題——度化衆生與修行刹土時,不能有厭倦心。所以,如果我們在聞思修行、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心生厭倦,就要祈禱諸佛菩薩:一定要遣除我相續中的懈怠、懶惰。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其中,“自利利他”是精進的本體,“無疲倦”是精進的表現。(現在城市裏的人天天都到茶館裏去喝普洱茶、打牌、打麻將等,他們覺得這很快樂、這就是自利。其實自利並不是這樣,真正的自利是用佛法斷除自相續的煩惱,也就是說要聞思修行。)總而言之,所謂精進,就是在利益衆生和修行善法方面無疲倦或不懈怠。

  但有些人總在聞思修行或考試時找各種借口,比如我生病了等。聽說我們學院個別人就是這樣的,一到馬爾康就沒有病了,根本沒去看病。在利益衆生的時候也找各種借口:我師父叫我什麼什麼……對真正精進者來講,他能爲衆生長時受苦。《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裏講:“能爲諸衆生,無量百千劫,受苦無懈怠,皆由精進故。”意思是說,爲了衆生在千百萬劫中受苦也無有疲倦,這是因爲精進的緣故。《入中論》裏還說:“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可見,如果我們有了精進,功德就可以産生。

  不過這裏需要著重說明的是:每天都看小說、電視劇等,並不是所謂的精進。現在世間,有些人說一些無聊的話、做一些無聊的事,到晚上叁四點鍾還不睡覺。別人問他:你昨晚在幹什麼?他說:我太精進了,叁四點鍾才睡覺。其實,這是叁種懶惰[2]之一,並不叫精進,因爲對瑣事精進就是懈怠。

  

那真正的精進是什麼呢?一個是利益衆生,即在利益衆生方面長期做事情;第二是自己修行,即爲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和獲得將來的解脫好好聞思修行。我們學院極個別道友,十幾年以來一直不斷聽法,這就是精進。而有些人心情好的時候來兩叁天,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無蹤無影:不知是飛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是到地獄裏面去了,這不是恒常精進,而是“偶爾精進”(這是一個新名詞,是我對個別特殊居士和出家人經過長期觀察後的經驗積累,因爲他們都是偶爾精進者)。當然,這樣的行爲就得不到真實的解脫。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恒常精進與恭敬精進,這樣就能圓滿六波羅蜜多中的精進度。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指民衆的生計、生活。

  

  

  [2] 即同惡懶惰、耽著惡事懶惰、自輕淩懶惰。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