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課
思考題
1.學完本課後,請以事、理、公案、教證繼續闡述大乘菩薩的精進。
2.在進一步了知大乘的精進後,相信很多道友對內心的“小”一定會認識得更清楚,既然如此,那你打算以什麼樣的快刀斬斷這堆亂麻呢?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不怯懦而精進,略說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廣解。
壬二(廣解)分二:一、所斷;二、對治。
癸一、所斷:
不巧菩薩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長苦,失精進度懶惰者。
在學習或行持大乘菩薩道時有兩種菩薩:一種菩薩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不但能通過不同途徑認識法性、證悟無我,還能發心行持六度萬行、利益無量無邊衆生,這種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就不會退轉;另一種菩薩因爲沒有善巧方便,在修行菩提道的過程中往往産生長久想,他們經常認爲:要在俱胝等劫數這麼長的時間裏發心精進行持六度、度化衆生才能獲得無上佛果,這太長久了。可能很多初學者在聽到“要在無數劫裏行持利他才能成就佛果”就特別害怕,因爲他們認爲這個時間太漫長了。同時這種菩薩也覺得:在行持的過程中,自己的家人、受用、頭目腦髓、一切善根,全部要布施給包括怨敵在內的一切衆生,這非常難以行持,也就是說産生痛苦想或難行想。
在修行無上菩提正法時,如果菩薩産生這兩種想,那就變成了長久與痛苦,由此就會從精進度中退失而成爲懈怠懶惰者。爲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精進的體相或定義就是歡喜善法。如果真正歡喜善法,行持這樣的菩薩道就不會有困難,但因他們的心力不夠,對如此時間的長久苦行就會生起畏懼之心,這樣他們所修的道就不會成功。
大家都清楚,做任何一個事情興趣都很重要,如果連興趣都沒有,這件事情就完成不了。比如你特別喜歡見到某位朋友,很想跟她在一起,哪怕相距幾百公裏,也會覺得一點都不累,沒有任何痛苦;如果你特別不願意做這件事情,那即使行走短短的一公裏,也會不情願。所以在此世間,興趣有非常大的作用。
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來講,他有通達一切萬法無有實質的無我智慧,和將所緣對境——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當作父母並心懷饒益的大悲菩提心,在大悲空性的攝持下,他披上精進的盔甲乃至行持六度一點困難都沒有。所以大家在行持般若道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精進心,要有精進,就要對度化衆生有歡喜心。
在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的傳記中講得很清楚,他們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爲一個衆生的暫時利益也願意付出一切。這樣崇高的精神,在世間中確實很難得到。如果有了這樣的精進,那在千百萬劫中受苦也不會有任何困難。《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中講:“能爲諸衆生,無量百千劫,受苦無懈怠,皆由精進故。”所以,爲了衆生在千百萬劫中感受痛苦,而無有長久想和難行想,這就是無有懈怠者。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利他心特別重的菩薩和修行人,在利他過程中再怎麼累、再怎麼苦,也沒有一點疲倦和痛苦之心,這就是因爲精進的緣故。
但在長遠時間裏,遇到各種惡劣有情都不退失菩提心,也不容易。據《大智度論》介紹,舍利弗尊者也曾退失過菩提心,當時的情節是這樣的:有人要他的眼珠,他便用手挖出來給對方,但對方不但不要,還以嗔恨心將眼珠摔在地上,並用腳踩壞。這個時候他心裏想:唉,衆生太難度化了!他需要眼珠,我好不容易挖出來給他,但他不但不用,還認爲很臭惡,並把它毀壞。在顯現上,當時他也退失了大乘心而發了小乘心。所以,最可怕的就是在遇到性格特別不好的衆生時退失對大乘道的信心,即生起“從此之後我再也不度他、再也不跟他結緣”的惡心;其實這是毀壞菩提心最根本的因緣,大家一定要注意。
在《大寶積經》裏,宣講了退失大乘菩提心的四種因:第一種因是依止惡知識,並被惡知識或惡友的顛倒行爲、低惡見解所染汙。第二種因是不修學大乘法:如果平時接受小乘、外道以及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世間學說,信心就很容易退轉。所以我經常跟一些認識的居士和出家人說:至少在一星期之內不能間斷聽課,如果長期聽課,信心就不容易退失;而離開這個圈子就很困難,因爲現在很少有人有獨立自主的見解。
第叁種因是貪著自我、生起邪見:若始終貪執自己,相續中生起外道的邪見,就會從大乘道中退失。第四種因是喜歡獨修、不能教化他人。有些人特別喜歡閉關,雖然閉關很好,但一定要接受大乘佛法,同時心裏還要發願利益衆生;不然跟誰都不願意接觸,讓人有不合群的感覺,那逐漸逐漸就會變成學小乘法。所以,若不依靠善知識的教言,表面上看來你在修大圓滿等密宗法,實際上全是爲了自己,那就很危險。有些人發願閉關一年,人們也認爲他在真正閉關,結果一年還沒到房子就賣了,也有這種特殊修行人。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上面所講的退失大乘心的四種法。
在《大寶積經》中,有佛陀對富樓那尊者一一解答這四個問題的廣說[1],如果時間等因緣具足,我希望道友們多看《大藏經》中這些甚深教言,這樣相續中的菩提心、空性見就會越來越增上,不會變成這裏所講的不善巧菩薩——一聽到要發這麼長久的心,或了知行持大乘菩提道要做很多凡夫人難以想象的事情,就認爲自己根本沒辦法做到,從而退失信心。其實,哪怕是初學者,若對大乘佛教的教義真正了解,就不會生起邪見,因爲他知道這樣行持根本不會有任何痛苦。所以大家一定要以精進心行持。
癸二(對治)分二:一、從時間角度說明;二、從根基角度說明。
子一、從時間角度說明: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獲無上菩提間,
作意僅一晝夜時,當知明智行精進。
那以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斷除上面所講的長久想和難行想兩種違緣呢?剛開始我們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受持菩薩戒,這是每一個人最初發菩提心。我以前也講過,人身很難得、佛法很難遇,故希望聽課的道友都能在善知識或諸佛菩薩前發願:從這一生開始,我一定要利益衆生。對每個人來講這特別重要!如果從初發菩提心到獲得無上佛果之間,心裏把它作意成好像僅僅是容易流逝的一晝夜時間——二十四小時,那應當了知這就是明智菩薩行持精進的方式。
可能有些人會想:從最初發心到最後成佛之間,並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也不是幾千年、幾萬年,這麼長的時間怎麼能想其爲一晝夜呢?其實這是可以的。因爲從成事刹那[2]的角度來講,從發菩提心到最後成佛之間的整個過程,不管它時間多長,實際上就是一刹那:以前我們講《俱舍論》時也講過。所以,包括從發心到最後成佛在內的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真正要想這是非常短暫的一個時間,也是可以的。
爲什麼會這樣呢?大家應好好思維:我們從無始生死以來到現在,一直沒完沒了地沈溺在輪回中,無邊無數的時日已經過去,但是我們都沒有感覺特別長久;如果現在還不發心,將來仍會在無量劫中受苦,對此我們也沒覺得長遠。如果這些都不覺得漫長,那從發心到成佛的時間畢竟有限,相比之下就會有特別短暫的感覺。
很幸運,有些道友在發菩提心不久,就遇到了即生能獲得殊勝成就的密法,或明心見性的禅宗竅訣,這樣就不需要經過很多阿僧祇劫,在很快時間中就能得到成就,與無盡輪回相比,這難道不能産生晝夜之想嗎?即使按照顯宗的講法,叁大乃至叁十叁大阿僧祇劫也有頭有尾,與漫漫輪回相比,這也很短暫。既然如此,那就不應該生起厭倦之心,也不應該有長遠和痛苦想。
其實,以簡單的世間比喻也可說明這個問題:有些學生很不願意讀書,他認爲學生時代太苦了,但是有智慧的父母認爲:雖然在你當學生的幾年中會有一些痛苦,但是跟你不讀書,一輩子都以文盲流浪在這個世間過痛苦的生活相比,這其實是幸福之因,並不是痛苦。所以父母一定會選擇在短暫時間中讓你感受你所認爲的教育之苦,若你真正讀完書,在一生中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各種欲妙。同樣的道理,發菩提心和不發菩提心還是有很大差別。但有些可憐衆生因爲已經習慣了輪回中的苦難,就認爲保持現狀很好,發菩提心很困難、很痛苦,因爲時間那麼長。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不發菩提心,一直沈溺在輪回中,就會在無量無邊的時日裏感受痛苦。所以應該披上精進的盔甲,一定要對度化衆生和行持善法産生容易想。
《小品般若》裏也講:“生難行想、苦行想,不能利益無量阿僧祇衆生,于衆生生易想、樂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則能利益無量阿僧祇衆生。”所以,我們對幫助衆生應該這樣想:這是一個快樂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這是一個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沒有這樣,就會認爲: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太累了、太痛苦了、太難過了。
有些人才發一年心就對我說:“可不可以把我換了,我已經熬了整整一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您想一想,這個時間多難熬啊!”我說:“你換下來幹什麼?”她說:“您到底同不同意我換下來?”我說:“同意。你准備做什麼?”“真的同意呀?那我換下來後可以好好玩了,嘿嘿!”但我覺得,真正有利他心,做任何饒益衆生的事情都不會…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