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

  

第五十一课

  

思考题

  1.学完本课后,请以事、理、公案、教证继续阐述大乘菩萨的精进。

  2.在进一步了知大乘的精进后,相信很多道友对内心的“小”一定会认识得更清楚,既然如此,那你打算以什么样的快刀斩断这堆乱麻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不怯懦而精进,略说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广解。

  壬二(广解)分二:一、所断;二、对治。

  癸一、所断: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在学习或行持大乘菩萨道时有两种菩萨:一种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不但能通过不同途径认识法性、证悟无我,还能发心行持六度万行、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就不会退转;另一种菩萨因为没有善巧方便,在修行菩提道的过程中往往产生长久想,他们经常认为:要在俱胝等劫数这么长的时间里发心精进行持六度、度化众生才能获得无上佛果,这太长久了。可能很多初学者在听到“要在无数劫里行持利他才能成就佛果”就特别害怕,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时间太漫长了。同时这种菩萨也觉得:在行持的过程中,自己的家人、受用、头目脑髓、一切善根,全部要布施给包括怨敌在内的一切众生,这非常难以行持,也就是说产生痛苦想或难行想。

  在修行无上菩提正法时,如果菩萨产生这两种想,那就变成了长久与痛苦,由此就会从精进度中退失而成为懈怠懒惰者。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精进的体相或定义就是欢喜善法。如果真正欢喜善法,行持这样的菩萨道就不会有困难,但因他们的心力不够,对如此时间的长久苦行就会生起畏惧之心,这样他们所修的道就不会成功。

  大家都清楚,做任何一个事情兴趣都很重要,如果连兴趣都没有,这件事情就完成不了。比如你特别喜欢见到某位朋友,很想跟她在一起,哪怕相距几百公里,也会觉得一点都不累,没有任何痛苦;如果你特别不愿意做这件事情,那即使行走短短的一公里,也会不情愿。所以在此世间,兴趣有非常大的作用。

  对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来讲,他有通达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无我智慧,和将所缘对境——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当作父母并心怀饶益的大悲菩提心,在大悲空性的摄持下,他披上精进的盔甲乃至行持六度一点困难都没有。所以大家在行持般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精进心,要有精进,就要对度化众生有欢喜心。

  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传记中讲得很清楚,他们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为一个众生的暂时利益也愿意付出一切。这样崇高的精神,在世间中确实很难得到。如果有了这样的精进,那在千百万劫中受苦也不会有任何困难。《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讲:“能为诸众生,无量百千劫,受苦无懈怠,皆由精进故。”所以,为了众生在千百万劫中感受痛苦,而无有长久想和难行想,这就是无有懈怠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利他心特别重的菩萨和修行人,在利他过程中再怎么累、再怎么苦,也没有一点疲倦和痛苦之心,这就是因为精进的缘故。

  但在长远时间里,遇到各种恶劣有情都不退失菩提心,也不容易。据《大智度论》介绍,舍利弗尊者也曾退失过菩提心,当时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人要他的眼珠,他便用手挖出来给对方,但对方不但不要,还以嗔恨心将眼珠摔在地上,并用脚踩坏。这个时候他心里想:唉,众生太难度化了!他需要眼珠,我好不容易挖出来给他,但他不但不用,还认为很臭恶,并把它毁坏。在显现上,当时他也退失了大乘心而发了小乘心。所以,最可怕的就是在遇到性格特别不好的众生时退失对大乘道的信心,即生起“从此之后我再也不度他、再也不跟他结缘”的恶心;其实这是毁坏菩提心最根本的因缘,大家一定要注意。

  

在《大宝积经》里,宣讲了退失大乘菩提心的四种因:第一种因是依止恶知识,并被恶知识或恶友的颠倒行为、低恶见解所染污。第二种因是不修学大乘法:如果平时接受小乘、外道以及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信心就很容易退转。所以我经常跟一些认识的居士和出家人说:至少在一星期之内不能间断听课,如果长期听课,信心就不容易退失;而离开这个圈子就很困难,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有独立自主的见解。

  

第三种因是贪著自我、生起邪见:若始终贪执自己,相续中生起外道的邪见,就会从大乘道中退失。第四种因是喜欢独修、不能教化他人。有些人特别喜欢闭关,虽然闭关很好,但一定要接受大乘佛法,同时心里还要发愿利益众生;不然跟谁都不愿意接触,让人有不合群的感觉,那逐渐逐渐就会变成学小乘法。所以,若不依靠善知识的教言,表面上看来你在修大圆满等密宗法,实际上全是为了自己,那就很危险。有些人发愿闭关一年,人们也认为他在真正闭关,结果一年还没到房子就卖了,也有这种特殊修行人。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上面所讲的退失大乘心的四种法。

  

在《大宝积经》中,有佛陀对富楼那尊者一一解答这四个问题的广说[1],如果时间等因缘具足,我希望道友们多看《大藏经》中这些甚深教言,这样相续中的菩提心、空性见就会越来越增上,不会变成这里所讲的不善巧菩萨——一听到要发这么长久的心,或了知行持大乘菩提道要做很多凡夫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就认为自己根本没办法做到,从而退失信心。其实,哪怕是初学者,若对大乘佛教的教义真正了解,就不会生起邪见,因为他知道这样行持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所以大家一定要以精进心行持。

  癸二(对治)分二:一、从时间角度说明;二、从根基角度说明。

  子一、从时间角度说明: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那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断除上面所讲的长久想和难行想两种违缘呢?刚开始我们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受持菩萨戒,这是每一个人最初发菩提心。我以前也讲过,人身很难得、佛法很难遇,故希望听课的道友都能在善知识或诸佛菩萨前发愿:从这一生开始,我一定要利益众生。对每个人来讲这特别重要!如果从初发菩提心到获得无上佛果之间,心里把它作意成好像仅仅是容易流逝的一昼夜时间——二十四小时,那应当了知这就是明智菩萨行持精进的方式。

  可能有些人会想:从最初发心到最后成佛之间,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也不是几千年、几万年,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能想其为一昼夜呢?其实这是可以的。因为从成事刹那[2]的角度来讲,从发菩提心到最后成佛之间的整个过程,不管它时间多长,实际上就是一刹那:以前我们讲《俱舍论》时也讲过。所以,包括从发心到最后成佛在内的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真正要想这是非常短暂的一个时间,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应好好思维: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到现在,一直没完没了地沉溺在轮回中,无边无数的时日已经过去,但是我们都没有感觉特别长久;如果现在还不发心,将来仍会在无量劫中受苦,对此我们也没觉得长远。如果这些都不觉得漫长,那从发心到成佛的时间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就会有特别短暂的感觉。

  很幸运,有些道友在发菩提心不久,就遇到了即生能获得殊胜成就的密法,或明心见性的禅宗窍诀,这样就不需要经过很多阿僧祇劫,在很快时间中就能得到成就,与无尽轮回相比,这难道不能产生昼夜之想吗?即使按照显宗的讲法,三大乃至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头有尾,与漫漫轮回相比,这也很短暂。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生起厌倦之心,也不应该有长远和痛苦想。

  其实,以简单的世间比喻也可说明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很不愿意读书,他认为学生时代太苦了,但是有智慧的父母认为:虽然在你当学生的几年中会有一些痛苦,但是跟你不读书,一辈子都以文盲流浪在这个世间过痛苦的生活相比,这其实是幸福之因,并不是痛苦。所以父母一定会选择在短暂时间中让你感受你所认为的教育之苦,若你真正读完书,在一生中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各种欲妙。同样的道理,发菩提心和不发菩提心还是有很大差别。但有些可怜众生因为已经习惯了轮回中的苦难,就认为保持现状很好,发菩提心很困难、很痛苦,因为时间那么长。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不发菩提心,一直沉溺在轮回中,就会在无量无边的时日里感受痛苦。所以应该披上精进的盔甲,一定要对度化众生和行持善法产生容易想。

  《小品般若》里也讲:“生难行想、苦行想,不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所以,我们对帮助众生应该这样想:这是一个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个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就会认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太累了、太痛苦了、太难过了。

  有些人才发一年心就对我说:“可不可以把我换了,我已经熬了整整一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您想一想,这个时间多难熬啊!”我说:“你换下来干什么?”她说:“您到底同不同意我换下来?”我说:“同意。你准备做什么?”“真的同意呀?那我换下来后可以好好玩了,嘿嘿!”但我觉得,真正有利他心,做任何饶益众生的事情都不会…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