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心,智慧心已经决定完全利益众生,他在行持过程中就会精进,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困难。
大家都知道,有些老师的利他心特别重,他教学生多少年也不觉得累。我们这里有些法师已经很多年给大家讲经说法,但他们始终觉得这是特别快乐的事情。如果利他心不太重或不是很具足,就不想讲经说法,比如今天不上课,就会说:“哈哈!真的不上课吗?那太好了!”所以,不管是辅导员、法师,还是其他道友,对不上课很高兴的话,就不是很好。
上师如意宝一辈子都是这样:只要有时间、身体允许,就会讲经说法,任何一个人求法都会很快乐地答应。在长期依止中,这种感觉异常强烈,可以说它就是上师最伟大之处。为什么上师会这样呢?因为他知道讲经说法唯一对众生有利。如果是财布施,每人发一万块钱也很快花完,不一定永远获得利益。而法布施,哪怕是一个偈颂,心里已经记住的话,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无量无边、广大无垠的利益。
为什么诸佛诸祖一致强调利益众生非常重要呢?因为它是成就之因。据《阿底峡尊者传》介绍:刚开始尊者是孟加拉国的王子,后来度母给他授记:当王子是痛苦之因,出家才是清凉之路。他便舍弃王位而出家。一天他去菩提伽耶转佛塔,听见像天女般的两个美女谈论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第二天他在转绕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时,又听到一位得麻风病的病人与一位老女乞丐谈论自他平等和慈悲菩提心的利益;第三天他转绕时,看见一只小麻雀落在观音菩萨像的膝盖上,观音菩萨给它讲了舍弃自我、行持利他的教言。再加上度母再次授记,阿底峡尊者完全明白:成佛或证悟的唯一因就是利他菩提心。然后他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十二年,最终生起了菩提心,并开始利益众生。后来他得到度母授记:如果前往藏地,会利益藏地无量众生,但寿命会减少20年。而尊者不顾身寿,毅然来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如果当时没有来藏地,他可以住世到92岁,但后来在72岁就示现圆寂。
在他一生中,度母一直以本尊的方式为他授记;在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有类似记载,从中就能看出度母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所以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如果自己有时间、有信心,就要经常祈祷度母,这非常重要!我自己认为,只要认真祈祷,无论是绿度母还是白度母,其加持都非常迅速。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记》里讲:在末法时代,文殊菩萨和度母的加持特别迅速。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
前一段时间,我去德格时参观了有270多年历史的德格印经院。在经版库中有一幅壁画度母,人们称之为“说话度母”。其名称的来历是这样的:印经院建立不久,按规定经版库中女人不能进入,但一天晚上一个女人在经版库里大声叫:起火啦!大家快来灭火。很多人都觉得:怎么会有女人在里面?等大家把火灭尽时,这个壁画度母亲自说话:以后你们应该防的是火,不应该是女人。从此之后,人们就称她为“说话度母”。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金刚座转佛塔,在塔旁有一度母像,(据说她曾在阿底峡尊者转绕时说:“要想从因地达到佛地,必须修持菩提心。”)当时上师如意宝将自己的念珠挂在这尊度母身上。3年后的一天早上,这串念珠却很稀有地飞回到藏地来了(指法王室内):这在法王传记中有记载。可见,度母的加持确实很殊胜!
总之,希望大家在行持大乘道时,能依靠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同时还应将利他和无我作为修法的根本,而这就是般若空性的核心。
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分二:一、应止;二、应行。
壬一、应止:
成熟众生行利益,若身语意精勤行,
存有我想成懈怠,远一切智如天地。
前面讲,行持精进波罗蜜多时,要无有懈怠、如法而行。这里讲,若按胜义谛的见解观察,有执著、有相的精进就是懈怠,因为这是世间法,并不究竟。具体而言:如果一个人执著我要成熟一切众生、我要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心精进行持,想让众生获得佛果,这样的精进就有我执的相。只要有我执的相,从究竟胜义境界来讲,这就是懈怠,因为并没达到一切万法皆空的境界,已经堕于远离一切执著的违品,自然也就与获得佛果有天地之遥了。
佛陀在《法句经》里也说:“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虚。”其意是说,如果起了一个我要精进的心,它就是妄心并非精进;如果心能不起妄念或没有执著,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精进,没有任何虚妄。所以大家都要知道,讲到般若空性时,最后还是要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当然,从世俗来讲,即使有体相的执著,也可算是精进。比如,我天天晚上不睡觉、白天不懈怠,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书,那算不算是精进呢?肯定是精进。但从胜义来讲,这就是懈怠。
壬二、应行:
时无身心众生想,灭想行持不二法,
佛说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进度。
在行持精进时,行者没有身、心、众生想,灭除一切想而行持不二法的话,唯一利他的大慈大悲佛陀说:这就是真正希求寂灭、不退转大菩提的菩萨的精进波罗蜜多。
《大集经》里也讲:“……若能不得一切法,即是无上勤精进。若有如是精进者,不增不减如虚空,如是即是大菩萨,勤行精进无所畏。”其意是,如果能不得一切法,这就是无上精进。如果真正能行持这样的精进,那一切都是不增不减,就像虚空一样,而这就是大菩萨无所畏惧地勤行精进波罗蜜。很明显,真正的精进并不是刚才所讲的边吃饭、边看书那样的状态。
听说我们有些法师以前一边炒菜一边将法本放在旁边背诵,非常随喜!我刚来佛学院时也很精进,现在想起来也回味无穷!我们这里很多道友在珍惜吃饭、炒菜的时间方面,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在世俗中,这应该算是精进。在胜义中,真正的精进是什么呢?就是通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这就是大精进。如果没有这样,越修越执著、越修越痛苦,或嫉妒心、嗔恨心、贪心、痴心越来越严重,这就不叫精进。
而到一定的时候,以自己的智慧将善恶在内的所有实执或相执全部都毁坏了,这就是真正的解脱。月称论师也讲:“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意思是,以智慧的日轮破除世间所有执著的黑暗,智者如是通达空性境界,就获得了真实的解脱。
在大圆满《实相宝藏论》里,讲了一个比喻:比如我现在已认识了心的本性,虽然还是凡夫俗子,但当我的心识离开身体时,就会像大鹏鸟(它能胜伏所有龙王)啄开蛋壳马上就飞向天空,那时子光明和母光明就会融为一体,从而完全认识心的本性,直接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的确,密宗有很多特别殊胜的窍诀。在凡夫地时,在修好《前行》等次第法门的基础上也可行持,那时就可直接体会显空无二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中观或般若中讲空性,在《宝性论》、《宝积经》等三转*轮的经论中讲光明,在密宗这两者是融合在一起讲的,而且还能通过窍诀让你认识。若依靠密宗的窍诀认识了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心性,并在这种境界中继续修持,不久的将来当你的心识离开假合的身体后,就可以在无有任何执著的法界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即已真正获得解脱),就像刚才所讲的大鹏一样。
我觉得我们在获得人身时,都应得到解脱的窍诀,这非常重要!无论是显宗的窍诀还是密宗的窍诀,它们都是自相续获得解脱的殊胜格言,也远远超过世间的金银财宝,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宝积经》:“富楼那!有四法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声闻乘。何等四?菩萨亲近恶知识故,能于善根增恶远离。作是言:“何用如是发菩提心?生死长远苦恼无量,往来五道值无难难、值诸佛难、净信复难,虽得值佛出家复难,汝今得值无难勿复还失。汝于诸佛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善根未定,不得涅槃,轮转五道。”是人闻说是已心则退没,于菩提道懈怠不乐。富楼那!菩萨有是初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复次,富楼那!菩萨不闻应菩萨经,谓菩萨藏经、发菩萨心经、摄菩萨事经、应六波罗蜜经,以不闻故不如说行、不如说学。是人不知菩萨何法应亲近、何法应远离,何法应受、何法不应受,何法是菩萨法、何法是声闻法,如是不知不分别故,应亲近法而不亲近,不应亲近法而反亲近。是人应亲近法而不亲近、不应亲近法而亲近故,则便退失诸佛菩提,心弱懈厌废舍本愿。富楼那!菩萨有此二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复次,富楼那!菩萨计得诸法,贪着吾我,行于邪见,堕在边见,没在恶邪,难可拔出;得闻深经,应第一义,无有微相,违逆不信,不能通达,起破法罪。以是因缘,生在难处不得值佛、不得闻法,不值诸佛所教化法、不得善知识。是人不见佛故不闻法,不闻法故不值诸佛所教导法,不值诸佛所教导法故不得善知识,不得善知识故失无难处生在难处,在难处故离善知识遇恶知识,与恶知识共从事故忘失本念,是人失本念故舍菩萨心、舍菩萨乘而便退转,永失菩提念,但行生死法,不能修习大乘行法。富楼那!菩萨有此第三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复次,富楼那!菩萨得闻如是等经,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没但乐独行,悭悋惜法心不欲说,不能以法广摄人众。以是不善根因缘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读诵经法,不能以法与他共同,是人转身失菩萨心、忘菩萨念。富楼那!菩萨有此第四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
[2] 指从一件事的开始到圆满之间。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