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心,智慧心已經決定完全利益衆生,他在行持過程中就會精進,這樣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困難。
大家都知道,有些老師的利他心特別重,他教學生多少年也不覺得累。我們這裏有些法師已經很多年給大家講經說法,但他們始終覺得這是特別快樂的事情。如果利他心不太重或不是很具足,就不想講經說法,比如今天不上課,就會說:“哈哈!真的不上課嗎?那太好了!”所以,不管是輔導員、法師,還是其他道友,對不上課很高興的話,就不是很好。
上師如意寶一輩子都是這樣:只要有時間、身體允許,就會講經說法,任何一個人求法都會很快樂地答應。在長期依止中,這種感覺異常強烈,可以說它就是上師最偉大之處。爲什麼上師會這樣呢?因爲他知道講經說法唯一對衆生有利。如果是財布施,每人發一萬塊錢也很快花完,不一定永遠獲得利益。而法布施,哪怕是一個偈頌,心裏已經記住的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得到無量無邊、廣大無垠的利益。
爲什麼諸佛諸祖一致強調利益衆生非常重要呢?因爲它是成就之因。據《阿底峽尊者傳》介紹:剛開始尊者是孟加拉國的王子,後來度母給他授記:當王子是痛苦之因,出家才是清涼之路。他便舍棄王位而出家。一天他去菩提伽耶轉佛塔,聽見像天女般的兩個美女談論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第二天他在轉繞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樹時,又聽到一位得麻風病的病人與一位老女乞丐談論自他平等和慈悲菩提心的利益;第叁天他轉繞時,看見一只小麻雀落在觀音菩薩像的膝蓋上,觀音菩薩給它講了舍棄自我、行持利他的教言。再加上度母再次授記,阿底峽尊者完全明白:成佛或證悟的唯一因就是利他菩提心。然後他前往印度尼西亞依止金洲大師十二年,最終生起了菩提心,並開始利益衆生。後來他得到度母授記:如果前往藏地,會利益藏地無量衆生,但壽命會減少20年。而尊者不顧身壽,毅然來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如果當時沒有來藏地,他可以住世到92歲,但後來在72歲就示現圓寂。
在他一生中,度母一直以本尊的方式爲他授記;在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有類似記載,從中就能看出度母有非常殊勝的加持力。所以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如果自己有時間、有信心,就要經常祈禱度母,這非常重要!我自己認爲,只要認真祈禱,無論是綠度母還是白度母,其加持都非常迅速。麥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薩傳記》裏講:在末法時代,文殊菩薩和度母的加持特別迅速。以前上師如意寶也這樣講過。
前一段時間,我去德格時參觀了有270多年曆史的德格印經院。在經版庫中有一幅壁畫度母,人們稱之爲“說話度母”。其名稱的來曆是這樣的:印經院建立不久,按規定經版庫中女人不能進入,但一天晚上一個女人在經版庫裏大聲叫:起火啦!大家快來滅火。很多人都覺得:怎麼會有女人在裏面?等大家把火滅盡時,這個壁畫度母親自說話:以後你們應該防的是火,不應該是女人。從此之後,人們就稱她爲“說話度母”。
以前,法王如意寶去印度金剛座轉佛塔,在塔旁有一度母像,(據說她曾在阿底峽尊者轉繞時說:“要想從因地達到佛地,必須修持菩提心。”)當時上師如意寶將自己的念珠挂在這尊度母身上。3年後的一天早上,這串念珠卻很稀有地飛回到藏地來了(指法王室內):這在法王傳記中有記載。可見,度母的加持確實很殊勝!
總之,希望大家在行持大乘道時,能依靠本尊和護法神的加持,同時還應將利他和無我作爲修法的根本,而這就是般若空性的核心。
辛叁(以叁輪清淨方式精進)分二:一、應止;二、應行。
壬一、應止:
成熟衆生行利益,若身語意精勤行,
存有我想成懈怠,遠一切智如天地。
前面講,行持精進波羅蜜多時,要無有懈怠、如法而行。這裏講,若按勝義谛的見解觀察,有執著、有相的精進就是懈怠,因爲這是世間法,並不究竟。具體而言:如果一個人執著我要成熟一切衆生、我要行持利益衆生的事業,而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心精進行持,想讓衆生獲得佛果,這樣的精進就有我執的相。只要有我執的相,從究竟勝義境界來講,這就是懈怠,因爲並沒達到一切萬法皆空的境界,已經墮于遠離一切執著的違品,自然也就與獲得佛果有天地之遙了。
佛陀在《法句經》裏也說:“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虛。”其意是說,如果起了一個我要精進的心,它就是妄心並非精進;如果心能不起妄念或沒有執著,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精進,沒有任何虛妄。所以大家都要知道,講到般若空性時,最後還是要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當然,從世俗來講,即使有體相的執著,也可算是精進。比如,我天天晚上不睡覺、白天不懈怠,連吃飯的時候都在看書,那算不算是精進呢?肯定是精進。但從勝義來講,這就是懈怠。
壬二、應行:
時無身心衆生想,滅想行持不二法,
佛說是求寂不失,大菩提者精進度。
在行持精進時,行者沒有身、心、衆生想,滅除一切想而行持不二法的話,唯一利他的大慈大悲佛陀說:這就是真正希求寂滅、不退轉大菩提的菩薩的精進波羅蜜多。
《大集經》裏也講:“……若能不得一切法,即是無上勤精進。若有如是精進者,不增不減如虛空,如是即是大菩薩,勤行精進無所畏。”其意是,如果能不得一切法,這就是無上精進。如果真正能行持這樣的精進,那一切都是不增不減,就像虛空一樣,而這就是大菩薩無所畏懼地勤行精進波羅蜜。很明顯,真正的精進並不是剛才所講的邊吃飯、邊看書那樣的狀態。
聽說我們有些法師以前一邊炒菜一邊將法本放在旁邊背誦,非常隨喜!我剛來佛學院時也很精進,現在想起來也回味無窮!我們這裏很多道友在珍惜吃飯、炒菜的時間方面,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在世俗中,這應該算是精進。在勝義中,真正的精進是什麼呢?就是通達一切萬法皆爲空性,這就是大精進。如果沒有這樣,越修越執著、越修越痛苦,或嫉妒心、嗔恨心、貪心、癡心越來越嚴重,這就不叫精進。
而到一定的時候,以自己的智慧將善惡在內的所有實執或相執全部都毀壞了,這就是真正的解脫。月稱論師也講:“慧日破除諸冥暗,智者達空即解脫。”意思是,以智慧的日輪破除世間所有執著的黑暗,智者如是通達空性境界,就獲得了真實的解脫。
在大圓滿《實相寶藏論》裏,講了一個比喻:比如我現在已認識了心的本性,雖然還是凡夫俗子,但當我的心識離開身體時,就會像大鵬鳥(它能勝伏所有龍王)啄開蛋殼馬上就飛向天空,那時子光明和母光明就會融爲一體,從而完全認識心的本性,直接獲得普賢如來的果位。的確,密宗有很多特別殊勝的竅訣。在凡夫地時,在修好《前行》等次第法門的基礎上也可行持,那時就可直接體會顯空無二的境界。
這種境界,在中觀或般若中講空性,在《寶性論》、《寶積經》等叁轉*輪的經論中講光明,在密宗這兩者是融合在一起講的,而且還能通過竅訣讓你認識。若依靠密宗的竅訣認識了空性光明無二無別的心性,並在這種境界中繼續修持,不久的將來當你的心識離開假合的身體後,就可以在無有任何執著的法界中,自由自在地翺翔(即已真正獲得解脫),就像剛才所講的大鵬一樣。
我覺得我們在獲得人身時,都應得到解脫的竅訣,這非常重要!無論是顯宗的竅訣還是密宗的竅訣,它們都是自相續獲得解脫的殊勝格言,也遠遠超過世間的金銀財寶,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寶積經》:“富樓那!有四法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聲聞乘。何等四?菩薩親近惡知識故,能于善根增惡遠離。作是言:“何用如是發菩提心?生死長遠苦惱無量,往來五道值無難難、值諸佛難、淨信複難,雖得值佛出家複難,汝今得值無難勿複還失。汝于諸佛未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善根未定,不得涅槃,輪轉五道。”是人聞說是已心則退沒,于菩提道懈怠不樂。富樓那!菩薩有是初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複次,富樓那!菩薩不聞應菩薩經,謂菩薩藏經、發菩薩心經、攝菩薩事經、應六波羅蜜經,以不聞故不如說行、不如說學。是人不知菩薩何法應親近、何法應遠離,何法應受、何法不應受,何法是菩薩法、何法是聲聞法,如是不知不分別故,應親近法而不親近,不應親近法而反親近。是人應親近法而不親近、不應親近法而親近故,則便退失諸佛菩提,心弱懈厭廢舍本願。富樓那!菩薩有此二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複次,富樓那!菩薩計得諸法,貪著吾我,行于邪見,墮在邊見,沒在惡邪,難可拔出;得聞深經,應第一義,無有微相,違逆不信,不能通達,起破法罪。以是因緣,生在難處不得值佛、不得聞法,不值諸佛所教化法、不得善知識。是人不見佛故不聞法,不聞法故不值諸佛所教導法,不值諸佛所教導法故不得善知識,不得善知識故失無難處生在難處,在難處故離善知識遇惡知識,與惡知識共從事故忘失本念,是人失本念故舍菩薩心、舍菩薩乘而便退轉,永失菩提念,但行生死法,不能修習大乘行法。富樓那!菩薩有此第叁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複次,富樓那!菩薩得聞如是等經,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沒但樂獨行,悭悋惜法心不欲說,不能以法廣攝人衆。以是不善根因緣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讀誦經法,不能以法與他共同,是人轉身失菩薩心、忘菩薩念。富樓那!菩薩有此第四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2] 指從一件事的開始到圓滿之間。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