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二課

  

第五十二課

  

思考題

  1.請從勝義和世俗兩方面,闡述本課所講的谛察法忍的修法及相應功德。

  2.結合本課所講的內容,具體說明應如何修持大乘的耐怨害忍,也談一談它的果?

  3.在安受苦忍方面,一般世間人、小乘行者和大乘菩薩在心態上有何差別?請以自相續的演變進行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般若攝頌》當中,精進波羅蜜多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安忍。

  庚叁(宣說安忍度)分叁:一、谛察法忍;二、耐怨害忍;叁、安受苦忍。

  辛一(谛察法忍)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功德。

  大家應該清楚,一般谛察法忍講的是: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一些高深莫測的法時,許多根機淺薄的人無法接受;而大乘行者,因爲他懂得了空性的甚深意義,也懂得了廣大的地道功德,這樣之後,無論再怎麼樣深不可測,他也能夠接受並如理行持。

  壬一、真實宣說:

  

若聞他說粗惡語,我樂善巧菩薩喜,

  

孰說孰聞以何說,具勝忍度是智者。

  在這裏大家應該了解:對一般常人來講,在生活中最難忍受的,就是別人對你說惡語,以及攻擊、毆打、摧毀等;但作爲發大乘心的菩薩,這些全是修行的順緣,他們根本不會以牙還牙、以嗔還嗔。

  本頌講:假如聽到別人诋毀,或以各種粗惡語來進行謾罵,這個時候菩薩就會想:因爲有對境對我侮辱、傷害,我才有機會修安忍。在後弘期,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所有信徒對他五體投地、無比恭敬,沒有一個人說他的壞話。那個時候,他覺得修安忍的功德實在增不上,就專門尋找一個性格特別粗糙、醜惡的人做侍者。這個人經常跟阿底峽尊者作對,還幹一些壞事。有人對尊者說:你這位印度那麼著名的大德,沒有必要帶著這樣性格惡劣的人,應該換一位心地善良的弟子。但阿底峽尊者一直不願意,因爲有了他的侮辱和惡行,自己才有機會經常修持安忍。這在曆史上有記載。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別人對你的侮辱、傷害,其實是修菩提之因。帕單巴尊者這樣說過:在別人傷害時,如果想他人在傷害我,這是一種錯覺,因爲若沒有別人的傷害,怎麼能修成菩提呢?所以,在別人以惡語毀謗、诋毀我們時,心裏一定要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作爲真正發心的菩薩來講,他心裏會無比喜悅,因爲依靠別人的損害,自己才有修行的機會;有些則當作耳邊風,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這件事一樣。

  我看到一首《莫應對》的詩中說:“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鬥爭,聽似不聞休應對,一支蓮在火中生。”其意是說,當別人在無明驅使下罵我時,若我還他,便會與之産生鬥爭,如果把它當作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真正做到這樣的話,那就是極其稀有的火中蓮花。《維摩诘經》中也說:“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在此世間,確實有這樣一些具有智慧、悲心的人,他們脾氣很好,心胸很寬廣,別人的斤斤計較,以及粗魯、憤怒等,都不會去理,心裏也不會産生各種嗔恨心。

  當然,要達到這種境界,最好具有勝義理證觀察的智慧。比如說,當你遇到別人毀謗時就要想:無論從哪方面觀察,他說者和我聽者就像虛空一樣,根本不成立。或者想:他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在嗔恨心的驅使下對我進行謾罵,這種現象在世俗中如夢如幻,在勝義中就像虛空一樣不成立。對具有一定境界的菩薩來講,以這種方式,所有嗔恨根本不會産生,甚至會變成一種功德。

  的確,若我們能運用世俗和勝義安忍的殊勝修法進行觀修,就能了知誰都沒有害過我們。《大乘莊嚴經論》裏面講:“損者得益想,苦者喜想生,菩薩既如是,忍誰何所忍。”意思是說,對大乘發心者來講,如果遇到了一些損害自己的人,就要觀想他是饒益我者,如果在修行中遇到痛苦,也會把它當作歡喜的事情,即害者想作饒益、痛苦想爲歡喜。若能如此,哪裏有什麼忍不了的呢?在世界上,如果痛苦都是歡喜的事,怨敵都是最好的朋友,哪裏還有不能忍的呢?哪些事情、什麼樣的人在你眼中會是壞事、壞人呢?絕對不會有。

  當然,不要說勝義修法,就是世俗修法,在世間知識中也找不到。比如國內高中、大學的課程,乃至碩士、博士的課程,這些當中都沒有。就是你到日本、美國等國留學,花多少美金或人民幣,也不能得到這樣的竅訣。的確,在人生中,真正能讓我們心開意解、豁然開悟的道理,在世間知識中根本得不到。

  因此,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惡語聲時,就要盡量從勝義和世俗兩方面進行觀察。在《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中,有跟此偈相似的頌詞:“聞彼惡言不嗔恚,知語言性如虛空,修習身心空亦然,當淨有情修此忍。”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的惡言惡語不産生嗔恨心,而且知道語言的本體如虛空一般無有戲論,也如此修習身心空性,自己和對境的一切法也如是修行,有了這樣的空性境界或清淨境界,修安忍波羅蜜多就非常成功。而且就像這裏所講的一樣,具有如此殊勝安忍波羅蜜多的菩薩就是智者。

  在世間人們常說:這個人很不錯,他忍得了。其實這種忍得了,只是通過暫時的世間對治方法壓伏了自己的嗔恨心,絕對沒有以佛法的勝義智慧來斬斷相續中的煩惱種子,或以如夢如幻的世俗境界來根除對他人的毀害之心。但不管怎麼樣,大家都應認識到,修安忍的確是非常有意義的妙藥。爲什麼呢?因爲,在嗔恨心的驅使下,所作所爲全都不合理。這一點相信每個人在斷除或消失嗔恨後,自己反省或回顧自己的言行時就會明白。總之,從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進行剖析,安忍的功德都不可思議,嗔恨心的過患也相當嚴重。

  壬二、彼之功德:

  此科判講:這樣修安忍不僅對今生的身心有利,在生生世世中功德都非常大。

  

菩薩若具忍善法,叁千世界滿寶供,

  

羅漢緣覺世間解,施蘊不及彼福德。

  任何一位菩薩,如果具足上面所講到的——當別人用語言來攻擊,或用各種兵器來損害時,自己不但不對他們反抗,而且還用智慧來修安忍,那這樣的菩薩就具有安忍的善法,其功德也非常大。

  功德怎麼大呢?比如說,有一個人將遍滿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的金銀財寶供養給一切世間解——無上導師如來正等覺佛陀,以及所有聲緣阿羅漢等聖者。按理來講,在佛陀等聖者前,哪怕供養一朵花、一根香、一滴水,其功德也不可思議,那以這麼豐富的供品作如此廣大的供養就更不可思議了。但是,如果與前面修安忍者的功德相比較,根本不能比上其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平時有人說:我很想供養上師和佛陀,但沒有錢實在沒有供品供養,所以只好到處去尋找。但我覺得,如果在尋找的過程中産生嗔恨等煩惱,就太不值得了。若安住在寂靜的地方,在各種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對任何一個衆生不生嗔恨心並修安忍,那一切功德和善法都可以具足,而且人們也會非常歡喜,因爲修安忍者無論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正法念處經》中也講:“若人修行忍,一切應供養,善人所贊歎,是故應行忍。”其意是說,如果有人行持安忍,一切衆生皆應供養,而且還會受到世間善人的贊歎,所以所有修行者皆應經常修行安忍。但有些人爲了一些小小的供品經常跟別人爭鬥,造許許多多惡業,這沒有必要。若能修行安忍的苦行,就會獲得非常大的功德。既然如此,那我們何必取一些小功德而換上大過患呢?

  《金剛經疏》裏面有一個偈頌說:“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勝義。”意思是[1]:能修安忍,這種苦行有善,其功德連佛陀也無法衡量,其余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可見,具有如是勝義安忍的修行者,在世間非常了不起。所以在座的各位皆應想到,在生活中修持這樣的安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既然以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供養佛陀等聖者也不能比上修安忍,那我們在生活中就要認真修持忍辱。不能因爲小小的事情,或說一兩句話,或稍微與人接觸,就想與人搏鬥。聽說有人並沒膽量與人真正搏鬥,見到別人動怒時,就掉轉頭往回跑,那還不如首先就修安忍。一般來講,膽子比較小的人對修安忍很有興趣,因爲他們誰都不敢惹,也有這種說法。

  

住安忍者身潔淨,叁十二相力無窮,

  

于諸有情宣空法,衆喜具忍成智者。

  住于此安忍境界的修行人果報非常多: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身體變得如純金一樣,就像釋迦牟尼佛的身相那樣清淨;在世間,有人從小到老長得非常好看,相貌極其端嚴,身上根本找不出任何毛病,這也是修安忍的感應。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講:“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後轉生人天中,所造衆罪皆當盡。”其意是說,修安忍的人生生世世身體有妙色,許許多多人看見都很歡喜。在學校等單位或部門中,有些人誰看到都不歡喜、不歡迎、不接受,人人都有同感:看到這個人就不願意接觸、特別討厭。其實,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行爲導致的,有些也並沒做什麼壞事,但誰都看不慣他的言行,這就是以前沒有修安忍,以嗔恨心毀壞別人的果報。如果修安忍,就會長得莊嚴,別人也會喜歡。有些人不管男男女女誰見了都生起非常強烈的歡喜心,甚至實在忍不住,淚水都開始不斷湧出來,這就是修安忍的果報。

  還有,修安忍者對是理、非理之事辨別得非常…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