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叁課
思考題
1.回顧所學內容,進一步闡述學習《般若攝頌》的重要意義。你怎樣以聞思修行不偏墮或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來對待般若空性法門?爲什麼趣入般若空性乃至一切佛法信心最爲重要?爲何聽聞佛法不能斷傳承?
2.大乘菩薩戒爲何殊勝,具足它有何功德?在聆聽了孤兒的信後,你是否意識到菩提心或菩薩戒需要在自己的心行中具體落實,爲什麼?
3.請從回向和發心兩個方面,闡述什麼是破大乘戒、什麼是具大乘戒?並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不退菩提心或菩薩乘的重要性,並闡述不退轉的方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現在講持戒度。
庚四(宣說戒律度)分二:一、具足殊勝戒律之功德;二、宣說戒律勝劣之分類。
辛一、具足殊勝戒律之功德:
戒令求寂者超勝,十力行境戒無失,
戒行隨行于一切,回向菩提爲利生。
這一頌主要講戒律的-+功德。
現在我們學習《般若攝頌》已經有一段時間,後面還有幾堂課就結束了。接著講什麼現在還沒有定,但我很想講一些簡單的教言,也想講一些比較甚深的法要。
前面這麼長時間大家共同學習,我本人很高興,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出現什麼違緣,而且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大家都能以歡喜心來聽受。的確,無論是學院裏的四衆道友,還是學院以外住在城市等地通過網絡等方式聽受的佛友,大多數人從頭到尾都聽得比較圓滿。這一點對我個人來講,確實覺得一生中做了有意義的事。法王如意寶講《般若攝頌》時曾說:一生中能講一遍此經已心滿意足。當時上師妹妹阿裏美珠還在世,這在法王相關教言集中有記載。所以在座的人,即生中能共同圓滿聞思修學般若,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麥彭仁波切在《攝功德寶經釋》的前面講過:如果學習、聞思此經,則能得到學習、聞思一切般若的功德。我想我們廣、中、略叁大般若要聽圓滿,在這麼短暫的人生中,尤其如今生活如是繁忙、複雜,恐怕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能圓滿學習此經確實值得歡喜!
我想我們以後,不管聽什麼法、學什麼法,大家都應善始善終,不要中間夭折、半途而廢;否則對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創造了一個不圓滿的緣起。上師如意寶經常講:不管聽什麼樣的法,如果有開頭,最好要聽到結尾,如果有頭無尾,中間已經停止,那對生生世世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也造下了無邊罪業。如果我們毀壞一百個佛塔,這個過失相當可怕;同樣,若故意斷傳承,這個過失也相當大。
但現在很多道友根本不懂這些因果法則,想聽的時候就聽聽,不想聽的時候就隨便斷傳承。可能對世間的知識,你想聽的時候聽也可以,不想聽的時候放棄也可以。但佛教的教理,你聽了以後生生世世有解脫的利益,若故意斷傳承或破壞緣起,對將來就種下了非常不好的種子。所以希望以後,不管是什麼法,聽受之後一定要學圓滿。
我看現在,很多佛教徒對佛法的基本道理還是有所認識,尤其對空性法門許許多多人有興趣,特別是知識分子這一群。但極個別知識分子現在還沒有找到真正的空性教義,說是口口聲聲都說空性,實際上空性的真正含義,它的內含,還沒有摸著頭腦,即沒有真正融入自心。
最近依靠不同因緣,我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民族學院(位于四川)、西北民族學院(位于甘肅)、青海師範大學等高等學府的教授、老師、學生做過一些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僅對佛教的教義有所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得相當不錯。我遇到一位大學生,他經常用轉經輪,每天早上念很多經,就像一個老修行人一樣,他念誦所用的法本很多都翻破了。而且在星期六、星期天學校集體看電視、電影時他也不去,經常一個人在寢室裏好好念經。也有少數這樣具有善根的知識分子。另有一些知識分子分別念相當重,他們對佛教的真正教理並沒了解,卻經常在口頭上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所以我們以後對知識分子,應該在兩方面讓他們注意:第一,如果真正理論上通達,還要考慮它的實際修行。西方人也經常講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有些人理論上還是很不錯,但全是理論化,實際上自己根本沒有修持,甚至想都沒有想到過。雖然空性的意義也可以在口頭上說,但從來都沒有想過自身的我和我所以及對境的柱子、瓶子等存不存在,也沒有探究過它們的本體、法相到底是什麼樣,只在理論上誇誇其談,意義也不是很大。但有些人只是對修行和體驗特別重視,在理論上卻一竅不通,這種人也比較危險。爲什麼呢?一旦有一些人以教理遮破,或以一些相似理由遮破你的觀點,因爲自己沒有理論基礎,就很容易人雲亦雲、隨之而跑,有這個可能性和危險性。這是第二個問題。爲什麼佛教講聞思修行互不脫離,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其原因也在這裏。
現在說空性、抉擇空性的人特別多,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大家都對空性法義有深深感觸。前一段時間,日本有幾個佛教徒來學院學習,他們最近在翻譯《般若攝頌》的講記,第一本已經翻譯完了,其他還在繼續翻譯。同時,他們也在學習和翻譯《入行論》的講記。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們對來源于印度佛教的空性教義很有興趣,覺得裏面所講的道理以科學如何觀察也不能超越,認爲佛教是非常好的科學,但科學並不等于佛教,因爲科學還不能完全通達空性所涉及的甚深領域。他們始終覺得,《般若攝頌》裏面所講到的很多道理,既符合一切萬法的真理,也符合他們複雜而迷亂的心態。因爲,他們的心態通過各方面進行觀察,最終都與佛陀所說的空性意義不謀而合。雖然有時候自己的心根本沒辦法跟上,但他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地觀察、探究,到一定的時候就會豁然開悟,從而領悟更深奧的意義。
就像這樣,很多人對空性都有興趣,有了興趣,就很容易趣入。的確,佛陀的教義不分國土、不分地界、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其他人,只要有信心就能趣入。當然,沒有信心就沒有趣入佛法大海的機遇。佛陀在《菩薩璎珞本業經》裏講:“若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所以,如果我們要進入佛法大海,就必須要有信心;若想進一步趨入佛教小乘及大乘顯宗、密宗,就要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叁昧耶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佛教的甚深密義。
下面繼續講解《般若攝頌》頌詞的意義,同時我也希望大家在聞思時能將自己的理解和高僧大德的解釋相對照:憑自己的智慧來理解是什麼樣,其他高僧大德是怎樣剖析或分析的,還要不斷深思:通過每一個頌詞的學習,對自己的身心、將來的目標等方面有什麼重要意義。
這個頌詞的意思是說:依靠戒律能使我們真正得到寂滅涅槃的果位,即讓求寂者超勝于叁界輪回。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不管是小乘戒、菩薩戒、密乘戒,它們就像通往解脫妙洲的雙足一樣。如果我們沒有雙足,那想達到希望的目標也不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戒是一切的根本。
小乘和密乘戒暫時不談,于大乘戒而言,其條目也有很多。《華嚴經》裏講了菩薩的十種戒律[1]:不舍菩提心戒、遠離二乘地戒、觀察利益一切衆生戒、令一切衆生住佛法戒、修學菩薩一切學處戒等。歸納起來,所有菩薩戒可以包括在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叁條當中。
第一條:菩薩的戒律實際上是真正的十力者——大慈大悲佛陀的行境,也就是說唯一佛陀才知道它的作用、能力、功德等,或者說菩薩戒律就是隨學佛陀的戒律。那我們要隨學佛陀,就要守持菩薩戒。而這樣的戒律根本不是凡夫人或聲聞乘等劣道者的行境,即與作意劣道等不相關聯,並且這種戒律斷除了一切與大乘道相違的自私自利染汙,所以這樣的菩薩戒根本沒有過失、垢染。總而言之,嚴禁惡行戒的本體就是斷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心,同時這種戒律唯是佛的行境。
第二條:戒律的所爲隨行于一切善法,也就是說,布施、安忍、行持十善、具足正知正念、發起無上菩提心等具足大乘功德的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包括在裏面,並且能防止一切違品,一直對治,這就是攝集善法戒。
第叁條:爲了利益一切有情,將自己在行持過程中所得來的一切善根回向給一切有情獲得大菩提,這就是饒益有情戒。
當然,這叁條戒也是從一個本體的不同反體安立的。比如水晶球,它既能對衆生帶來清涼,還能遣除衆生的熾熱等,有不同作用。以此我們就能了解菩薩戒的不同功德。總而言之,菩薩戒就是製止一切惡行、攝集一切善法而利益衆生。
有些道友經常說:我已受了菩薩戒。但你受了菩薩戒以後,要反反複複地觀察,看相續中到底有沒有饒益有情的心態——我心甘情願無條件地幫助衆生,哪怕僅遣除一個衆生的一點點苦難。如果沒有這種心態,表面上你雖然受了菩薩戒,而且不是一次還受了很多次,(我看到有些人有很多菩薩戒本,這個寺院找個上師受個戒,那個寺院找個上師受個戒,戒本都堆成堆。)但你心裏到底有沒有菩薩戒體也說不清楚。因此,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察自己的心態。
如果相續中真正生起利他心,許多需要幫助的衆生就會出現在你身邊,在不同因緣中,我們就可以結上這種善緣。我前兩天遇到了一位想讀大學的人,他給我寫了一封藏文信,讀了以後我還是有一定的感觸。當時我心裏想: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心裏都具有衆多痛苦。
這封信的大概意思我…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