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跟大家講一下,他說:我生長在某某牧區,在無憂無慮的孩童時代,我經常在藍天白雲覆蓋、青草鮮花盛開的草地上放牛,時常和小牛、小馬以及自己的小夥伴們歡快地玩耍。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爲自己的飲食、生活發過愁。

  在自己讀小學一年級那一年——1999年,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母親得了嚴重的心髒病。當時打卦、算命、作佛事、去醫院治療,把家裏所有的錢全部都花光了。但因業力所致,母親的病不但沒有好轉,而且身體一天比一天脆弱,最後所有人的幫助都無濟于事,母親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母親去逝後,我們叁個孩子和父親就更可憐了。父親因爲失去了妻子,再加上家庭的壓力,心裏非常痛苦,經常喝酒、打牌,對我們幾個孩子也不太關心。人們經常說:他們的父親已經發瘋了。在這樣的生活中,慢慢度過了兩年。

  到小學叁年級的時候,我們命運的虛空中又集聚了一朵痛苦的烏雲——父親得了肝癌。哥哥帶著父親在醫院裏,牦牛等家産全部換成錢給父親治療。但治療也沒有用,最後父親的雙目永遠閉上了。我們叁個孤兒就像曠野中的叁只小鳥一樣無依無靠,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行走。

  之後親人們讓我們分開,我去了姑姑家。在她家每天都要受特別大的痛苦,他們家大大小小的人經常稱我爲“乞丐”、“孤兒”等,天天都要放牛,而且沒有鞋穿,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我們藏族有一句俗話叫做:“沒有父親的人如果依靠叔叔,聽不到一句悅耳的語言;沒有母親的人如果依靠姑姑,吃不到一口美味的飲食。”正因爲如此,我一直在痛苦中掙紮,自己覺得: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更痛苦的人嗎?

  後來,通過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師的介紹,我到了縣城一所小學讀書。在這所小學裏,很多同學對我特別冷漠、歧視,心裏極其痛苦;也有很多老師對我特別關心、安慰,心裏也特別歡喜。在這種歡喜和痛苦交加的生活中度過一段時間後,通過一些善心人士的介紹,我到了一所孤兒學校。在這所學校裏,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因爲裏面很多孩子跟我一樣:有些父母都沒有,有些沒有父親,有些沒有母親,而且這所學校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老師也很關心大家。從小學叁年級下學期到六年級,我就在這裏快樂地度過了。

  小學畢業後我考上了中學,雖然以前的孤兒學校每月給每位學生200元錢,但那時痛苦又再次浮現,因爲在一個月中用200塊錢來維持生活相當困難。不說購買衣服等生活用品,就是全部用來吃飯,一天也只有6元6毛錢,一頓只有2元2角。在那個地方,買一個包子就要1塊錢,這樣的話,一頓飯只能吃到兩個小小的包子。有時實在餓得不行,但也只好忍著。到了最後一年的時候,有一些同學和老師經常布施一點糌粑(藏地特有的食物),生活較以前就好得多了。

  中學畢業後我考上了大學,但不知明天的路是像以前那樣,還是以後會有新的景象?

  看了這封信後,我覺得很真實。確實,在生活中,沒有父母的人處境都很可憐。這是人類的貧窮之苦,相信心地善良者已潸然淚下。如果能詳細觀想地獄、餓鬼、旁生的痛苦,恐怕更加不能堪忍。所以我們現在有因緣發菩提心時一定要饒益衆生,因爲在菩薩戒中饒益衆生最根本、最重要。

  在講了這些道理之後,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痛苦或可憐的人時就要想: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我的心態或感受會是什麼樣?以這樣的換位思考,可能幫助衆生就比較容易。

  辛二(宣說戒律勝劣之分類)分叁:一、以回向而分;二、以發心而分;叁、以有無慢心而分。

  壬一、以回向而分:

  

欲得獨覺羅漢果,破戒無知失行爲,

  

回向寂滅勝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假設以希求證得獨覺菩提、聲聞阿羅漢果位的發心護持戒律,即想獲得自我解脫或寂滅,根本不考慮衆生,如果這樣發心,觀待大乘而言,這種菩薩就已經破戒了,而且他們的意樂極其愚昧無知,行爲也完全失去了利益衆生的意義,即從大乘義中已經退轉或退失。也就是說,既失毀了發心意樂,又失毀了利益衆生的行爲,這在大乘教法中過失非常大。

  如果受持戒律等善根全部爲了利益衆生而回向——遣除一切衆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讓自他獲得無上寂滅菩提果位,那這個人即使經常精勤享受色聲香味觸五欲,也可稱爲安住戒律波羅蜜多者,也就是說此人擁有清淨戒律。

  爲什麼菩薩千萬不能舍棄菩提心和衆生呢?《佛說羅摩伽經》裏說過:“甯墮叁惡道,不舍菩提心。”《佛說華手經》中也講:“若人毀壞菩薩心者,則爲斷滅一切佛法。”所以,如果我們真正不利益衆生,那既毀壞了菩薩戒,又毀壞了自己的修行和道心。因此要像這裏所講的一樣,我們的善根要回向給一切衆生。同時發心的時候也要想幫助衆生,而且幫助衆生也不要有厭倦心,不要遇到一點點違緣就像豬鼻碰到石頭一樣馬上往後跑。(在修行教言裏經常有這個比喻:老豬正在噗、噗、噗地吃著東西,如果遇到一個大石頭,它馬上就會搖著尾巴往後跑,因爲鼻子碰到石頭特別痛,再也不敢挖下去。)因爲在修行過程中,碰到違緣、痛苦是正常現象。

  就像前面所講的一樣,真正的菩薩不會緣痛苦産生苦想,他會想這是一種快樂;對衆生的危害也不會作害想,他會想這是對我的恩德。如果我們真能把痛苦想成快樂,危害想成順緣,所作所爲就不會有任何退步或退失。

  在龍猛菩薩著、達摩笈多譯的《菩提資糧論》裏說:“所作益衆生,不倦不放逸,起願爲菩提,利世即自利。”意思是說,所作所爲都要爲衆生做有意義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要有疲倦心和放逸心,一定要一心一意度化衆生——讓他們獲得大菩提,如果有這樣的心思,既能利益世間一切衆生,又自然而然利益了自己。爲什麼菩薩能成辦自他二利呢?原因就是他把主要心思放在利益衆生上,這樣自己的事情也自然而然成辦。所以在希求菩提妙果時,大家一定要把饒益衆生放在主要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不能圓滿行持別解脫戒,或做很多善法,但真正能利益衆生的話,這就是菩薩所作的事情。

  雖然對極個別發心人員來講,自己的修行可能會有耽誤。他們也想:自己沒有修法,天天這樣做很可惜。實在說我也這樣想過,但反過來說,我們現在所作的事是衆生的事情,也就是說利他之事,那這是不是一種大乘的修行呢?所謂大乘的修行,不就是不斷串習、延續利益衆生的行爲嗎?所以無論何人,也不管他發什麼樣的心,只要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他衆的話,這就是大乘的修行。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應該好好考慮。

  在我面前有些人也提過:發心累倒不要緊,主要這幾年沒有修行,這讓人太傷心了,我很後悔!他們認爲,所謂修行就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好好閉關、精進念咒。可能有人還會想:天天這樣幫助衆生,跟在世間公司打工或爲老板做事沒有什麼差別。實際上,如果真正爲了衆生的利益,比如在衆生的飲食、解脫等方面直接或間接有一些行爲,我認爲這就是一種修行。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希望在座的人好好觀察。

  當然,這並不是因爲我們手下有很多發心人,沒有講功德,害怕全部退下去了。而是因爲這以教證、理證完全成立。所以我們以後,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只要爲了衆生而行持,就要認爲是修行,而且這種修行比自私自利的閉關、念咒等還超勝得多。爲什麼呢?因爲它直接、間接涉及到衆生趨入修道乃至證得佛果。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要引起關注,否則我們的心態與傳統能不能相應佛教的教義也很難說。

  壬二(以發心而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義,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謂破戒導師語。

  這個頌詞的意思是說:如果通過殊勝發心攝持,而對學處進行修學,産生了菩薩需要得到的殊勝功德,也就是說,不管是任何一個法,如果在這個法中産生了大乘菩薩需要得到的利益衆生、希求菩提、斷除惡業、行持善法等功德,那這就是大乘菩薩戒律的意義所在,(剛才講了,大乘菩薩的戒律有叁種。)或者說具功德法菩薩們戒律的意義。

  爲什麼大乘菩薩需要得到這些呢?你看觀音菩薩,我相信他需要得到的,並不是自己穿一個漂亮的衣服,就像漢地城市裏的女人一樣,每天都到市場裏去購買服裝;而文殊菩薩需要得到的,也不會像現在有些大商人一樣,爲自己利養奮鬥,天天都想自己賺錢,要成爲大富翁。這些菩薩日日夜夜希求的就是利益衆生,哪怕是一個衆生一點一滴的利益,他們也會精勤成辦;如果是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在乎,甚至會像害怕趨入火坑一樣遠離。

  那我們這些隨學佛菩薩的後學者,自稱爲已經發過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所求的是什麼呢?相信大家都很明白。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大乘戒律功德的意義就是利益衆生。

  如果以自私自利的下劣心態或動機攝持,緣法則會退失能利益者——大乘菩薩應作的利他行等善法功德,乃至退失應得的大菩提果。這樣的話,一切都屬于毀壞大乘戒律,而如此行持的人就是破戒者。當然,這些道理並不是一般世間凡夫人決定的,而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以無礙慧眼抉擇的。

  總而言之,大乘菩薩所作的意義就是利他,以自私自利的心就會毀壞大乘菩薩的戒律。龍猛菩薩在《菩提資糧論》中說:“化恒沙衆生,令得羅漢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爲上。”其意是說,度化恒河沙數衆生,讓他們得到阿羅漢果位(指滅除自己煩惱的寂滅果位),其功德跟度化一個人趨入大乘或發菩提心相比,後者的功德更大。原因是什麼呢?該論中說,這是因爲大乘與菩提心的功德無比殊勝的緣故。

  其他經論裏面講:爲什麼大乘跟小乘的發心有如是大的差別呢?原因是,讓無數衆…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