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課
思考題
1.如果有人說:在有無慢心而決定戒律勝劣這一科判中,是否證悟空性是應取、應舍的核心與靈魂,你有何看法?並以教證、理證說明。在了知此理後,你打算在修行中如何實踐它?請詳細陳述。
2.通過學習“了知發放布施之功德與未發放布施之過患後當歡喜布施”這一科判,相信你已領悟有無證悟空性的境界在決定這一切,既然如此,那就請以事理成立這個觀點。當然,在衆多心地賢善的布施人中,也不一定人人的動力都來源于證悟空性,可能有的來源于世俗菩提心,有的來源于慈悲心,有的來源于愛心等,但他們的精神與事迹都值得頌揚,所以請你廣泛傳揚真正慈善人的功德,因爲揚善可使惡隱。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裏面的持戒度。
壬叁(以有無慢心而分)分二:一、應取;二、應舍。
癸一、應取:
守戒回向大菩提,無驕慢心不贊自,
盡除我想衆生想,菩薩住戒波羅蜜。
如果守持清淨的戒律,並將所護戒律的善根回向給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讓他們獲得圓滿菩提的果位,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守戒者菩薩也沒有絲毫的慢心,比如:我能如此地守持戒律、證悟空性、行持般若等,同時也不會以守戒爲借口贊歎自己。但現在漢藏有些學戒律的人認爲自己戒律很清淨,並在不同場合中經常贊歎自己,也直接、間接誹謗別人,如:我能學戒,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機會;我現在學了多少多少律,在學的過程中也感覺如何;末法時代應以戒爲師,如果沒有這樣,即使表面上在修行的人實際上也是破戒者……這樣的言辭、行爲,作爲菩薩來講是沒有的,因爲在他的一切心態、行爲中,都斷除了我想、衆生想。那這樣的菩薩,就可稱爲住于戒波羅蜜多者。
實際上,這種戒就是無上的戒。在《十住毗婆沙論》裏面,有一個偈頌說:“若無我我所,遠離諸戲論,一切無所得,是名上屍羅(梵語,指戒律)。”其意是說,如果沒有我和我所的執著,遠離衆生想等一切戲論,了知整個萬法一無所得並無耽著,這就是大乘行人的無上戒。
其實,若證悟空性,無上六波羅蜜多皆可圓滿。比如說,我真正通達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境界,如果對我的證悟從不同反體來分,六波羅蜜多都是圓滿的。當然,這樣的境界就是叁輪體空。因爲它是出世間境界,所以所有功德都圓滿;如果是世間的境界,布施不能代表持戒,持戒不能代表忍辱……在沒有證得無上空性之前,每一個波羅蜜多都是各自分開的。
所以,一旦真正通達了最高的無我,在此境界中戒度就圓滿了,因爲一切相狀都泯沒了。《寶雲經》裏講:“無我無彼想,已知見諸相,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我想、我所想、衆生想等,已經了知並現見一切萬法沒有戲論、遠離相狀,實際上這就是最究竟的佛法,也是真實守持清淨戒律。
當然在世俗中,從小乘別解脫戒的層面來講,作爲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條要守持,在家人也要守持在家居士戒;更深一步,在大乘中,無論按照龍猛菩薩的傳承還是無著菩薩的傳承,都有不同戒律要守。但最無上的戒,就剛才這裏所講的一樣,一定要通達無我。
在佛教中,無論學中觀、禅宗、密宗等,到了最究竟的時候都要通達無我。如果沒有通達無我,暫時世俗的善根也不可能成爲斷掉一切戲論的智慧,因爲唯依無我智慧的空性見解方可斷除這一切。
在這個世界上,按照佛教別解脫戒來講,持戒第一是優波(又作“婆”)離尊者。他未出家時是一位理發師,後來在世尊教法中出家,所有戒律一塵不染,不管到哪裏去,都弘揚戒律等佛法。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一些持傲慢相者或戒律不清淨的人,經常看不慣乃至不滿,但佛陀在不同場合中,卻經常贊歎他的無垢行爲,所以在曆史上他被稱爲“持戒第一”。
在別解脫戒中持戒第一,在大乘佛教中適宜嗎?不一定。阿底峽尊者也說,他在入別解脫戒時一塵不染,一點違犯都沒有;到了菩薩戒時,少許有一些違犯戒律的現象;到了密乘戒時,卻有許許多多犯戒之處。但他從來沒讓破戒的相續過夜,都是馬上忏悔。從這種情況可以看出,小乘的戒律雖然很清淨,但按大乘來講,就不一定了。因爲大乘的戒,尤其是《般若攝頌》所講的戒波羅蜜多,就是不要有執著,也就是說要通達空性。所以,若誰通達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持戒圓滿者。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有我守持清淨戒律的慢心,更不能經常自高自大地自我贊歎。這種行爲不要說大乘當中,就是平時日常生活,有傲慢心者也是人們經常輕毀的對境。《正法念處經》裏說過:“一切諸驕慢,放逸亂諸根,現在人所輕,命終墮惡道。”其意是說,在世間中,如果持有傲慢相、經常放逸、六根外散,這種人世間人也看不慣,經常會受到人們的輕蔑,因他造了許許多多惡業,命終以後就會墮入叁惡趣感受無量痛苦。
有些造惡業的人死後,不管是有神通者以神通來說,還是通過打卦等方式來確定,都說在叁惡趣。不過這也是無欺因果,雖然因果甚深、難以揣測,而且他們說的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確。昨天有一位道友說:某某上師講,我某位親人離開人世後在叁惡趣裏面,要請僧衆念經加持、超度。當時我想:衆生的業力不同,活著的時候有些是慢心,有些是散亂,有些是更嚴重的殺害衆生等,以這些惡業所感,很有可能死後會在地獄、餓鬼、旁生當中;在這樣的時候,活著的人給它們念經超度等做一些善事,就非常有必要。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惡趣的身體會馬上改變,有些也不一定,比如已經變成牦牛、飛禽等,在以觀音心咒等加持後,有些身份可能會改變,有些也不一定,有種種情況。
但我們相續中産生煩惱,將來就會轉生惡趣,這是必然現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當然,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就是行持善法,若行持善法的力度比較大,很有可能會改變整個趨勢。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這是你念了經的,看有什麼效果?可見做善事根本不能改變。也不能說只要你念幾億觀音心咒馬上就沒問題,可能也不一定那麼簡單。真的,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尤其異熟果成熟後,一下子要改變,佛陀也很困難。這也是我們平常說“佛陀的妙手也很難改變衆生的業感”的原因。
癸二(應舍)分二:一、真實應舍;二、宣說彼之對治。
子一、真實應舍:
若行佛道菩薩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種種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淨戒。
假設行持大乘佛道的菩薩如此思維:這些人是具有清淨戒律者,他們相續中沒有被煩惱垢染覆蓋,像我一樣,很清淨!這些人已經犯了小乘戒或大乘戒,他們是違犯戒律的破戒者。或者想:這個人是清淨持戒者,他將來可以趨向善趣;那個人是破戒者,將來會墮入惡趣。如果緣衆生起了這樣的種種想,這位菩薩就是破戒者。爲什麼這麼講呢?第一,他有嚴重的執著相,即産生了我想和衆生想;第二,他輕毀了別人的破戒行爲。也就是說,因執著和輕毀他人而失戒。那這位菩薩就不具足清淨戒律,因爲他有所緣、有戲論;或者說,這些在空性法界中本來都不成立,但他卻偏偏執著。
那什麼時候才能戒律清淨呢?《入中論》裏講:“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意思是說,到二地菩薩的時候,連夢中也不會有犯戒的現象。月稱論師還說:“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執著自己戒律清淨,那說明他戒律並不清淨,爲什麼呢?因爲他有執著相。所以,如果一位菩薩想:這人持戒、那人不持戒,或者認爲:我是持清淨戒律者;那他戒律並不清淨。《寶積經》裏也說:如果行持十二頭陀行的人認爲:我是行持十二頭陀行者,我的戒律沒有垢染,有這樣的執著的話,他就是非常嚴重的破戒比丘。
所以嚴格來講,在大乘裏面,如果一個人認爲自己有清淨戒律,或分別某人是守持淨戒者、某人是毀壞戒律者,生起這樣的妄想分別的話,那他並沒有真正守持戒律。《諸法無行經》裏也說:“若有人分別,是持戒毀戒,以持戒狂故,輕蔑于他人,是人無菩提,亦無有佛法。”其意是說,如果有些人分別:此人是持戒者、彼人是破戒者,並以持戒的傲慢心輕毀別人沒有守持清淨戒律,那這個人就沒有菩提,也沒有真正的佛法。
正因爲如此,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或證悟空性的人,不管是自己持戒還是作其他功德,根本不會有執著。而不具有如此境界的人就不是這樣了,相信大家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他們一直不停地吹:我作了如何如何的功德……連芝麻許的功德都吹得像氣球一樣大。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慈善會議,有個人嘴巴特別會說,本來他做的善事很小很小,卻講了一個小時。他說:我去某某地方救災,剛開始作了以下准備……在路上遇到了如下情況……爲了解決這些情況,我做了這樣的安排……等等。而真正沒有執著相的菩薩,他覺得做一點點善事或功德並沒什麼,對自己行持戒律、證悟空性等境界,也覺得沒有什麼可提的。
按照有些經典所說來看,過多的功德炫耀或自高自大的稱贊,都是外道之說。《佛說華手經》裏講:“若人貪著戒,及余諸功德,著多聞自高,我說爲外道。”其意是說,如果一個人貪著戒律,及其余一切功德,並執著多聞而自高,我(指佛)說他就是外道。就像剛…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