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些居士在布施時也是這樣,比如說衣服,他一直在裏面選,好衣服全部撿起來,不好或“舍不得”穿的就捐出去做慈善。這有沒有功德呢?有一點點功德,因爲這畢竟是一個布施。有沒有大的功德呢?沒有,因爲你是將自己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送給他人。按照傳統文化來講,這種布施也不合理。因此每個人都要用相關布施的道理來反觀自心,看自己布施的心態到底是什麼樣?
壬二、平凡者沒有如此發放之過患:
我想執物爲我所,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轉生餓鬼處,投生爲人亦貧窮。
通過很多方面觀察,我相本來就不存在;我相不存在,執物爲我所的相也沒有。如果貪執我和我所,即生起我想和我所想,這完全是一種愚癡的行爲,那怎麼能有如此舍心呢?如果即生中不願意施舍,將來的前途就會是黑暗的。《寶積經》裏講:“積財雖千億,貪著心不舍,智者說此人,在世恒貧苦。”意思是說,積累的財産雖然相當多,但因貪著的原因,一點一滴也不願意布施出去;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智者說:這種人在世間恒時感受貧苦,沒有真正的快樂。
首先是即生當中不快樂:即使財富堆如山王,一個人一生也用不了多少,但卻要爲積財守財受盡辛勞,所以不會有真實的快樂。其次,死後會轉生到極其可憐的餓鬼當中,即使有轉爲人身的機會,也會感受貧窮,也許就像守藏餓鬼一樣,表面上看起來有豐富的財富,可是自己始終無法享用,恒常被各種各樣的痛苦折磨著。我聽說有一位銀行大股東錢多得不得了,但他不但自己舍不得享用,每天都穿著破爛的衣服,而且他的兒子身患嚴重的疾病,也舍不得花錢,最後只好截肢,親生骨肉都變成殘廢人。所以在世間中,有些人雖然有錢,但還是感受真正的餓鬼之苦,這種現象確實存在。
所以,哪怕我們認真學習一句佛陀的金剛語,也會深受利益。當然,沒有去觀察、沒有去思維,恐怕也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如果經常翻閱一些經論,並觀察現在世間發生的各種情況,且對人們的痛苦、快樂、愛好、行爲、情緒等千差萬別的狀態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你會領悟佛陀的教言千真萬確。
因此,我們如今有機會學習這樣的佛陀教理,可以說是極其歡喜且很有意義的事。雖然人的想法各種各樣,自己所作的事情都認爲有意義:有些人認爲做慈善有意義,有些人認爲造惡業有意義,有些人認爲放逸度日、做一些無聊的事有意義;但我覺得,爲了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修行空性法門,隨順佛陀的足迹前往解脫之道,這在人類所有事情中是最有意義的。
雖然我這樣說,但有人仍會認爲相貌端嚴最好,財産豐厚最重要,顯赫地位最有魅力,英雄好漢最了不起……盡管希求的目標可以不相同,但從漫長輪回旅途來講,懂得空性法門——自相續種下解脫的種子,並逐漸讓它發芽、成熟,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因爲再也不需要長久流轉生死大海了。
壬叁、如是了知後當樂于布施之理:
菩薩知衆貧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莊嚴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一般平凡人,或自私自利比較強烈的人,他們不知道布施的功德和利益;而菩薩,他一方面知道財産沒有實在的意義,同時也了知:如果有了財富沒有布施,將來後果就極其嚴重,也就是說,菩薩從根本上知道衆生如今感受貧苦的原因,就是前世吝啬導致的。所以他首先從根本上斷絕吝啬心,同時在意樂上希求布施,行爲上也在衆生前慷慨布施,不願意當一個吝啬鬼,什麼都不願意舍棄。
那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爲菩薩從根本上知道一切萬法沒有實義。的確,哪怕將南贍部洲、北俱盧洲等四大部洲所有財産等莊嚴全部集聚在一起,一個人也用不了什麼,而且如果沒有用上,到一定的時候全部會跟唾沫沒有什麼差別,或像水泡、陽焰一樣。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財富特別多,可是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既沒有幫助社會,也沒有自己享用,那當他離開人世後,這些東西對他來講不就跟糞土沒有什麼差別了嘛。正因爲菩薩完全知道這樣的道理,所以他願意布施。
雖然菩薩在獲得四大部洲一切財富等莊嚴時,也會有一些歡喜心,但當他將之回饋社會、布施給衆生後,那時的歡喜心就遠遠超過前者。所以大家在這裏都應知道,作爲菩薩或有善根的人,他們特別特別喜歡布施。當然,有些愛布施的人也不一定有菩提心,但他們生來就喜歡布施,也有這樣的人。
像四十多歲的中國首善陳光標,他在不同場合中都說過,他特別喜歡做布施等善事。在他還是一個平凡人時,就願意將自己擁有的財富布施給他人,後來他的企業辦得很成功,所以短短十多年來,他幫助的人就有叁十萬(或言七十萬):這在相關資料中介紹過。而且他有個特點,哪怕是布施100元錢,在衆人中一定要宣布,也就是說要讓很多人都知道。爲什麼呢?他說:做善事應該是讓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這並不是不好的事。(他的目的是要喚醒人們本有的善良。)在中國來講,他雖非首富,在慈善界卻非常有名。他主要的慈善對象是基礎教育、孤兒、偏僻地方的孤寡老人、突發性災難的受災群衆等。的確,從很多慈善人的行爲來看,只要有錢,整個一生都願意布施。
《四百論》裏也講:“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其意是說,真正的菩薩特別喜歡聽到布施的聲音,自然也就歡喜布施了。《入中論》裏也說:“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意思是,當菩薩聽到別人求施的聲音,思維這是向我求施,就極其歡喜,而且這種歡喜遠遠超過小乘聖者入定的快樂,那更何況說菩薩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布施給他人,其快樂就更不可言喻了。
但有些人在外吃飯時,旁邊有乞丐“嗡瑪呢叭美吽、嗡瑪呢叭美吽……給我一元錢”,他說:“出去、出去、出去。”乞丐又“嗡瑪呢叭美吽、嗡瑪呢叭美吽……給我一元錢”,他更加不耐煩地說:“不給,你給我過去。”不像這種態度,菩薩會非常歡喜。
當然,菩薩跟凡夫布施的心還是有差別。比如,一位菩薩得到了一萬塊錢,他會想這一萬塊錢自己享受太不值得了,所以他會把它布施給衆生;在看到衆生因此而生起快樂的心情時,他內心的快樂就遠遠超過自己獲得這筆錢財的快樂。對很多喜歡做善事的人來講,他們確實有這種心態。但有些人就不是這樣了,得到時極其歡喜,布施出去時,雖然是身外之物,也好像割掉了自己身上的肉一樣,心裏非常痛。可能有些人割掉肉也不一定那麼痛,但錢財給一點,心裏的傷口很長時間也愈合不了,一直很傷心。這是以前沒有布施的原因。
這裏要說的,就是對布施要有歡喜心。但是,如果前世沒有這種習氣,在很快的時間中要培養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但無論如何,學了這些大乘法後,先要找出自己的毛病,然後再逐漸改掉它。就像以前我們學《入行論》時所講那樣:如果實在舍不得,就先右手拿一百塊錢給左手,然後又以左手給右手,這樣互相給;並觀想將這一百塊錢布施給某某衆生,當然衆生也要由親到怨逐漸改變。長期這樣練習,慢慢慢慢自己就沒有執著心,那時你再雙手把它布施給他人——首先給關系比較好一點的,然後是關系中等的,最後才把它布施給關系最不好的。舍心和平等心是這樣培養起來的。並非最初就把最多的錢財布施給關系最不好的人,這樣可能心情會比較難受。所以大家皆應以實際行爲來培養自己的愛心和平等心,前輩大德在這方面做過很好的示範。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釋量論》雲:“量非有常性,達有事量故,由所知無常,彼不堅性故。”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四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