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才所讲的一样,极个别人经常自高自大地炫耀自己: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情,如何如何了不起,或完全以广闻博学者自居,而对自己进行宣传或宣扬。若以这样的心态一直吹嘘,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佛教主要讲无我和空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某位上师或大德讲自己的功德,我们就不要这样生邪见:这个人一直在吹吹吹。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有时候为了有些弟子生起信心,或为了某种众生得到利益,菩萨也会自我宣扬。本来对有些菩萨来讲,自我宣扬是特别惭愧的事,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如果看见对所化众生有利,在此情况下他就愿意牺牲自己,哪怕他的名声毁坏,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所化众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若有这样的意趣或密意,就允许在不同场合显示神通、讲自己的梦境、宣说成就相以及对未来作授记等。比如一位比丘菩萨,本来比丘不能说神通,但如果他觉得这次说神通对许多众生的解脱有利,他就会在不同场合讲一些真实的情况,乃至说一些不了义的话。作为听众或修学者,就不要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生起邪见,如: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或稍微懂得一点经论的意义,就对他们进行衡量:这个也违反戒律、那个也违反经论。若一直这样吹毛求疵,不断寻找过患,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还有无量无边的过失。

  从本义上讲,菩萨没有度化众生的特别密意,就不可能在众人中宣说自己戒律清净等功德,而且想也不会想;因为在世俗中诸法幻化相,在胜义中诸法平等相。(实际上,诸法平等相就是万法的实相。)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却随便讲别人的过失:这个人是不持戒者、那个人是犯戒者,他就成了不具足戒律甚至破坏戒律的人。

  子二、宣说彼之对治: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任何一位行者,如果已经具备了我们在空性中讲的无我想、无众生想——实际上这就是证悟人无我的境界,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引起来的各种贪执——因为首先有我执,然后才产生我所执,之后就会贪执、嗔恨,其他烦恼也自然而然产生,那破戒——恶戒的现象怎么会出现呢?因为所有烦恼、恶业全部是由我执和我所执引生的。如果一个人完全领悟了我和我所为空性,或我想和我所想全都没有,那依靠它们产生恶戒或犯戒的现象,也绝不可能有。就像大地没有,大地上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石女的儿子没有,石女儿所作的一切犯戒现象绝不可能有一样。

  所以大家要懂得,任何一位行者通过智慧观察,了达了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一切善法都可以得到。《金刚经》里也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是说,如果以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的方式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种下成为无上如来正等觉的善根。

  现在很多居士对世俗善根很有信心,他们特别喜欢作供花、供灯、放生、持戒等世俗善法,当然这也很随喜,因为这也难能可贵,非常难得。但一讲般若,或《入中论》、《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法门,就一直闭着眼睛打瞌睡,毫无兴趣;因为他们对空性法门一直生不起信心,平时只热衷于世俗善法,所以一听到涉及空性的佛法就咬不动了。而下课后,作其他善根就开始勇敢、精进起来了:我参加,没问题,要不要我开车,我今天要去参加放生。但刚才讲的这个《金刚经》中的教证的意思是:真正要获得佛果,空性法门就不能离开。

  有些法师在讲法时,经常愿意讲人天善法,比如念咒语、放生、做慈善的功德等,稍微深了一点就认为:这些居士不懂,不能讲。有些法师给我都提醒过很多次:你最好不要讲般若空性,比如《现观庄严论》等,现在这些人不懂,我一般都不讲;还是讲一些浅一点的,这样大家都有兴趣,不会睡着,不然大多数都会睡着,不会有兴趣。一方面看也是,讲深了大多数人确实很难接受,但是这个很重要!

  佛陀也说:我们真正要清净戒律,就要通过观察了知一切万法皆不存在,比如无有戒和非戒、无有我和我所、无有恶业和善业等。当然,整个万法在真实性中本来就无所可得。月称论师也说:“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意思是说,设若我们观察一切万法,除了真实性以外,包括名言中火是热性、水是湿性等都没有,或者说任何一法皆不可得就是真实的法性。

  我前两天也讲了,大家都要寻找真正的本来面目,这非常重要!在密宗里面,直截了当地讲了很多窍诀,比如心的本性是什么,万法的本性是什么。当然,这在中观和般若里也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这个境界,那时世俗各种迷乱现象全部都会消失,而没有通达之前,虽然你造了很多善事,也只能在轮回中获得人天快乐,当然因果不虚这毫无疑问。所以,要永远得到解脱,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就一定要证悟空性。而这也是佛陀在第一转*轮中宣讲四法印的原因。

  因此,我们对般若空性一定要有欢喜心,因为这就是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当然,不管你好好守持在戒坛里受的戒,还是在其他场合中受的戒,都非常好。但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就是要通达万法无有实性这种境界。若通达,诸佛菩萨都会很欢喜,你也获得了最清净的戒律,因为在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中,戒和非戒等一切染污都没有。

  当然,《般若摄颂》讲的戒律的程度比较高,并非小乘里面讲戒一样,或者说跟小乘戒律的讲法有所不同,但这就是该经的本意。因此,我们在解释任何一部经典或论典时,它的本意千万不能失坏。如果为了让众生容易接受,完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把众生全部引入分别念的境界,反而有过失,因为将智慧引入分别了。当然,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来安立也是有的。最近大家都在讲闻《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麦彭仁波切在引用《释量论》中的教证[1]时说:按理来讲,一切种智远离恒常和无常,但在名言中建立时,一切种智也成立为无常。就像这样,从不同侧面来宣说真理也有必要。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大乘戒波罗蜜多时,也应讲出它的不共特点。

  庚五(宣说布施度)分二: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

  辛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分三: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

  壬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对相续中真正具有清净戒律的有情来讲,就像我们刚刚讲的一样,他没有我和我所等执著,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都没有一直死执不放的东西,即没有特别可爱的对境,也没有不愿意接近的可恨、可恶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不可爱的对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将自己的头颅、手足布施给众生也没有任何困难,不会像凡夫人一样有怯懦心——这样布施好痛苦啊!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为了利益众生全部可以施舍,而且恒时不会有耽著。就像《入行论》里所讲的一样:“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我刚出家时,在德巴堪布前听《大圆满前行》,当时前面的念诵就要念这个偈颂,现在我们寺院的念诵也是这样。想起这个偈颂,当时维那师的形象也自然而然浮现在眼前:他声音特别好,法会时特别注重威仪。

  我还没有出家时,他就经常给我讲他的故事:“在学维那时,我一直在河边训练,最后喉咙里都结成脓,等脓血慢慢破开后,就能念得非常好。”他还说:“刚开始我在有很大声音的河边练习,首先是河水的声音大,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声音已经超过河水声了。”以前很多人都说:他在经堂用最好的声音念诵时,整个经堂都会震动。也许有些夸张,但不管怎么样,他声音确实特别好。他在开法会时特别喜欢穿好看的衣服,他经常背一个《君规教言论》里的偈颂:“是故诸胜大菩萨,虽无刻意打扮心,然为引导世间人,故意身著妙装束。”所以每次开法会他都会穿特别好的黄色衣服。这是以我们小寺院的小故事来中间增加一点气氛。

  紧接着讲颂词:如此了知了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无有我和我所,即空性、不实后,菩萨纵然舍弃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有任何怯懦之心,那更何况说布施身外之物的大象、骏马、财富等呢?何时何地也不会有任何悭吝,因为对什么东西都没有贪著。总而言之,菩萨因为没有执著相,所以能舍弃一切。

  我们以前也看过很多故事:比如睁眼国王,为了遣除他人失明的痛苦,他把自己的双目都布施给了一位盲人;还有月光国王,他将自己的头颅布施给了凶目婆罗门……从许许多多佛陀因地时的故事来看,菩萨将身体布施给众生,就像一般人将一小点蔬菜施给他人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所以,但愿每个人都能真正通达空性的教理,之后无畏布施一切。

  我们现在不要说布施身体,就是在身上拔出一根毛能让天下无边众生得到利益,恐怕有些人也舍不得。他们会很不愿意地说:这是我的东西啊!哪可以呢?真的,吝啬得不得了!可能是前世习气所致,有些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用的东西,也不愿意给其他众生享用,相信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

  学了这样的大乘菩萨教理之后,听说以前特别吝啬的人也愿意将自己无用的东西布施给众生,不过有用的东西还是舍不得。听说…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