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些居士在布施时也是这样,比如说衣服,他一直在里面选,好衣服全部捡起来,不好或“舍不得”穿的就捐出去做慈善。这有没有功德呢?有一点点功德,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布施。有没有大的功德呢?没有,因为你是将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他人。按照传统文化来讲,这种布施也不合理。因此每个人都要用相关布施的道理来反观自心,看自己布施的心态到底是什么样?
壬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通过很多方面观察,我相本来就不存在;我相不存在,执物为我所的相也没有。如果贪执我和我所,即生起我想和我所想,这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行为,那怎么能有如此舍心呢?如果即生中不愿意施舍,将来的前途就会是黑暗的。《宝积经》里讲:“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说,积累的财产虽然相当多,但因贪著的原因,一点一滴也不愿意布施出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智者说:这种人在世间恒时感受贫苦,没有真正的快乐。
首先是即生当中不快乐:即使财富堆如山王,一个人一生也用不了多少,但却要为积财守财受尽辛劳,所以不会有真实的快乐。其次,死后会转生到极其可怜的饿鬼当中,即使有转为人身的机会,也会感受贫穷,也许就像守藏饿鬼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有丰富的财富,可是自己始终无法享用,恒常被各种各样的痛苦折磨着。我听说有一位银行大股东钱多得不得了,但他不但自己舍不得享用,每天都穿着破烂的衣服,而且他的儿子身患严重的疾病,也舍不得花钱,最后只好截肢,亲生骨肉都变成残废人。所以在世间中,有些人虽然有钱,但还是感受真正的饿鬼之苦,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所以,哪怕我们认真学习一句佛陀的金刚语,也会深受利益。当然,没有去观察、没有去思维,恐怕也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如果经常翻阅一些经论,并观察现在世间发生的各种情况,且对人们的痛苦、快乐、爱好、行为、情绪等千差万别的状态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你会领悟佛陀的教言千真万确。
因此,我们如今有机会学习这样的佛陀教理,可以说是极其欢喜且很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的想法各种各样,自己所作的事情都认为有意义:有些人认为做慈善有意义,有些人认为造恶业有意义,有些人认为放逸度日、做一些无聊的事有意义;但我觉得,为了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空性法门,随顺佛陀的足迹前往解脱之道,这在人类所有事情中是最有意义的。
虽然我这样说,但有人仍会认为相貌端严最好,财产丰厚最重要,显赫地位最有魅力,英雄好汉最了不起……尽管希求的目标可以不相同,但从漫长轮回旅途来讲,懂得空性法门——自相续种下解脱的种子,并逐渐让它发芽、成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因为再也不需要长久流转生死大海了。
壬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一般平凡人,或自私自利比较强烈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的功德和利益;而菩萨,他一方面知道财产没有实在的意义,同时也了知:如果有了财富没有布施,将来后果就极其严重,也就是说,菩萨从根本上知道众生如今感受贫苦的原因,就是前世吝啬导致的。所以他首先从根本上断绝吝啬心,同时在意乐上希求布施,行为上也在众生前慷慨布施,不愿意当一个吝啬鬼,什么都不愿意舍弃。
那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菩萨从根本上知道一切万法没有实义。的确,哪怕将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所有财产等庄严全部集聚在一起,一个人也用不了什么,而且如果没有用上,到一定的时候全部会跟唾沫没有什么差别,或像水泡、阳焰一样。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财富特别多,可是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既没有帮助社会,也没有自己享用,那当他离开人世后,这些东西对他来讲不就跟粪土没有什么差别了嘛。正因为菩萨完全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他愿意布施。
虽然菩萨在获得四大部洲一切财富等庄严时,也会有一些欢喜心,但当他将之回馈社会、布施给众生后,那时的欢喜心就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大家在这里都应知道,作为菩萨或有善根的人,他们特别特别喜欢布施。当然,有些爱布施的人也不一定有菩提心,但他们生来就喜欢布施,也有这样的人。
像四十多岁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他在不同场合中都说过,他特别喜欢做布施等善事。在他还是一个平凡人时,就愿意将自己拥有的财富布施给他人,后来他的企业办得很成功,所以短短十多年来,他帮助的人就有三十万(或言七十万):这在相关资料中介绍过。而且他有个特点,哪怕是布施100元钱,在众人中一定要宣布,也就是说要让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呢?他说:做善事应该是让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这并不是不好的事。(他的目的是要唤醒人们本有的善良。)在中国来讲,他虽非首富,在慈善界却非常有名。他主要的慈善对象是基础教育、孤儿、偏僻地方的孤寡老人、突发性灾难的受灾群众等。的确,从很多慈善人的行为来看,只要有钱,整个一生都愿意布施。
《四百论》里也讲:“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其意是说,真正的菩萨特别喜欢听到布施的声音,自然也就欢喜布施了。《入中论》里也说:“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意思是,当菩萨听到别人求施的声音,思维这是向我求施,就极其欢喜,而且这种欢喜远远超过小乘圣者入定的快乐,那更何况说菩萨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布施给他人,其快乐就更不可言喻了。
但有些人在外吃饭时,旁边有乞丐“嗡玛呢叭美吽、嗡玛呢叭美吽……给我一元钱”,他说:“出去、出去、出去。”乞丐又“嗡玛呢叭美吽、嗡玛呢叭美吽……给我一元钱”,他更加不耐烦地说:“不给,你给我过去。”不像这种态度,菩萨会非常欢喜。
当然,菩萨跟凡夫布施的心还是有差别。比如,一位菩萨得到了一万块钱,他会想这一万块钱自己享受太不值得了,所以他会把它布施给众生;在看到众生因此而生起快乐的心情时,他内心的快乐就远远超过自己获得这笔钱财的快乐。对很多喜欢做善事的人来讲,他们确实有这种心态。但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得到时极其欢喜,布施出去时,虽然是身外之物,也好像割掉了自己身上的肉一样,心里非常痛。可能有些人割掉肉也不一定那么痛,但钱财给一点,心里的伤口很长时间也愈合不了,一直很伤心。这是以前没有布施的原因。
这里要说的,就是对布施要有欢喜心。但是,如果前世没有这种习气,在很快的时间中要培养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无论如何,学了这些大乘法后,先要找出自己的毛病,然后再逐渐改掉它。就像以前我们学《入行论》时所讲那样:如果实在舍不得,就先右手拿一百块钱给左手,然后又以左手给右手,这样互相给;并观想将这一百块钱布施给某某众生,当然众生也要由亲到怨逐渐改变。长期这样练习,慢慢慢慢自己就没有执著心,那时你再双手把它布施给他人——首先给关系比较好一点的,然后是关系中等的,最后才把它布施给关系最不好的。舍心和平等心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并非最初就把最多的钱财布施给关系最不好的人,这样可能心情会比较难受。所以大家皆应以实际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平等心,前辈大德在这方面做过很好的示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释量论》云:“量非有常性,达有事量故,由所知无常,彼不坚性故。”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