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五課

  

第五十五課

  

思考題

  1.如何發放布施才叫布施度?這樣布施有何功德?請以教證、理證說明。

  2.布施時一切不執與提倡法布施這兩者矛盾嗎?爲什麼?

  3.通過學習六波羅蜜多,相信你對大小乘的差別一定有清晰的認識,鑒于此,請你詳細分析。

  4.《般若攝頌》學習到此,堅信很多佛友都了解了般若度含攝其余五度或五度歸般若的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請你詳細說明。

  5.通過學習本經,有人有以下觀點:①六度唯诠一心,般若講體與相,其余五度講用;②其余五度是檢驗與錘煉所證般若的方便,也就是說,看是否真正證悟了般若,並讓之日臻圓滿,不能離開後五度。③先講般若後講余五度,是佛陀以大慈大悲提醒我們,應恒時安住不住、無緣、無念的般若境界。對此你有何看法?並請詳細闡述理由。如果你有不同認識,也請與道友們共同交流。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一直講到本品結尾。

  辛二(如何發放布施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功德。

  壬一(真實宣說)分叁:一、以悲心爲利他而施舍;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叁、不圖異熟和事物而布施。

  癸一、以悲心爲利他而施舍:

  

明智菩薩如此思,但願依此而布施,

  

叁有衆生發放施。

  前面已經講了一些大乘菩薩布施的不共特點,這裏說:具有善巧方便、利益衆生的明智菩薩,在修持佛道的過程中,哪怕布施一口食物、一元錢、一枚硬幣等非常微小的物品,也會以拔苦的大悲攝持,不會以炫耀的心態,也不會以好奇心和無所事事的態度,完全是以幫助、利益他人的心態布施的。在布施時他會想,即心裏會這樣默默思維:但願以此布施(或財布施,或法布施,或無畏布施)而施予叁有所有衆生,(也就是說,明智菩薩在布施時不分種族、年齡、貴賤等。)願所有叁界輪回中的可憐衆生暫時獲得無罪的財富和二乘之果,究竟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菩提;進而發放布施。

  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布施的對境而行施時,一定要想:以此因緣,暫時解除衆生思想上和物質上的貧乏之苦,究竟讓他們獲得佛果。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就會像現在極個別人一樣——以好奇心或宣傳自己、提升自己知名度等不良心態作布施。

  一般來講,凡夫人布施都是爲自己,而菩薩有大悲心故恒爲利益他衆。漢地有一個《大丈夫論》(此論好像藏文當中沒有),它廣泛宣說了悲心行施之相狀及功德,其中有一句話說:“衆生垢心重,所施恒爲己,菩薩悲心施,如灰去衆穢。”其意是說,就像灰去掉了衆穢一樣,菩薩是以悲心攝持而爲天下無邊的群生類發放布施的,而大多數世間凡夫人,因爲貪嗔癡特別嚴重,在垢染心驅使下,他們布施的目的恒時都是爲了自己。有時候我們看到新聞媒體當中報道,或以其他途徑了知,有些人的做善事歸根結底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但菩薩跟凡夫人布施的目的完全不相同,從因發心方面講,他們唯一想幫助衆生;從果發心方面講,不僅要解除衆生的暫時痛苦,還要讓他們獲得最究竟的佛果。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哪怕給別人布施一元錢、一口飯,甚至講一句佛法,作一點放生等,所有布施的目的就要願衆生獲得真正的菩提果位,並如此作回向,因爲唯一獲得菩提果才能解決衆生的大事。否則,我們只讓沒有衣服穿的人有衣服穿,沒有食物的人有飯吃……他們仍會在輪回中不斷感受痛苦,根本解決不了生死問題。如果我們能以這種發心幫助他們,讓衆生慢慢獲得佛果,那就永遠脫離了輪回苦海,這樣一切大事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菩薩爲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即使在多生累劫中爲了衆生受苦也心甘情願。《大乘莊嚴經論》裏這樣講:“施一令得樂,多劫自受苦,尚舍爲愛深,何況利翻彼。”其意是說,菩薩布施一個衆生令其得到安樂,即使自己在多生累劫中感受窮苦也尚舍無吝,因爲菩薩對衆生特別耽著,深深地關愛他們,那更何況菩薩爲了利益衆生舍施一切,自己不但不受痛苦反而趨入菩提正道獲得快樂呢?其實,與凡夫人爲自私自利感受痛苦相比,菩薩雖然行持苦行,卻沒有痛苦的感受,就像《入行論》裏所講的一樣[1]。《入中論》中則講[2]:菩薩一想到地獄的痛苦,即使自己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布施,也不會怯懦。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爲了利益衆生,菩薩願意感受痛苦。

  當然,要讓衆生獲得真正的利益,我認爲必須依靠法布施來解除衆生思想的貧苦。如果思想的貧苦得以解決,對衆生來講利益確實是無窮的。平時我們在世間中,無論對衆生作多少次財物布施,也斷絕不了生死輪回。如果他們的思想中真正獲得了大乘佛法的饒益,那麼乃至生生世世的大事就已經解決了。

  正因爲如此,佛陀在因地時就極爲重視法布施。在《六度集經》裏,有這樣一個公案:當時佛陀是獨生子,他從小就對叁寶有信心,對衆生有悲憫心。其所在地的國王性格惡劣,貪財、貪色,經常毀壞民衆。後來國王覺得自己一生作了許多惡業,死後必定墮入惡趣,因而特別害怕。但國王比較愚笨,他想:我一定要積累財富,以後好對閻羅王賄賂。于是他下令全國上下所有人的黃金必須全部交給他,如果沒有交付,就要以死刑懲罰。經過叁年,整個國家所有黃金全部收集起來藏在國王的國庫當中。

  後來他想:可能還會有一些金子,我還要繼續收集。于是他再次宣布:如果誰還有金子,我准備賜給他大獎勵。那位獨生子得知消息後對母親說:父親死後嘴裏放有金子,(聽說漢地也有這種現象,人死後嘴裏放金子想給中陰法王賄賂。)如果把它挖出來供養給國王就會得到大的獎勵。母親同意後,他就把金子挖出來奉獻給了國王。

  國王問:它的來源是什麼?他說:爲了讓父親賄賂中陰獄卒,死後嘴裏放有金子,我從他的棺材裏把它拿出來供養給您。國王問:你父親死了多少年?他說:死了11年了。國王說:這麼長時間,難道你父親還沒有跟閻羅王碰上面而賄賂他嗎?這時童子對國王說:“衆聖之書,唯佛教真,佛經曰:“爲善福追,作惡禍隨,禍之與福,猶影響焉。(意思是,作了善業福報就會追從,作了惡業痛苦災禍就會跟隨,禍與福就像人行走時的影子和空谷擊掌的回聲一樣,與善惡形影不離,不能分開。)””意思是說,國王您應該懂得,作善才能真正對您帶來好處,而任何財富也不可能跟隨著您;如果作惡,惡業就會追隨,這樣就會感受痛苦。他還說:國王啊!因爲您前世作了布施等善事的原因,今生才變成國王。如果您現在能行持仁愛等善法,以後即使沒有得到解脫,也會轉生到人天當中享受快樂。聽了這些教言後,國王心裏很歡喜,于是他把關在監獄裏的人統統釋放,以前沒收的金子也全部還給人們。

  佛陀在講完這則公案後說:爲了救護國王和所有人們,當時我冒著生命危險。確實,在那樣的情況下,給國王傳授因果取舍之理是很危險的。不過這則公案主要是講,對衆生宣說真理非常重要。所以我想,我們以後在有機緣或各方面的因緣具足時,哪怕是講一個故事,若能讓領導、群衆、親朋好友等人,真正明白因果取舍的道理,那也是非常大的功德。

  現在很多人都迷迷糊糊。大家都知道,城市裏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但真正懂得真理的人卻非常少。不要說乃至菩提果之間發大乘菩提心,連自己有沒有前世後世都不懂。有時候看到這些人們,確實很容易生起悲心。可是我們很多人就像斷臂的母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水沖走;對初發心者來講,看見這些可憐衆生時,要真正救度他們——用法布施來轉變他們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佛陀在世時也沒能讓所有衆生都趨入佛法,所以哪怕我們讓一個衆生的心轉向善法——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懂得因果取舍,而不流于表面的形式,這也非常難得。

  衆生的根機不相同,有時候我們講一個故事,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故事很好,甚至以此就會改變他一生的命運。如果改變一生的命運,因爲一生涉及許多生世,那生生世世的命運也改變了。所以,哪怕我們講一次法,給別人宣說一點真理,也很有必要。

  其實,所謂佛法就是真理。大家都知道,我們藏地《大藏經》裏的內容,就是記載佛陀所說的話,以及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對話。而它們講的全是世間萬物的真理,這種真理就稱爲佛法。所以,當我們發現身邊的衆生迷惑不解,恒時處于迷亂的狀態時,就要盡量用佛法的明燈驅散他們心裏的黑暗;而這就是所謂的轉*輪,因爲轉*輪就是要解除衆生的迷惑。對每個人來講,大家都有這個責任,也有這個能力和因緣,只不過範圍不同而已。即使即生沒有這種因緣,內心也要有這樣的發心,其力量和功德也不可思議。

  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

  

利生回向大菩提。

  發放布施的福德,也要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界——我與一切衆生皆現前大菩提而作回向。

  所以,無論我們作任何善根,回向時都要願自他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比如,在誦經、生起任何善妙之心以及做其他善事後,念《普賢行願品》、《極樂願文》和其他早晚課的回向文作回向時,就要觀想全部善根回向給自他一切衆生圓滿獲得佛果。而這就是所謂的大回向。《大丈夫論》裏也講:“大悲所起施,意願成菩提。”意思是說,在大悲心驅使下所作的善根,要發願或者回向讓無量衆…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