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課
思考題
1.詳細說明圓滿修持所修之道後所得的果?從這樣的緣起中你能了達空性的道理嗎?請具體闡述。
2.通過學習本經,有人認爲“恒時安住心的實相而不斷利益衆生,六度都能圓滿”,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爲什麼?
3.在學習一字一句都乃佛陀金口宣說的無比珍貴的法寶——《般若攝頌》後,相信你有很多肺腑之言想一吐爲快,既然如此,那就請將你的情素形之于文,以讓自他衆生同沾法益。
4.堪布仁波切說:“不管怎麼樣,我覺得《般若攝頌》弘揚和行持的因緣、時間已經成熟。”“我相信,尤其是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般若攝頌》在人間比《金剛經》弘揚的範圍還要更加廣大。”通過學習本經,相信你對《般若攝頌》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利益已有深深認識。鑒于此,請你談談抓住機遇廣弘此經的重要意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最後一堂課。
第六品
戊二(宣說道之果)分二:一、分別道之果;二、道圓滿之果。
己一、分別道之果:
菩薩布施離餓鬼,中止貧窮諸煩惱,
行時廣得無量財,布施成熟苦有情。
上面已經對六波羅蜜多作了詳細介紹,現在分別講各道的果。大家都知道,菩薩所有聖道無一不包括在六波羅蜜多當中,也就是說,整個大乘的教法和《廣般若》的教義,全部包括在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中,下面則從果的角度對六波羅蜜多作簡單敘述。
首先講布施度:菩薩依靠布施能遠離餓鬼、中斷生生世世貧窮、斷除一切煩惱。可能有人會想:斷除貧窮、不生餓鬼是對的,怎麼能斷除相續中的煩惱呢?其實,斷除煩惱依靠布施也可以實現。爲什麼呢?因爲,無緣布施是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依靠它就能斷除自相續中包括習氣在內的吝啬、貪執等無明煩惱;而給衆生作法布施後,人們就能懂得法理,這樣相續中愚癡、悭啬等煩惱就可從根本上斷除。因此可以說布施能遣除煩惱。還有,菩薩在行持布施波羅蜜多的過程中,生生世世能獲得無量無邊的財富和無窮無盡的受用;而且依靠財布施和法布施,能成熟無量無邊的衆生,讓他們遠離痛苦的因和果,直接或間接獲得暫時、究竟的快樂。
在《大寶積經》裏也講:“施心無所逆,于財無吝惜,信解諸佛法,生生獲財富。”意思是說,布施的心不被違緣所轉,對財富沒有吝惜之心,還信解佛教的究竟意義,這樣就不會墮入餓鬼,生生世世都能獲得無盡財富。所以大家都應懂得布施的無量功德,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財富時,也要盡量布施給有緣衆生。同時,哪怕我們懂得一個偈頌以上的佛法內容,也應與有緣衆生分享。雖然在表面上我們只給他們講了一堂課,或只在某一個道理上與他人進行了交流,但別人獲得的利益卻遠遠超過得到金錢、地位以及其他享受。因爲,在所有世間財富中,智慧的財富最無上。故我認爲,在所有布施中,法布施最重要!
所以,若想獲得財富,就要努力布施。對有些人來講,對世間有漏財富還是比較重視或執著的。但最要緊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獲得信心、精進、智慧等無漏財富。那它們的來源是什麼呢?需要這麼一個過程:首先要依靠善知識獲得法布施,之後再思維和修行,這樣就能通達法義。
以上講了布施波羅蜜多,下一個偈頌講持戒和安忍度:
依戒能斷旁生體,離八無暇恒得閑,
忍得廣大微妙相,宛如金色衆樂見。
依靠持戒,能斷除轉生爲海陸空中形形色色的旁生軀體,還能遠離八無暇而恒得閑暇,這樣學習佛法就有真實的時間。所以大家務必清楚,通過受持戒律才能得到人身。如果下輩子想轉爲人,進而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即生中就要受持戒律。沒有受持戒律,功德的所依就沒有,甚至根本不能保證不墮惡趣。當然,這也是諸大德一直強調“守戒是一切功德之本”的原因。
在《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裏講:“一切諸如來,安隱住涅槃,斷諸惡趣道,皆由持戒故。”意思是說,一切如來的安隱涅槃,斷除一切惡趣的種子和習氣,其來源就是持戒。如果沒有持戒的功德,就不能保證不墮惡趣,也不能保證功德增上——暫時獲得善趣、究竟得入涅槃。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持戒非常重要!
通過安忍能獲得廣大、微妙的殊勝相好身,就像釋迦牟尼佛的身相一般,宛如金色,極其端嚴,衆生見到都非常歡喜。《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裏也講:“菩薩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處容貌端正,一切衆生之所樂見,于大會中常爲諸佛之所稱歎。”
當然,修安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修後生生世世感受的果報卻非常快樂,所以很有意義。爲了增加安忍心,我們也應常看前輩高僧大德和佛陀的傳記。佛陀在《大寶積經》裏講:在因地時,我曾轉爲一名叫修行處的仙人,當時有五百健罵丈夫(特別擅長罵人的人)一直用各種惡語來謾罵,不管我到寂靜的地方,還是在城市裏面,也不分行住坐臥、白天黑夜,他們一直跟著我,而且是用世上最難聽、最難以接受的語言來毀辱,時間長達五百年。在整個過程中,我對他們沒有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恒時用慈悲心來觀察,悲憫、救度之心異常強烈。
而我們,不要說五百人在五百年中謾罵,就是一兩個人對你說一兩次難聽的話,也氣得不得了。對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來講,若一聽到別人對自己說惡語,就特別生氣,而不能轉爲道用,那就說明我們的心還很狹窄。如果心量真正很大,即使有人罵,也不會生氣。《成實論》裏有兩個很好的比喻:如果謾罵小人,就像用一塊石頭砸在小鳥上一樣,一下子就重傷了,根本無力自拔,非常痛苦;如果大人受到別人謾罵,就像大象身上降下花雨一樣,會更快樂。所以大家皆應經常用這兩個比喻來反觀,看自己到底像石頭擊鳥那樣,還是像在大象身上降下花雨一樣。
若我們能在任何對境現前時如如不動,就像剛才那位仙人一樣,那就獲得了很高的境界。《大寶積經》裏講:“汝當如山王,其心安不動,毀罵及捶打,一切皆能忍。”若我們能以這樣的安忍心來對待一切衆生,將來就會像世尊的身相一樣——衆生樂見,可以獲得這樣的果報。
這是講的安忍和持戒,下面一個頌詞講精進和禅定:
精進白法不減失,得無邊智佛寶庫,
禅定舍棄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首先講精進度:依靠精進,包括地道功德或境界在內的一切善法,不但不會減退、消失,還會與日俱增、越來越超勝,而且佛陀無量無邊的智慧寶庫,也能輕而易舉地得到。也就是說,精進是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來源。若沒有精進,不要說獲得出世間佛道的成就和其他超越凡夫的境界,就是一般的世間事業或事情也很難成辦。反之,若有精進一切功德都能成就。
在世間,爲什麼有些成功人士在短短的人生中就能做出那麼偉大的事業,其實這與他們的毅力和精進還是有很大的關系。在《正法念處經》中有個很好的偈頌:“若于世間義,若出世間義,皆由精進力,一切得成就。”這個頌詞大家都應記住。其意是說,不管是世間的事還是出世間的事,全部都要依靠精進力才能成就。如果非常懶惰,不要說大事,連吃飯、睡覺等也很難成辦。如果在吃飯時說:不行,你一定要喂我!喂的時候也懶得張嘴,還說:你可不可以幫我打開嘴,我現在不想動。這樣的話,要吃飯也很難。若有精進,不說任何一種世間功德,就是出世間的無量無邊佛陀功德寶藏也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所以精進非常重要!
依靠禅定,能舍棄過患非常嚴重、安樂極其微小、受到聖者呵責的欲界各種妙欲。還能獲得叁明叁通[1]:叁明是宿命通、漏盡通、他心通,宿命通能了知自他的前世,漏盡通能斷盡一切煩惱習氣,他心通能無礙了知世間人或衆生的心態;叁通指天耳通、天眼通、神境通,天耳通能聽到世間大大小小的聲音,天眼通能見到世間大大小小的色法等,神境通(也叫神足通)能在山河大地等一切處無礙行馳。有些經論中講:外道除了漏盡通以外,其他五通都有,因爲漏盡通必須通過無我智慧來斷除一切煩惱習氣,所以只有佛道中有。
依靠禅定,還能獲得獅子奮迅等叁摩地。關于獅子奮迅等持,《現觀莊嚴論》等中講:就像獅子的聲音其它野獸聽到就極其畏懼,而同種姓的獅崽卻極其歡喜一樣,獅吼般的佛陀大叁摩地,小乘劣種種姓聽到就極其恐懼,而大乘菩薩種姓不但不害怕還會以歡喜心來趣入;就像獅子蹲坐起身極爲迅速一樣,入定、出定極其快速;依靠這種叁摩地,千百萬等持都能直接開啓並運行。依靠禅定能獲得諸如此類的很多叁摩地。
總之,在修學過程中禅定極其重要。若沒有禅定,斷證功德(獲得智慧、斷除煩惱)就很難現前。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講過:“若人無定心,即無清淨智,不能斷諸漏,是故汝勤修。”意思是說,如果沒有一個禅定的心,清淨的智慧就無法開啓,也不能斷除有漏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所以一定要勤修禅定。正因爲如此,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以安住的方式使心靜下來。如果心沒辦法安住,每天都散亂——經常生起特別可怕的貪心、嗔心,還做一些特別過分的非法事情,那就沒有斷除障礙和現前功德的機會。確實,基…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