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课
思考题
1.详细说明圆满修持所修之道后所得的果?从这样的缘起中你能了达空性的道理吗?请具体阐述。
2.通过学习本经,有人认为“恒时安住心的实相而不断利益众生,六度都能圆满”,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3.在学习一字一句都乃佛陀金口宣说的无比珍贵的法宝——《般若摄颂》后,相信你有很多肺腑之言想一吐为快,既然如此,那就请将你的情素形之于文,以让自他众生同沾法益。
4.堪布仁波切说:“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般若摄颂》弘扬和行持的因缘、时间已经成熟。”“我相信,尤其是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般若摄颂》在人间比《金刚经》弘扬的范围还要更加广大。”通过学习本经,相信你对《般若摄颂》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已有深深认识。鉴于此,请你谈谈抓住机遇广弘此经的重要意义!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般若摄颂》最后一堂课。
第六品
戊二(宣说道之果)分二:一、分别道之果;二、道圆满之果。
己一、分别道之果:
菩萨布施离饿鬼,中止贫穷诸烦恼,
行时广得无量财,布施成熟苦有情。
上面已经对六波罗蜜多作了详细介绍,现在分别讲各道的果。大家都知道,菩萨所有圣道无一不包括在六波罗蜜多当中,也就是说,整个大乘的教法和《广般若》的教义,全部包括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中,下面则从果的角度对六波罗蜜多作简单叙述。
首先讲布施度:菩萨依靠布施能远离饿鬼、中断生生世世贫穷、断除一切烦恼。可能有人会想:断除贫穷、不生饿鬼是对的,怎么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呢?其实,断除烦恼依靠布施也可以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无缘布施是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依靠它就能断除自相续中包括习气在内的吝啬、贪执等无明烦恼;而给众生作法布施后,人们就能懂得法理,这样相续中愚痴、悭啬等烦恼就可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可以说布施能遣除烦恼。还有,菩萨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过程中,生生世世能获得无量无边的财富和无穷无尽的受用;而且依靠财布施和法布施,能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远离痛苦的因和果,直接或间接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
在《大宝积经》里也讲:“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意思是说,布施的心不被违缘所转,对财富没有吝惜之心,还信解佛教的究竟意义,这样就不会堕入饿鬼,生生世世都能获得无尽财富。所以大家都应懂得布施的无量功德,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财富时,也要尽量布施给有缘众生。同时,哪怕我们懂得一个偈颂以上的佛法内容,也应与有缘众生分享。虽然在表面上我们只给他们讲了一堂课,或只在某一个道理上与他人进行了交流,但别人获得的利益却远远超过得到金钱、地位以及其他享受。因为,在所有世间财富中,智慧的财富最无上。故我认为,在所有布施中,法布施最重要!
所以,若想获得财富,就要努力布施。对有些人来讲,对世间有漏财富还是比较重视或执著的。但最要紧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获得信心、精进、智慧等无漏财富。那它们的来源是什么呢?需要这么一个过程:首先要依靠善知识获得法布施,之后再思维和修行,这样就能通达法义。
以上讲了布施波罗蜜多,下一个偈颂讲持戒和安忍度:
依戒能断旁生体,离八无暇恒得闲,
忍得广大微妙相,宛如金色众乐见。
依靠持戒,能断除转生为海陆空中形形色色的旁生躯体,还能远离八无暇而恒得闲暇,这样学习佛法就有真实的时间。所以大家务必清楚,通过受持戒律才能得到人身。如果下辈子想转为人,进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即生中就要受持戒律。没有受持戒律,功德的所依就没有,甚至根本不能保证不堕恶趣。当然,这也是诸大德一直强调“守戒是一切功德之本”的原因。
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讲:“一切诸如来,安隐住涅槃,断诸恶趣道,皆由持戒故。”意思是说,一切如来的安隐涅槃,断除一切恶趣的种子和习气,其来源就是持戒。如果没有持戒的功德,就不能保证不堕恶趣,也不能保证功德增上——暂时获得善趣、究竟得入涅槃。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持戒非常重要!
通过安忍能获得广大、微妙的殊胜相好身,就像释迦牟尼佛的身相一般,宛如金色,极其端严,众生见到都非常欢喜。《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也讲:“菩萨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处容貌端正,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于大会中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当然,修安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修后生生世世感受的果报却非常快乐,所以很有意义。为了增加安忍心,我们也应常看前辈高僧大德和佛陀的传记。佛陀在《大宝积经》里讲:在因地时,我曾转为一名叫修行处的仙人,当时有五百健骂丈夫(特别擅长骂人的人)一直用各种恶语来谩骂,不管我到寂静的地方,还是在城市里面,也不分行住坐卧、白天黑夜,他们一直跟着我,而且是用世上最难听、最难以接受的语言来毁辱,时间长达五百年。在整个过程中,我对他们没有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恒时用慈悲心来观察,悲悯、救度之心异常强烈。
而我们,不要说五百人在五百年中谩骂,就是一两个人对你说一两次难听的话,也气得不得了。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若一听到别人对自己说恶语,就特别生气,而不能转为道用,那就说明我们的心还很狭窄。如果心量真正很大,即使有人骂,也不会生气。《成实论》里有两个很好的比喻:如果谩骂小人,就像用一块石头砸在小鸟上一样,一下子就重伤了,根本无力自拔,非常痛苦;如果大人受到别人谩骂,就像大象身上降下花雨一样,会更快乐。所以大家皆应经常用这两个比喻来反观,看自己到底像石头击鸟那样,还是像在大象身上降下花雨一样。
若我们能在任何对境现前时如如不动,就像刚才那位仙人一样,那就获得了很高的境界。《大宝积经》里讲:“汝当如山王,其心安不动,毁骂及捶打,一切皆能忍。”若我们能以这样的安忍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将来就会像世尊的身相一样——众生乐见,可以获得这样的果报。
这是讲的安忍和持戒,下面一个颂词讲精进和禅定:
精进白法不减失,得无边智佛宝库,
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首先讲精进度:依靠精进,包括地道功德或境界在内的一切善法,不但不会减退、消失,还会与日俱增、越来越超胜,而且佛陀无量无边的智慧宝库,也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也就是说,精进是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若没有精进,不要说获得出世间佛道的成就和其他超越凡夫的境界,就是一般的世间事业或事情也很难成办。反之,若有精进一切功德都能成就。
在世间,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在短短的人生中就能做出那么伟大的事业,其实这与他们的毅力和精进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在《正法念处经》中有个很好的偈颂:“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由精进力,一切得成就。”这个颂词大家都应记住。其意是说,不管是世间的事还是出世间的事,全部都要依靠精进力才能成就。如果非常懒惰,不要说大事,连吃饭、睡觉等也很难成办。如果在吃饭时说:不行,你一定要喂我!喂的时候也懒得张嘴,还说:你可不可以帮我打开嘴,我现在不想动。这样的话,要吃饭也很难。若有精进,不说任何一种世间功德,就是出世间的无量无边佛陀功德宝藏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所以精进非常重要!
依靠禅定,能舍弃过患非常严重、安乐极其微小、受到圣者呵责的欲界各种妙欲。还能获得三明三通[1]:三明是宿命通、漏尽通、他心通,宿命通能了知自他的前世,漏尽通能断尽一切烦恼习气,他心通能无碍了知世间人或众生的心态;三通指天耳通、天眼通、神境通,天耳通能听到世间大大小小的声音,天眼通能见到世间大大小小的色法等,神境通(也叫神足通)能在山河大地等一切处无碍行驰。有些经论中讲:外道除了漏尽通以外,其他五通都有,因为漏尽通必须通过无我智慧来断除一切烦恼习气,所以只有佛道中有。
依靠禅定,还能获得狮子奋迅等三摩地。关于狮子奋迅等持,《现观庄严论》等中讲:就像狮子的声音其它野兽听到就极其畏惧,而同种姓的狮崽却极其欢喜一样,狮吼般的佛陀大三摩地,小乘劣种种姓听到就极其恐惧,而大乘菩萨种姓不但不害怕还会以欢喜心来趣入;就像狮子蹲坐起身极为迅速一样,入定、出定极其快速;依靠这种三摩地,千百万等持都能直接开启并运行。依靠禅定能获得诸如此类的很多三摩地。
总之,在修学过程中禅定极其重要。若没有禅定,断证功德(获得智慧、断除烦恼)就很难现前。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讲过:“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一个禅定的心,清净的智慧就无法开启,也不能断除有漏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一定要勤修禅定。正因为如此,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以安住的方式使心静下来。如果心没办法安住,每天都散乱——经常生起特别可怕的贪心、嗔心,还做一些特别过分的非法事情,那就没有断除障碍和现前功德的机会。确实,基…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