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五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生獲得大菩提。當然,這也可以看作回向的定義。

  以前我們經常引用寂天菩薩所講有甚深意義的教言:“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意思是說,作爲大乘菩薩,所作所爲直接間接就是要利益衆生,而且一切善根也要爲了利益衆生回向大菩提。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做到這樣,那一切資糧都會快速圓滿。故對修行好的人來講,不一定非要閉關,也不一定非要做特別大的活動。若每天早上起來後就發菩提心,每天晚上將當天所作的善根回向給大菩提,那就是很好的修行。哪怕是做非常平凡的事,比如在公司或單位上班,如果上班時發誠摯、清淨的幫助他人的心,下班後將所作善根回向給衆生,這就是很不錯的修行。

  爲什麼大乘經論裏經常講善巧方便,就是希望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在行持任何法時都要直接運用。比如說,爲了養活自己的身體,平時要吃藥、吃飯、做家務等,對有菩提心的人來講,他會想:我這個身體生存下去就是爲了利益衆生,所以我要爲了衆生而吃藥、吃飯等。時時刻刻都把衆生觀在首位的話,這就是非常好的一種善根。所以這裏講,所作善根皆要爲利生回向大菩提。因此在座的道友,平時我們所行持的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等善法,一定要回向給衆生獲得大菩提。

  現在做善事的人還是有一部分,但很多人做善事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是暫時的利益,根本不想菩提。爲什麼發菩提心時,一定要具備大悲緣衆生和智慧緣佛果這兩個條件,其原因也在這裏。現在有些人雖然在學佛法,但根本不懂大乘佛教的教理,這很可惜!有的雖然學了很多年,但到頭來還是自私自利的心——爲了自己身體健康、爲了家裏發財。雖然我們在理論上已經講過很多次,但實際修持時自己到底是怎麼行持的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自己修的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或人天乘法。

  當然,表面上也不一定看得出來。有些人口口聲聲都說“爲了利益衆生”,但心裏從來都沒有想過,如果這樣,那還不能真正列入大乘的行列。若口頭上沒有說,心裏哪怕作一點一滴的善根,也全部回向給衆生——讓所有衆生獲得佛果,善根就會迅速成熟。

  有些人長年累月修了很長時間,但效果並不好,也即效率不高;而有些人修的時間很短,但在他的身口意中,很多境界都紛至沓來。其原因是什麼呢?當然,這與前世的善惡業也有一些關系,但最關鍵的,就是即生自己是否懂得善巧方便的竅訣。有些人不但懂得,而且能日日夜夜運用,所以叁門的功德很快就成熟起來了,即修行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反之,境界就不可能提升。希望大家能在這方面再叁反思!

  癸叁、不圖異熟和事物而布施:

  

施已于事無能住,彼永不求異熟果。

  如此菩薩在發放布施後,內心對布施物不會有耽著,對自己獲得什麼樣的暫時回報也不會有執著相。對他們來講,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頭上這樣說,或在心裏面這樣想:我在十年前給你了十元錢……並沒這樣的執著心。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已經通達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夢中布施,或一切全是夢幻泡影,那還有什麼可提可想的呢?絕對沒有。

  其次,也不會求異熟果報。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現前果報;即生實在不行,來世能不能讓我獲得快樂、財富……這樣希求異熟果報的心也沒有。爲什麼呢?因爲他是無條件地利益衆生。對真正的大乘菩薩來講,他們的行爲絕對不像世間人一樣:我給你半斤,你必須給我八兩。實際上,這樣的行爲並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種交換。

  佛陀在《文殊師利問經》裏也說:“日月照諸花,無有恩報想,如來無可取,不求報亦然。”意思是,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蓮等花上,能讓花盛開等有諸多饒益,可是日月並沒有要它們報恩的想法;同樣的道理,如來或菩薩雖然發放布施,但從來不求回報,因爲他們無可取故。

  所以我們自視佛教的布施跟世間的布施完全不相同,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世間的布施還是有一定的要求。雖然現在有些人也不求別人的回報,但我認爲他們只不過不願意露面而已,實際上並沒大乘那麼崇高的境界。

  在做善事或慈善的人中,有些經常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前幾年有一位“關先生”經常做好事,比如爲老年人、孤兒、殘疾人、希望小學等捐錢,但每次捐錢後他都不留自己的真實姓名,一直無條件地給他們提供幫助。據統計,他捐的錢已達百萬元以上。因爲接受他幫助過的大學生等很想當面表達感謝,後來《汕頭電視臺》、《汕頭日報》、《南方日報》等新聞媒體一直尋找,最後根據線索確定他住在汕頭,雖然他接受了電話采訪,但還是不願意露面。

  的確,在諸多赈災救難的好人中,有很多都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我想,可能很多都沒有受過大乘佛教的教育,只不過自己不願意出名而已,實際上不求果報,或願衆生得到暫時的解脫和究竟的佛果,這樣的心態也不一定有。

  對真正的大乘菩薩而言,在強烈大悲心的推動下,他會不停地布施,而且對今生來世的果報也沒有希求。《大乘莊嚴經論》裏面講:“悲者以大悲,盡施及常施,應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意思是說,具足大悲的菩薩,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會布施,而且是長期不斷地布施,不會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會求任何果報。

  學習到此,相信大家都已了知大乘的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羅蜜跟小乘的修法和境界有天壤之別。但有時我跟一些大乘佛教徒交流的過程中往往發現:雖然他們也在作,但心態、行爲、方式方法跟大乘教義並不相應。不僅如此,社會中很多樂善好施和做義工的人,真正用大乘經論來衡量時都沾不到邊。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現。

  在《釋尊廣傳》裏,當菩薩把自己的財物、家人、身體等布施給衆生後,帝釋天或其他人往往會問:你這樣布施有什麼希求?菩薩總是回答:沒有別的要求,只是幫助衆生。可見,對真正的菩薩來講,只要能幫助衆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目的。他們不可能想:我現在幫助這個人,以後自己好得一點回報。

  所以我可大膽地說:僅僅大乘佛教布施的精神,世間任何一個崇高學問當中也找不到。真的,完全犧牲自己、真正忘我的,這樣的思想理念在任何一個學術或思想中都不可能找得出來。這是我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場分析後得出的結論,並不是因爲我是學大乘佛法的,所以要自吹自擂地贊歎——我們的思想如何高尚;如果不信,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花園裏,你可任意品嘗,看到底能不能找到佛教這樣的精神。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一、總功德;二、別功德。

  癸一、總功德: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無有量。

  前面已經敘述了,菩薩的布施具有善巧方便——利益衆生、如理回向,而且對布施物和回報之事也無貪執,對異熟果報也沒有貪著。若如是了知後如法舍施一切,即使作少量布施,比如對一個衆生給一點點食物,也成了發放衆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異熟果報也無有限量、不可思議。

  正因爲這是必然的規律,我們要想獲得大的功德和果報,所作的善根就要以特別強大的發心攝持,或以特別殊勝的對境爲緣。《大莊嚴論經》裏面講:“敬心施少水,果報過大海,一切諸衆中,佛僧最第一。”如果用恭敬心來布施一點水,其果報也會超過大海,這樣的對境是誰呢?那就是所有群體中最爲第一的佛僧。這個因果大家都應知道,因爲所有群體中,佛陀的僧衆是最殊勝的對境。同樣的道理,所有善心中菩提心爲最,如果我們以菩提心攝持,即使做一個特別渺小的善事,所獲得的功德也無法衡量。

  所以在這裏大家一定要了解,平時我們做任何一個善根都要以菩提心攝持。比如財布施,我只能給極少數衆生布施,不可能給所有衆生都布施;法布施的對境也是一樣,可能只有一個兩個、十個百個,不可能是所有衆生。但若以菩提心攝持,衆生得到的利益也會很大,自己得到的功德也無量無邊。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癸二(別功德)分二: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無貪而施舍之功德。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叁有無余諸衆生,假設彼等無量劫,

  

供世間解佛羅漢,獨覺而求聲聞果。

  

善巧方便智菩薩,隨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勝過諸群生。

  

如碔砆寶縱成堆,一琉璃寶能勝彼,

  

衆生廣大諸布施,隨喜菩薩勝過彼。

  叁有中的所有衆生一個都不剩下,假設他們在無量劫中供養世間解(指解脫世間,或了解世間)佛陀、聲聞阿羅漢和獨覺,其目的都是爲了獲得小乘聲聞菩提的果位:這是第一個頌詞的解釋。

  第二個頌詞:如果某位精通大乘佛法,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在一刹那間隨喜剛剛所講那些衆生所作的福德事,並且把這個善根(在一刹那間,菩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做下了這樣的善事)回向給一切衆生,讓他們獲得圓滿無上的大菩提佛果,那麼僅僅依靠這樣一種回向的心念,其善根也遠遠超過前者——一切群生所作的善根。

  這個事情大家都應該知道。我們通俗一些說,比如所有地球上的人們,假設他們發心在很多萬年中,以各種各樣的供品供養世間上所有佛陀、聲聞緣覺等聖者,目的都是爲了自己從輪回中得到解脫。這個功德肯定非常大。但還有一個人在一刹那間,或一分鍾內,爲了利益衆生作隨喜,或作布施等善法,並將這個善根回向給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其功德也遠遠超過前面…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