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P2

  ..续本文上一页生获得大菩提。当然,这也可以看作回向的定义。

  以前我们经常引用寂天菩萨所讲有甚深意义的教言:“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意思是说,作为大乘菩萨,所作所为直接间接就是要利益众生,而且一切善根也要为了利益众生回向大菩提。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做到这样,那一切资粮都会快速圆满。故对修行好的人来讲,不一定非要闭关,也不一定非要做特别大的活动。若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发菩提心,每天晚上将当天所作的善根回向给大菩提,那就是很好的修行。哪怕是做非常平凡的事,比如在公司或单位上班,如果上班时发诚挚、清净的帮助他人的心,下班后将所作善根回向给众生,这就是很不错的修行。

  为什么大乘经论里经常讲善巧方便,就是希望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行持任何法时都要直接运用。比如说,为了养活自己的身体,平时要吃药、吃饭、做家务等,对有菩提心的人来讲,他会想:我这个身体生存下去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要为了众生而吃药、吃饭等。时时刻刻都把众生观在首位的话,这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善根。所以这里讲,所作善根皆要为利生回向大菩提。因此在座的道友,平时我们所行持的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等善法,一定要回向给众生获得大菩提。

  现在做善事的人还是有一部分,但很多人做善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是暂时的利益,根本不想菩提。为什么发菩提心时,一定要具备大悲缘众生和智慧缘佛果这两个条件,其原因也在这里。现在有些人虽然在学佛法,但根本不懂大乘佛教的教理,这很可惜!有的虽然学了很多年,但到头来还是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身体健康、为了家里发财。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已经讲过很多次,但实际修持时自己到底是怎么行持的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自己修的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人天乘法。

  当然,表面上也不一定看得出来。有些人口口声声都说“为了利益众生”,但心里从来都没有想过,如果这样,那还不能真正列入大乘的行列。若口头上没有说,心里哪怕作一点一滴的善根,也全部回向给众生——让所有众生获得佛果,善根就会迅速成熟。

  有些人长年累月修了很长时间,但效果并不好,也即效率不高;而有些人修的时间很短,但在他的身口意中,很多境界都纷至沓来。其原因是什么呢?当然,这与前世的善恶业也有一些关系,但最关键的,就是即生自己是否懂得善巧方便的窍诀。有些人不但懂得,而且能日日夜夜运用,所以三门的功德很快就成熟起来了,即修行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境界就不可能提升。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再三反思!

  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此菩萨在发放布施后,内心对布施物不会有耽著,对自己获得什么样的暂时回报也不会有执著相。对他们来讲,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头上这样说,或在心里面这样想:我在十年前给你了十元钱……并没这样的执著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梦中布施,或一切全是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提可想的呢?绝对没有。

  其次,也不会求异熟果报。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现前果报;即生实在不行,来世能不能让我获得快乐、财富……这样希求异熟果报的心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的行为绝对不像世间人一样:我给你半斤,你必须给我八两。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换。

  佛陀在《文殊师利问经》里也说:“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意思是,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莲等花上,能让花盛开等有诸多饶益,可是日月并没有要它们报恩的想法;同样的道理,如来或菩萨虽然发放布施,但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们无可取故。

  所以我们自视佛教的布施跟世间的布施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世间的布施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虽然现在有些人也不求别人的回报,但我认为他们只不过不愿意露面而已,实际上并没大乘那么崇高的境界。

  在做善事或慈善的人中,有些经常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前几年有一位“关先生”经常做好事,比如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希望小学等捐钱,但每次捐钱后他都不留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无条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据统计,他捐的钱已达百万元以上。因为接受他帮助过的大学生等很想当面表达感谢,后来《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一直寻找,最后根据线索确定他住在汕头,虽然他接受了电话采访,但还是不愿意露面。

  的确,在诸多赈灾救难的好人中,有很多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我想,可能很多都没有受过大乘佛教的教育,只不过自己不愿意出名而已,实际上不求果报,或愿众生得到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佛果,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有。

  对真正的大乘菩萨而言,在强烈大悲心的推动下,他会不停地布施,而且对今生来世的果报也没有希求。《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意思是说,具足大悲的菩萨,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会布施,而且是长期不断地布施,不会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会求任何果报。

  学习到此,相信大家都已了知大乘的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蜜跟小乘的修法和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有时我跟一些大乘佛教徒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虽然他们也在作,但心态、行为、方式方法跟大乘教义并不相应。不仅如此,社会中很多乐善好施和做义工的人,真正用大乘经论来衡量时都沾不到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现。

  在《释尊广传》里,当菩萨把自己的财物、家人、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后,帝释天或其他人往往会问:你这样布施有什么希求?菩萨总是回答: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帮助众生。可见,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只要能帮助众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目的。他们不可能想:我现在帮助这个人,以后自己好得一点回报。

  所以我可大胆地说:仅仅大乘佛教布施的精神,世间任何一个崇高学问当中也找不到。真的,完全牺牲自己、真正忘我的,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任何一个学术或思想中都不可能找得出来。这是我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学大乘佛法的,所以要自吹自擂地赞叹——我们的思想如何高尚;如果不信,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花园里,你可任意品尝,看到底能不能找到佛教这样的精神。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癸一、总功德: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前面已经叙述了,菩萨的布施具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如理回向,而且对布施物和回报之事也无贪执,对异熟果报也没有贪著。若如是了知后如法舍施一切,即使作少量布施,比如对一个众生给一点点食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报也无有限量、不可思议。

  正因为这是必然的规律,我们要想获得大的功德和果报,所作的善根就要以特别强大的发心摄持,或以特别殊胜的对境为缘。《大庄严论经》里面讲:“敬心施少水,果报过大海,一切诸众中,佛僧最第一。”如果用恭敬心来布施一点水,其果报也会超过大海,这样的对境是谁呢?那就是所有群体中最为第一的佛僧。这个因果大家都应知道,因为所有群体中,佛陀的僧众是最殊胜的对境。同样的道理,所有善心中菩提心为最,如果我们以菩提心摄持,即使做一个特别渺小的善事,所获得的功德也无法衡量。

  所以在这里大家一定要了解,平时我们做任何一个善根都要以菩提心摄持。比如财布施,我只能给极少数众生布施,不可能给所有众生都布施;法布施的对境也是一样,可能只有一个两个、十个百个,不可能是所有众生。但若以菩提心摄持,众生得到的利益也会很大,自己得到的功德也无量无边。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癸二(别功德)分二: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三有中的所有众生一个都不剩下,假设他们在无量劫中供养世间解(指解脱世间,或了解世间)佛陀、声闻阿罗汉和独觉,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小乘声闻菩提的果位:这是第一个颂词的解释。

  第二个颂词:如果某位精通大乘佛法,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在一刹那间随喜刚刚所讲那些众生所作的福德事,并且把这个善根(在一刹那间,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做下了这样的善事)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无上的大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这样一种回向的心念,其善根也远远超过前者——一切群生所作的善根。

  这个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通俗一些说,比如所有地球上的人们,假设他们发心在很多万年中,以各种各样的供品供养世间上所有佛陀、声闻缘觉等圣者,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这个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还有一个人在一刹那间,或一分钟内,为了利益众生作随喜,或作布施等善法,并将这个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其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