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多生累劫积累的福德。这说明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确实很大。

  第三颂以比喻说明:比如说,纵然有许许多多碔砆(表面上看起来是玉,其实是石)宝(假宝)堆在一起,可是一个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宝(真宝)就远远胜过那堆碔砆宝。也就是说,假宝再多也值不了很多钱,如果是真宝,哪怕只有一个,它也胜过一切假宝。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大乘菩萨为众生所作的随喜、回向等功德,也远远超过前面所有众生行持的一切广大布施。

  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在学了《般若摄颂》后,大家都应该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我本人就从中得到了很多很多前所未知的东西,虽然以前自己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但这次也得到了很多非常好的窍诀性的比喻和教言。

  《大丈夫论》里面讲:“虽名施一人,是为施一切,所以名一切,大悲心普故。”其意是说,虽然我们是布施给一个人,但发心是为这个人在内的天下无边一切众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这个布施就叫做“布施给一切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大悲心遍于一切之故。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窍诀。比如说,我今天将二十元钱布施给路上的乞丐,虽然是给他一个人,但我是用菩提心来摄持的——愿这个乞丐在内的天下无边众生得到无上圆满的佛果;虽然我的行为只遍于眼下这个乞丐,但我的心已经遍于所有众生,所以我能得到布施一切众生的利益。

  在《大方广十轮经》里,也有一个很好的教证:“乃至施少分,皆为除众苦,不令受少果,应获上福田。”意思是说,乃至给众生布施非常少的东西,都要观想解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痛苦,若能如此而行,所得到的果报就不会少,应该获得无上福田的佛果。

  所以我们在布施、发心的时候,都要想到众生。因为所有佛法窍诀性地归纳,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而利益众生。对每一位佛教徒来讲,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如果要真正趋入大乘妙道,就必须以这个原则来衡量自己。若真正做到,行持善法就不会有困难。

  我以前用过一个《华严经》的教证,这个偈颂我很喜欢,它说:“常观第一义,不求自利乐,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其意是说,要常观空性的意义,不求自己的利益,还要发愿利益众生,也就是说要观空性和修菩提心,以此庄严自心。若大乘修行人能如此庄严自己,那他不管到哪里,自己的意愿都会如愿以偿,护持白法的善神也会守护他。

  在佛教历史上,对汉传律宗非常有贡献的道宣律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住在终南山,有一次窥基大师路过时去看他,(窥基大师是玄奘三藏门下,继承唯识为主的学说最主要的弟子。传说他叫“三车和尚”,其原因是这样的:玄奘三藏度他出家时,他要求一车美女、一车金银、一车书籍[3]相随,玄奘法师也答应了。当这三车来到大师寺院时,窥基大师因听到钟声而复苏了前世的习气,然后他把三车全部退回去,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出家生活。通过认真修学,他得到了法师的秘要,成为唯识宗第二代祖。)他想:应该让他看看我的修行成就。因为他日中一食,每天中午都有天人来送饭。结果当天天人并没来送饭,他饿了一下午。

  到了晚上的时候,道宣律师一直夜不倒单地坐着,而窥基大师像一般人那样睡着。早上起来的时候,道宣律师说:你昨天一直打呼噜,吵得很。窥基大师说:你装模作样坐得还是很好,但从你身上扔出去的虱子哭了一晚,因为你把它的腿摔断了,也吵得不让我睡。

  早餐后窥基大师就离开了,中午天人依然前来送饭,道宣律师不高兴地问:为什么昨天不来?天人说:你昨天的客人是位大菩萨,他的护法神密密麻麻满山都是,我们根本进不来。这个时候他的傲慢就完全被摧毁了。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戒律很清净,修行非常精进,各方面都很了不起。但与真正的大乘菩萨一比较,自己的境界却差得很远。据说,从此之后道宣律师就认真学习大乘佛法,通过修行,终成一代祖师。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大乘发心和修行的功德非常广大。否则在短暂的人生中,自己虽然很苦行,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成为真正解脱之因,或利益天下无边众生的正因,那就很可惜。总之,通过这个公案和偈颂的学习,大家都应知道,以菩萨的善巧方便来作布施等善事,其功德无量无边。

  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如果菩萨对一切众生作布施后,对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所布施的事物也不吝惜,当然这必须远离我和我所,假设他这样一无所执、不惜一切地慷慨布施,而不分别众生可爱与不可爱,以及怨之与亲,(听说一个居士布施钱时,非要看见所施之人,如果可爱就给,不可爱或看不惯就不给。)而对所有众生平等布施的话,那这种布施所生的善根就具足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且其功德和智慧力与日俱增,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住于高空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

  《入中论》中也说:“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金刚经》亦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讲,菩萨布施的光芒能照亮整个世间众生的心灵,遣除他们吝啬、执著等深重黑暗,从而现见万法真理。

  通过这次学习布施波罗蜜多,我相信很多人以后都知道应该怎样发放布施,如:不要耽著施物,也不要想通过布施让自己获得利益等。现在很多人是这样的:表面上虽说想利益他人,但实际上就想通过某个途径来炫耀或宣传自己;很多以捐钱、捐物等方式做慈善的人就有这样的目的,所以他们往往利用新闻媒体和其他人士,以让自己公司的名声提高,让许许多多人都了知自己的身份。当然,大菩萨为了达到利益众生的目标,暂时宣传自己,按照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讲,也未尝不可。

  正因为大乘教法一再强调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我们在有条件、有能力时,就要作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而且在布施的过程中,也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以及希望将来获得快乐等,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方面,我也再三提醒过大家——一定要愿众生获得佛果。比如放生,不仅要让它们解除屠刀下的痛苦,还要愿它们将来都获得佛菩提。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些众生耳边念诸佛菩萨的名号,还要为它们发愿、回向呢?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们结上善缘,真正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这样的话,自他众生将来都会获得无上菩提。

  的确,活在人间的时候,有许许多多善巧方便方法可以行持。比如,有些人没有条件作放生、传法、财布施等善事,但可经常在心里观想,比如随喜、回向等,以这样的大乘善巧方便就可利益众生。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学习过大乘佛法,以善巧方便的心态来摄持并不会很困难。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运用,否则我们所修的法很有可能堕入小乘。而这一点谁都不愿意,所以大家都要善巧方便而作。

  就像社会有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那样——以前是农业时代,后来是工业时代,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修行人,也需要以能让自他最方便、最快速地获得广大利益的善巧方便方法来摄持,这就是明智的选择。当然,从宗教的教义上讲,不可能有这样的改进和发展,也不需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入行论》云:“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2]《入中论》云:“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重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3] 三车有不同说法,诸如:一车书籍,一车奴婢,一车酒肉;一车经书,一车美女,一车酒肉;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