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叁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生獲得阿羅漢果位,並非成佛的直接因,如果讓人發菩提心,則成爲真正菩提之因。爲什麼這樣呢?大家都知道,阿羅漢果位雖然也是一種寂滅解脫,但這種寂滅解脫含有自私自利的毒藥,故非成佛之因。如果是利益衆生的心,即使是凡夫菩薩,他的心態也是佛果之因。所以,在座的人皆應真實發起菩提心。

  通過我再叁跟大家講大乘菩提心的功德,現在很多人都有新的轉變,即:不管是到上師叁寶面前還是自己平時發願,都把利益衆生的事情放在首位。其實也需要這樣的轉變,如果沒有這樣,天天都是自私自利,縱然做了很多事情,意義也不大。不要說一生中每天都做一些善事,即使在恒河沙數生世中,天天都爲自己利益做很多功德,其意義也不是很大。而這就是我在不同場合中跟大家宣說利他心的重要性的原因。

  當然,我也是根據佛陀和龍猛菩薩等高僧大德的教證、理證,以及傳承上師的教言、竅訣來給大家宣說的,並不是以自私自利的分別心來給大家胡說八道。確實,這是不敢的!尤其是講經說法,若真的違背了祖師們的教言等,也有一定的過失。但我相信,有了這麼多的教理,我們後人行持這一點,就不會步入歧路。

  本頌講,希求自私自利的解脫就是一種障礙。《維摩诘經》中還有這樣的記載:當時,優波離尊者正在給兩位比丘講破戒的過失。維摩诘居士說:你這樣告訴他們是個錯誤,因爲你增加了他們的罪業。優波離尊者不解地問:爲什麼?維摩诘居士說:戒律本身都不可得;並用大乘空性法門給他們講解了戒律的本體不可思議的道理。後來佛陀也極爲贊歎維摩诘居士的說法。當然,這也是《大智度論》中說“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的原因。可見在大乘中,有很多與小乘不相同的教言。

  癸二(廣說)分二:一、所行殊勝;二、所止下劣。

  子一、所行殊勝:

  

菩薩縱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聖僧,

  

思維成佛念遍知,當知智者住戒度。

  某位初學菩薩縱然沈迷于五欲妙樂當中,但如果他誠心誠意皈依佛法僧叁寶,並且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離開作意遍知,那麼應當知道:這位通達意義的智者已經真正住于戒律波羅蜜多當中。

  一般來講,按照大乘的觀點,也需要遵循這樣的次第。但有些人皈依佛還沒過一年,心情就特別激動,每天一直催:我等不了四個月,您今天一定要在我的頭發上剪一下,不然我心裏不舒服,這幾天實在睡不著。(上師說:睡不著是不是高山反應?)甚至有人今天皈依佛明天就出家。但我認爲:要學佛,剛開始也不要太著急,學久了也不要太厭煩。因爲到一定的時候,很多心態都會改變,所以心裏應提前認識並做好准備。

  這裏還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菩薩真正有利他心,雖然他以在家身份經常受一些五欲的染汙,但心裏若對叁寶有至誠心,也不一定需要出家,而且同樣有解脫之道。我以前講《百業經》時,一直講出家的功德,當時一部經還沒有講完,就有一百多個人出家。但最近很多剛出家的人好像都沒有出離心,所以我想大多數人最好先以在家身份修學,否則沒有佛教的基礎,對很多道理都不精通,也不是很合理。當然,這樣說也許有一些過失。

  不過,如果真正對叁寶有虔誠的信心,也有利益衆生的心,沒有出家確實有解脫之道。劉宋時期翻譯的《菩薩善戒經》裏也講:“菩薩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樂,亦不失于菩薩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所以利益衆生很重要!如果有利益衆生這顆心,做什麼事情都很方便。

  不過這個社會,一說利益衆生誰都不願意談,因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已深入人心。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很興盛,當時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出世,那時與他們特別相反的一個人叫楊子。後來在《孟子》裏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其意是說,如果拔出一根毛能利益天下無邊的人,他(指楊朱)也不願意。可能受這種極端自私自利思想的影響,“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也就紮根于人們的心田當中了。

  現在社會,很多喜歡貪汙或自利的人,都把這句話當作立身處世的圭臬。所以一聽到利益衆生,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很爲難的事。以前我遇到過一位特別愛貪汙的人,當我給他講一些不能貪汙的事情時,他就特別不願意聽,眼睛一直在轉,或者要麼喝茶、要麼打瞌睡;而一談起享用財産時,就很開心。在態度上有如是差別。

  子二、所止下劣:

  

俱胝劫行十善業,然求獨覺羅漢果,

  

時戒有過是失戒,彼發心罪重他勝。

  假設有人在俱胝等劫數中行持不殺、不盜等十善業,然而如果他發自私自利的心——希求獨覺或聲聞阿羅漢的果位,當時他的大乘戒就出現了過患,已經失毀了真正的戒律。對大乘行者來講,如果發聲聞緣覺的心——不願意度化衆生、想自己得到解脫,他的罪業就比小乘比丘犯四根本戒的罪業還要嚴重。爲什麼呢?因爲他已舍棄菩提心,也斷絕了大乘的佛緣。

  有些經裏說:造五無間罪可以忏悔,但若毀壞菩提心,沒有舍棄這樣的惡心之前,其罪業根本不能恢複或清淨。《十住毗婆沙論》裏面也有相似的教證:“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墮入聲聞或辟支佛地,那發這種自私自利心的菩薩就已經死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完全失去了一切饒益有情的行爲。因此,發大乘菩提心者千萬不能舍棄菩提心。

  寂天菩薩也說:“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因彼心若生,將損衆生利。”意思是說,所有菩薩戒的墮罪中,舍棄利益衆生的菩提心的罪業最嚴重,爲什麼呢?因爲産生這樣的心後,直接或間接損害了無量無邊衆生的利益。雖然殺害無量無邊阿羅漢、毀壞無量無邊佛塔的過失很大;但若一個人通過各種方式,讓一個已發菩提心或不斷利益衆生的人退失利益衆生或菩提心,那後者的過失就遠遠超過前者。所以我們千萬不能退失菩提心。

  爲了讓大家不退失菩提心,下面我引用《涅槃經》的教證,從反面講五條退失菩提心的因,以讓大家引起注意。第一樂在外道出家,指經常喜歡跟不信佛教的人一起生活,自己的言行舉止全部隨順他們。

  第二不修大慈之心:一直不修大乘佛法,尤其是大慈大悲心,經常自私自利,天天想著自己,比如:下完課以後,我怎麼吃、我怎麼做,明天我怎麼辦,等等。就像老鼠一樣,全部圍繞自己,除了偷東西以外,沒有第二個想法。若沒有幫助衆生的心,這就是退失菩提心的因。

  第叁好求法師過惡:該尋找的自己的過失從來不尋找,不應該尋找的法師的過失卻經常尋找,比如:今天法師說的不對,明天法師行爲不對,後天法師眼神不對,外天法師走路的姿態不對……

  第四長樂處在生死:不願對輪回生起出離心,願意流轉生死,比如:現在有吃有穿,多快樂啊!也就是說,不願獲得解脫,時常高唱“輪回快樂之歌”。

  第五不喜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有些人一提起聞思就頭痛、心髒痛、不舒服、高山反應,連法都沒有聽圓滿,就要到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整天到處亂跑,這也是失壞菩提心的因,因爲經常斷傳承。現在城市裏個別人今天來聽課,明天就不來,一個月當中最多來一兩次,那這種人會不會不退轉菩提心呢?不可能。有些人信心比較大,從《入行論》開始到現在一堂課都沒有斷過,他們無論工作再繁忙都堅持聽傳承,其中有老菩薩、年輕人,還有知識分子和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佛友,我覺得這種行爲非常值得贊歎。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真正想維護自己的菩提心,就要努力使各種因緣具足。當然,我也希望大家都不要退失菩提心,因爲其罪過遠遠超過小乘四種他勝罪,即遠非殺一兩個衆生之類的破小乘根本戒所能比擬。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戒。何等爲十?所謂:不舍菩提心戒;遠離二乘地戒;觀察利益一切衆生戒;令一切衆生住佛法戒;修一切菩薩所學戒;于一切法無所得戒;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不著一切如來身戒;思惟一切法離取著戒;諸根律儀戒。是爲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戒波羅蜜。”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