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获得阿罗汉果位,并非成佛的直接因,如果让人发菩提心,则成为真正菩提之因。为什么这样呢?大家都知道,阿罗汉果位虽然也是一种寂灭解脱,但这种寂灭解脱含有自私自利的毒药,故非成佛之因。如果是利益众生的心,即使是凡夫菩萨,他的心态也是佛果之因。所以,在座的人皆应真实发起菩提心。
通过我再三跟大家讲大乘菩提心的功德,现在很多人都有新的转变,即:不管是到上师三宝面前还是自己平时发愿,都把利益众生的事情放在首位。其实也需要这样的转变,如果没有这样,天天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了很多事情,意义也不大。不要说一生中每天都做一些善事,即使在恒河沙数生世中,天天都为自己利益做很多功德,其意义也不是很大。而这就是我在不同场合中跟大家宣说利他心的重要性的原因。
当然,我也是根据佛陀和龙猛菩萨等高僧大德的教证、理证,以及传承上师的教言、窍诀来给大家宣说的,并不是以自私自利的分别心来给大家胡说八道。确实,这是不敢的!尤其是讲经说法,若真的违背了祖师们的教言等,也有一定的过失。但我相信,有了这么多的教理,我们后人行持这一点,就不会步入歧路。
本颂讲,希求自私自利的解脱就是一种障碍。《维摩诘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当时,优波离尊者正在给两位比丘讲破戒的过失。维摩诘居士说:你这样告诉他们是个错误,因为你增加了他们的罪业。优波离尊者不解地问:为什么?维摩诘居士说:戒律本身都不可得;并用大乘空性法门给他们讲解了戒律的本体不可思议的道理。后来佛陀也极为赞叹维摩诘居士的说法。当然,这也是《大智度论》中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的原因。可见在大乘中,有很多与小乘不相同的教言。
癸二(广说)分二:一、所行殊胜;二、所止下劣。
子一、所行殊胜: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某位初学菩萨纵然沉迷于五欲妙乐当中,但如果他诚心诚意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离开作意遍知,那么应当知道:这位通达意义的智者已经真正住于戒律波罗蜜多当中。
一般来讲,按照大乘的观点,也需要遵循这样的次第。但有些人皈依佛还没过一年,心情就特别激动,每天一直催:我等不了四个月,您今天一定要在我的头发上剪一下,不然我心里不舒服,这几天实在睡不着。(上师说:睡不着是不是高山反应?)甚至有人今天皈依佛明天就出家。但我认为:要学佛,刚开始也不要太着急,学久了也不要太厌烦。因为到一定的时候,很多心态都会改变,所以心里应提前认识并做好准备。
这里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菩萨真正有利他心,虽然他以在家身份经常受一些五欲的染污,但心里若对三宝有至诚心,也不一定需要出家,而且同样有解脱之道。我以前讲《百业经》时,一直讲出家的功德,当时一部经还没有讲完,就有一百多个人出家。但最近很多刚出家的人好像都没有出离心,所以我想大多数人最好先以在家身份修学,否则没有佛教的基础,对很多道理都不精通,也不是很合理。当然,这样说也许有一些过失。
不过,如果真正对三宝有虔诚的信心,也有利益众生的心,没有出家确实有解脱之道。刘宋时期翻译的《菩萨善戒经》里也讲:“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所以利益众生很重要!如果有利益众生这颗心,做什么事情都很方便。
不过这个社会,一说利益众生谁都不愿意谈,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深入人心。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很兴盛,当时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出世,那时与他们特别相反的一个人叫杨子。后来在《孟子》里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其意是说,如果拔出一根毛能利益天下无边的人,他(指杨朱)也不愿意。可能受这种极端自私自利思想的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扎根于人们的心田当中了。
现在社会,很多喜欢贪污或自利的人,都把这句话当作立身处世的圭臬。所以一听到利益众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很为难的事。以前我遇到过一位特别爱贪污的人,当我给他讲一些不能贪污的事情时,他就特别不愿意听,眼睛一直在转,或者要么喝茶、要么打瞌睡;而一谈起享用财产时,就很开心。在态度上有如是差别。
子二、所止下劣: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假设有人在俱胝等劫数中行持不杀、不盗等十善业,然而如果他发自私自利的心——希求独觉或声闻阿罗汉的果位,当时他的大乘戒就出现了过患,已经失毁了真正的戒律。对大乘行者来讲,如果发声闻缘觉的心——不愿意度化众生、想自己得到解脱,他的罪业就比小乘比丘犯四根本戒的罪业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舍弃菩提心,也断绝了大乘的佛缘。
有些经里说:造五无间罪可以忏悔,但若毁坏菩提心,没有舍弃这样的恶心之前,其罪业根本不能恢复或清净。《十住毗婆沙论》里面也有相似的教证:“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堕入声闻或辟支佛地,那发这种自私自利心的菩萨就已经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完全失去了一切饶益有情的行为。因此,发大乘菩提心者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
寂天菩萨也说:“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意思是说,所有菩萨戒的堕罪中,舍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产生这样的心后,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无量无边众生的利益。虽然杀害无量无边阿罗汉、毁坏无量无边佛塔的过失很大;但若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让一个已发菩提心或不断利益众生的人退失利益众生或菩提心,那后者的过失就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我们千万不能退失菩提心。
为了让大家不退失菩提心,下面我引用《涅槃经》的教证,从反面讲五条退失菩提心的因,以让大家引起注意。第一乐在外道出家,指经常喜欢跟不信佛教的人一起生活,自己的言行举止全部随顺他们。
第二不修大慈之心:一直不修大乘佛法,尤其是大慈大悲心,经常自私自利,天天想着自己,比如:下完课以后,我怎么吃、我怎么做,明天我怎么办,等等。就像老鼠一样,全部围绕自己,除了偷东西以外,没有第二个想法。若没有帮助众生的心,这就是退失菩提心的因。
第三好求法师过恶:该寻找的自己的过失从来不寻找,不应该寻找的法师的过失却经常寻找,比如:今天法师说的不对,明天法师行为不对,后天法师眼神不对,外天法师走路的姿态不对……
第四长乐处在生死:不愿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愿意流转生死,比如:现在有吃有穿,多快乐啊!也就是说,不愿获得解脱,时常高唱“轮回快乐之歌”。
第五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有些人一提起闻思就头痛、心脏痛、不舒服、高山反应,连法都没有听圆满,就要到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整天到处乱跑,这也是失坏菩提心的因,因为经常断传承。现在城市里个别人今天来听课,明天就不来,一个月当中最多来一两次,那这种人会不会不退转菩提心呢?不可能。有些人信心比较大,从《入行论》开始到现在一堂课都没有断过,他们无论工作再繁忙都坚持听传承,其中有老菩萨、年轻人,还有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佛友,我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赞叹。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真正想维护自己的菩提心,就要努力使各种因缘具足。当然,我也希望大家都不要退失菩提心,因为其罪过远远超过小乘四种他胜罪,即远非杀一两个众生之类的破小乘根本戒所能比拟。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所谓: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一切菩萨所学戒;于一切法无所得戒;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不著一切如来身戒;思惟一切法离取著戒;诸根律仪戒。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三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