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大家讲一下,他说:我生长在某某牧区,在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我经常在蓝天白云覆盖、青草鲜花盛开的草地上放牛,时常和小牛、小马以及自己的小伙伴们欢快地玩耍。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为自己的饮食、生活发过愁。
在自己读小学一年级那一年——1999年,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母亲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当时打卦、算命、作佛事、去医院治疗,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部都花光了。但因业力所致,母亲的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脆弱,最后所有人的帮助都无济于事,母亲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逝后,我们三个孩子和父亲就更可怜了。父亲因为失去了妻子,再加上家庭的压力,心里非常痛苦,经常喝酒、打牌,对我们几个孩子也不太关心。人们经常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发疯了。在这样的生活中,慢慢度过了两年。
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命运的虚空中又集聚了一朵痛苦的乌云——父亲得了肝癌。哥哥带着父亲在医院里,牦牛等家产全部换成钱给父亲治疗。但治疗也没有用,最后父亲的双目永远闭上了。我们三个孤儿就像旷野中的三只小鸟一样无依无靠,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行走。
之后亲人们让我们分开,我去了姑姑家。在她家每天都要受特别大的痛苦,他们家大大小小的人经常称我为“乞丐”、“孤儿”等,天天都要放牛,而且没有鞋穿,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我们藏族有一句俗话叫做:“没有父亲的人如果依靠叔叔,听不到一句悦耳的语言;没有母亲的人如果依靠姑姑,吃不到一口美味的饮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在痛苦中挣扎,自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痛苦的人吗?
后来,通过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师的介绍,我到了县城一所小学读书。在这所小学里,很多同学对我特别冷漠、歧视,心里极其痛苦;也有很多老师对我特别关心、安慰,心里也特别欢喜。在这种欢喜和痛苦交加的生活中度过一段时间后,通过一些善心人士的介绍,我到了一所孤儿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因为里面很多孩子跟我一样:有些父母都没有,有些没有父亲,有些没有母亲,而且这所学校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老师也很关心大家。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我就在这里快乐地度过了。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中学,虽然以前的孤儿学校每月给每位学生200元钱,但那时痛苦又再次浮现,因为在一个月中用200块钱来维持生活相当困难。不说购买衣服等生活用品,就是全部用来吃饭,一天也只有6元6毛钱,一顿只有2元2角。在那个地方,买一个包子就要1块钱,这样的话,一顿饭只能吃到两个小小的包子。有时实在饿得不行,但也只好忍着。到了最后一年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和老师经常布施一点糌粑(藏地特有的食物),生活较以前就好得多了。
中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大学,但不知明天的路是像以前那样,还是以后会有新的景象?
看了这封信后,我觉得很真实。确实,在生活中,没有父母的人处境都很可怜。这是人类的贫穷之苦,相信心地善良者已潸然泪下。如果能详细观想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恐怕更加不能堪忍。所以我们现在有因缘发菩提心时一定要饶益众生,因为在菩萨戒中饶益众生最根本、最重要。
在讲了这些道理之后,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痛苦或可怜的人时就要想: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我的心态或感受会是什么样?以这样的换位思考,可能帮助众生就比较容易。
辛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分三:一、以回向而分;二、以发心而分;三、以有无慢心而分。
壬一、以回向而分: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假设以希求证得独觉菩提、声闻阿罗汉果位的发心护持戒律,即想获得自我解脱或寂灭,根本不考虑众生,如果这样发心,观待大乘而言,这种菩萨就已经破戒了,而且他们的意乐极其愚昧无知,行为也完全失去了利益众生的意义,即从大乘义中已经退转或退失。也就是说,既失毁了发心意乐,又失毁了利益众生的行为,这在大乘教法中过失非常大。
如果受持戒律等善根全部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遣除一切众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让自他获得无上寂灭菩提果位,那这个人即使经常精勤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也可称为安住戒律波罗蜜多者,也就是说此人拥有清净戒律。
为什么菩萨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和众生呢?《佛说罗摩伽经》里说过:“宁堕三恶道,不舍菩提心。”《佛说华手经》中也讲:“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法。”所以,如果我们真正不利益众生,那既毁坏了菩萨戒,又毁坏了自己的修行和道心。因此要像这里所讲的一样,我们的善根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同时发心的时候也要想帮助众生,而且帮助众生也不要有厌倦心,不要遇到一点点违缘就像猪鼻碰到石头一样马上往后跑。(在修行教言里经常有这个比喻:老猪正在噗、噗、噗地吃着东西,如果遇到一个大石头,它马上就会摇着尾巴往后跑,因为鼻子碰到石头特别痛,再也不敢挖下去。)因为在修行过程中,碰到违缘、痛苦是正常现象。
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真正的菩萨不会缘痛苦产生苦想,他会想这是一种快乐;对众生的危害也不会作害想,他会想这是对我的恩德。如果我们真能把痛苦想成快乐,危害想成顺缘,所作所为就不会有任何退步或退失。
在龙猛菩萨著、达摩笈多译的《菩提资粮论》里说:“所作益众生,不倦不放逸,起愿为菩提,利世即自利。”意思是说,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有疲倦心和放逸心,一定要一心一意度化众生——让他们获得大菩提,如果有这样的心思,既能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又自然而然利益了自己。为什么菩萨能成办自他二利呢?原因就是他把主要心思放在利益众生上,这样自己的事情也自然而然成办。所以在希求菩提妙果时,大家一定要把饶益众生放在主要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不能圆满行持别解脱戒,或做很多善法,但真正能利益众生的话,这就是菩萨所作的事情。
虽然对极个别发心人员来讲,自己的修行可能会有耽误。他们也想:自己没有修法,天天这样做很可惜。实在说我也这样想过,但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所作的事是众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利他之事,那这是不是一种大乘的修行呢?所谓大乘的修行,不就是不断串习、延续利益众生的行为吗?所以无论何人,也不管他发什么样的心,只要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众的话,这就是大乘的修行。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应该好好考虑。
在我面前有些人也提过:发心累倒不要紧,主要这几年没有修行,这让人太伤心了,我很后悔!他们认为,所谓修行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好好闭关、精进念咒。可能有人还会想:天天这样帮助众生,跟在世间公司打工或为老板做事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如果真正为了众生的利益,比如在众生的饮食、解脱等方面直接或间接有一些行为,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修行。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希望在座的人好好观察。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手下有很多发心人,没有讲功德,害怕全部退下去了。而是因为这以教证、理证完全成立。所以我们以后,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只要为了众生而行持,就要认为是修行,而且这种修行比自私自利的闭关、念咒等还超胜得多。为什么呢?因为它直接、间接涉及到众生趋入修道乃至证得佛果。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引起关注,否则我们的心态与传统能不能相应佛教的教义也很难说。
壬二(以发心而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若法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如果通过殊胜发心摄持,而对学处进行修学,产生了菩萨需要得到的殊胜功德,也就是说,不管是任何一个法,如果在这个法中产生了大乘菩萨需要得到的利益众生、希求菩提、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等功德,那这就是大乘菩萨戒律的意义所在,(刚才讲了,大乘菩萨的戒律有三种。)或者说具功德法菩萨们戒律的意义。
为什么大乘菩萨需要得到这些呢?你看观音菩萨,我相信他需要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穿一个漂亮的衣服,就像汉地城市里的女人一样,每天都到市场里去购买服装;而文殊菩萨需要得到的,也不会像现在有些大商人一样,为自己利养奋斗,天天都想自己赚钱,要成为大富翁。这些菩萨日日夜夜希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哪怕是一个众生一点一滴的利益,他们也会精勤成办;如果是自己的利益,根本不会在乎,甚至会像害怕趋入火坑一样远离。
那我们这些随学佛菩萨的后学者,自称为已经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所求的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很明白。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大乘戒律功德的意义就是利益众生。
如果以自私自利的下劣心态或动机摄持,缘法则会退失能利益者——大乘菩萨应作的利他行等善法功德,乃至退失应得的大菩提果。这样的话,一切都属于毁坏大乘戒律,而如此行持的人就是破戒者。当然,这些道理并不是一般世间凡夫人决定的,而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碍慧眼抉择的。
总而言之,大乘菩萨所作的意义就是利他,以自私自利的心就会毁坏大乘菩萨的戒律。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说:“化恒沙众生,令得罗汉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为上。”其意是说,度化恒河沙数众生,让他们得到阿罗汉果位(指灭除自己烦恼的寂灭果位),其功德跟度化一个人趋入大乘或发菩提心相比,后者的功德更大。原因是什么呢?该论中说,这是因为大乘与菩提心的功德无比殊胜的缘故。
其他经论里面讲:为什么大乘跟小乘的发心有如是大的差别呢?原因是,让无数众…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