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课
思考题
1.回顾所学内容,进一步阐述学习《般若摄颂》的重要意义。你怎样以闻思修行不偏堕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对待般若空性法门?为什么趣入般若空性乃至一切佛法信心最为重要?为何听闻佛法不能断传承?
2.大乘菩萨戒为何殊胜,具足它有何功德?在聆听了孤儿的信后,你是否意识到菩提心或菩萨戒需要在自己的心行中具体落实,为什么?
3.请从回向和发心两个方面,阐述什么是破大乘戒、什么是具大乘戒?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不退菩提心或菩萨乘的重要性,并阐述不退转的方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现在讲持戒度。
庚四(宣说戒律度)分二: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
辛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这一颂主要讲戒律的-+功德。
现在我们学习《般若摄颂》已经有一段时间,后面还有几堂课就结束了。接着讲什么现在还没有定,但我很想讲一些简单的教言,也想讲一些比较甚深的法要。
前面这么长时间大家共同学习,我本人很高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违缘,而且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都能以欢喜心来听受。的确,无论是学院里的四众道友,还是学院以外住在城市等地通过网络等方式听受的佛友,大多数人从头到尾都听得比较圆满。这一点对我个人来讲,确实觉得一生中做了有意义的事。法王如意宝讲《般若摄颂》时曾说:一生中能讲一遍此经已心满意足。当时上师妹妹阿里美珠还在世,这在法王相关教言集中有记载。所以在座的人,即生中能共同圆满闻思修学般若,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的前面讲过:如果学习、闻思此经,则能得到学习、闻思一切般若的功德。我想我们广、中、略三大般若要听圆满,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尤其如今生活如是繁忙、复杂,恐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能圆满学习此经确实值得欢喜!
我想我们以后,不管听什么法、学什么法,大家都应善始善终,不要中间夭折、半途而废;否则对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创造了一个不圆满的缘起。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不管听什么样的法,如果有开头,最好要听到结尾,如果有头无尾,中间已经停止,那对生生世世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造下了无边罪业。如果我们毁坏一百个佛塔,这个过失相当可怕;同样,若故意断传承,这个过失也相当大。
但现在很多道友根本不懂这些因果法则,想听的时候就听听,不想听的时候就随便断传承。可能对世间的知识,你想听的时候听也可以,不想听的时候放弃也可以。但佛教的教理,你听了以后生生世世有解脱的利益,若故意断传承或破坏缘起,对将来就种下了非常不好的种子。所以希望以后,不管是什么法,听受之后一定要学圆满。
我看现在,很多佛教徒对佛法的基本道理还是有所认识,尤其对空性法门许许多多人有兴趣,特别是知识分子这一群。但极个别知识分子现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空性教义,说是口口声声都说空性,实际上空性的真正含义,它的内含,还没有摸着头脑,即没有真正融入自心。
最近依靠不同因缘,我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民族学院(位于四川)、西北民族学院(位于甘肃)、青海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授、老师、学生做过一些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仅对佛教的教义有所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得相当不错。我遇到一位大学生,他经常用转经轮,每天早上念很多经,就像一个老修行人一样,他念诵所用的法本很多都翻破了。而且在星期六、星期天学校集体看电视、电影时他也不去,经常一个人在寝室里好好念经。也有少数这样具有善根的知识分子。另有一些知识分子分别念相当重,他们对佛教的真正教理并没了解,却经常在口头上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所以我们以后对知识分子,应该在两方面让他们注意:第一,如果真正理论上通达,还要考虑它的实际修行。西方人也经常讲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些人理论上还是很不错,但全是理论化,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修持,甚至想都没有想到过。虽然空性的意义也可以在口头上说,但从来都没有想过自身的我和我所以及对境的柱子、瓶子等存不存在,也没有探究过它们的本体、法相到底是什么样,只在理论上夸夸其谈,意义也不是很大。但有些人只是对修行和体验特别重视,在理论上却一窍不通,这种人也比较危险。为什么呢?一旦有一些人以教理遮破,或以一些相似理由遮破你的观点,因为自己没有理论基础,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随之而跑,有这个可能性和危险性。这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佛教讲闻思修行互不脱离,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原因也在这里。
现在说空性、抉择空性的人特别多,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对空性法义有深深感触。前一段时间,日本有几个佛教徒来学院学习,他们最近在翻译《般若摄颂》的讲记,第一本已经翻译完了,其他还在继续翻译。同时,他们也在学习和翻译《入行论》的讲记。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对来源于印度佛教的空性教义很有兴趣,觉得里面所讲的道理以科学如何观察也不能超越,认为佛教是非常好的科学,但科学并不等于佛教,因为科学还不能完全通达空性所涉及的甚深领域。他们始终觉得,《般若摄颂》里面所讲到的很多道理,既符合一切万法的真理,也符合他们复杂而迷乱的心态。因为,他们的心态通过各方面进行观察,最终都与佛陀所说的空性意义不谋而合。虽然有时候自己的心根本没办法跟上,但他们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地观察、探究,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悟,从而领悟更深奥的意义。
就像这样,很多人对空性都有兴趣,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趣入。的确,佛陀的教义不分国土、不分地界、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只要有信心就能趣入。当然,没有信心就没有趣入佛法大海的机遇。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讲:“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所以,如果我们要进入佛法大海,就必须要有信心;若想进一步趋入佛教小乘及大乘显宗、密宗,就要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三昧耶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佛教的甚深密义。
下面继续讲解《般若摄颂》颂词的意义,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闻思时能将自己的理解和高僧大德的解释相对照:凭自己的智慧来理解是什么样,其他高僧大德是怎样剖析或分析的,还要不断深思:通过每一个颂词的学习,对自己的身心、将来的目标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说:依靠戒律能使我们真正得到寂灭涅槃的果位,即让求寂者超胜于三界轮回。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不管是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它们就像通往解脱妙洲的双足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双足,那想达到希望的目标也不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戒是一切的根本。
小乘和密乘戒暂时不谈,于大乘戒而言,其条目也有很多。《华严经》里讲了菩萨的十种戒律[1]: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学菩萨一切学处戒等。归纳起来,所有菩萨戒可以包括在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条当中。
第一条:菩萨的戒律实际上是真正的十力者——大慈大悲佛陀的行境,也就是说唯一佛陀才知道它的作用、能力、功德等,或者说菩萨戒律就是随学佛陀的戒律。那我们要随学佛陀,就要守持菩萨戒。而这样的戒律根本不是凡夫人或声闻乘等劣道者的行境,即与作意劣道等不相关联,并且这种戒律断除了一切与大乘道相违的自私自利染污,所以这样的菩萨戒根本没有过失、垢染。总而言之,严禁恶行戒的本体就是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心,同时这种戒律唯是佛的行境。
第二条:戒律的所为随行于一切善法,也就是说,布施、安忍、行持十善、具足正知正念、发起无上菩提心等具足大乘功德的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包括在里面,并且能防止一切违品,一直对治,这就是摄集善法戒。
第三条: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将自己在行持过程中所得来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获得大菩提,这就是饶益有情戒。
当然,这三条戒也是从一个本体的不同反体安立的。比如水晶球,它既能对众生带来清凉,还能遣除众生的炽热等,有不同作用。以此我们就能了解菩萨戒的不同功德。总而言之,菩萨戒就是制止一切恶行、摄集一切善法而利益众生。
有些道友经常说:我已受了菩萨戒。但你受了菩萨戒以后,要反反复复地观察,看相续中到底有没有饶益有情的心态——我心甘情愿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哪怕仅遣除一个众生的一点点苦难。如果没有这种心态,表面上你虽然受了菩萨戒,而且不是一次还受了很多次,(我看到有些人有很多菩萨戒本,这个寺院找个上师受个戒,那个寺院找个上师受个戒,戒本都堆成堆。)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菩萨戒体也说不清楚。因此,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心态。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利他心,许多需要帮助的众生就会出现在你身边,在不同因缘中,我们就可以结上这种善缘。我前两天遇到了一位想读大学的人,他给我写了一封藏文信,读了以后我还是有一定的感触。当时我心里想: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心里都具有众多痛苦。
这封信的大概意思我…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