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课
思考题
1.请从胜义和世俗两方面,阐述本课所讲的谛察法忍的修法及相应功德。
2.结合本课所讲的内容,具体说明应如何修持大乘的耐怨害忍,也谈一谈它的果?
3.在安受苦忍方面,一般世间人、小乘行者和大乘菩萨在心态上有何差别?请以自相续的演变进行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般若摄颂》当中,精进波罗蜜多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安忍。
庚三(宣说安忍度)分三:一、谛察法忍;二、耐怨害忍;三、安受苦忍。
辛一(谛察法忍)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大家应该清楚,一般谛察法忍讲的是: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高深莫测的法时,许多根机浅薄的人无法接受;而大乘行者,因为他懂得了空性的甚深意义,也懂得了广大的地道功德,这样之后,无论再怎么样深不可测,他也能够接受并如理行持。
壬一、真实宣说:
若闻他说粗恶语,我乐善巧菩萨喜,
孰说孰闻以何说,具胜忍度是智者。
在这里大家应该了解:对一般常人来讲,在生活中最难忍受的,就是别人对你说恶语,以及攻击、殴打、摧毁等;但作为发大乘心的菩萨,这些全是修行的顺缘,他们根本不会以牙还牙、以嗔还嗔。
本颂讲:假如听到别人诋毁,或以各种粗恶语来进行谩骂,这个时候菩萨就会想:因为有对境对我侮辱、伤害,我才有机会修安忍。在后弘期,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所有信徒对他五体投地、无比恭敬,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坏话。那个时候,他觉得修安忍的功德实在增不上,就专门寻找一个性格特别粗糙、丑恶的人做侍者。这个人经常跟阿底峡尊者作对,还干一些坏事。有人对尊者说:你这位印度那么著名的大德,没有必要带着这样性格恶劣的人,应该换一位心地善良的弟子。但阿底峡尊者一直不愿意,因为有了他的侮辱和恶行,自己才有机会经常修持安忍。这在历史上有记载。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人对你的侮辱、伤害,其实是修菩提之因。帕单巴尊者这样说过:在别人伤害时,如果想他人在伤害我,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若没有别人的伤害,怎么能修成菩提呢?所以,在别人以恶语毁谤、诋毁我们时,心里一定要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作为真正发心的菩萨来讲,他心里会无比喜悦,因为依靠别人的损害,自己才有修行的机会;有些则当作耳边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我看到一首《莫应对》的诗中说:“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其意是说,当别人在无明驱使下骂我时,若我还他,便会与之产生斗争,如果把它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真正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是极其稀有的火中莲花。《维摩诘经》中也说:“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在此世间,确实有这样一些具有智慧、悲心的人,他们脾气很好,心胸很宽广,别人的斤斤计较,以及粗鲁、愤怒等,都不会去理,心里也不会产生各种嗔恨心。
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好具有胜义理证观察的智慧。比如说,当你遇到别人毁谤时就要想:无论从哪方面观察,他说者和我听者就像虚空一样,根本不成立。或者想: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对我进行谩骂,这种现象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在胜义中就像虚空一样不成立。对具有一定境界的菩萨来讲,以这种方式,所有嗔恨根本不会产生,甚至会变成一种功德。
的确,若我们能运用世俗和胜义安忍的殊胜修法进行观修,就能了知谁都没有害过我们。《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损者得益想,苦者喜想生,菩萨既如是,忍谁何所忍。”意思是说,对大乘发心者来讲,如果遇到了一些损害自己的人,就要观想他是饶益我者,如果在修行中遇到痛苦,也会把它当作欢喜的事情,即害者想作饶益、痛苦想为欢喜。若能如此,哪里有什么忍不了的呢?在世界上,如果痛苦都是欢喜的事,怨敌都是最好的朋友,哪里还有不能忍的呢?哪些事情、什么样的人在你眼中会是坏事、坏人呢?绝对不会有。
当然,不要说胜义修法,就是世俗修法,在世间知识中也找不到。比如国内高中、大学的课程,乃至硕士、博士的课程,这些当中都没有。就是你到日本、美国等国留学,花多少美金或人民币,也不能得到这样的窍诀。的确,在人生中,真正能让我们心开意解、豁然开悟的道理,在世间知识中根本得不到。
因此,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恶语声时,就要尽量从胜义和世俗两方面进行观察。在《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有跟此偈相似的颂词:“闻彼恶言不嗔恚,知语言性如虚空,修习身心空亦然,当净有情修此忍。”所以,如果我们听到别人的恶言恶语不产生嗔恨心,而且知道语言的本体如虚空一般无有戏论,也如此修习身心空性,自己和对境的一切法也如是修行,有了这样的空性境界或清净境界,修安忍波罗蜜多就非常成功。而且就像这里所讲的一样,具有如此殊胜安忍波罗蜜多的菩萨就是智者。
在世间人们常说:这个人很不错,他忍得了。其实这种忍得了,只是通过暂时的世间对治方法压伏了自己的嗔恨心,绝对没有以佛法的胜义智慧来斩断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或以如梦如幻的世俗境界来根除对他人的毁害之心。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应认识到,修安忍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妙药。为什么呢?因为,在嗔恨心的驱使下,所作所为全都不合理。这一点相信每个人在断除或消失嗔恨后,自己反省或回顾自己的言行时就会明白。总之,从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进行剖析,安忍的功德都不可思议,嗔恨心的过患也相当严重。
壬二、彼之功德:
此科判讲:这样修安忍不仅对今生的身心有利,在生生世世中功德都非常大。
菩萨若具忍善法,三千世界满宝供,
罗汉缘觉世间解,施蕴不及彼福德。
任何一位菩萨,如果具足上面所讲到的——当别人用语言来攻击,或用各种兵器来损害时,自己不但不对他们反抗,而且还用智慧来修安忍,那这样的菩萨就具有安忍的善法,其功德也非常大。
功德怎么大呢?比如说,有一个人将遍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供养给一切世间解——无上导师如来正等觉佛陀,以及所有声缘阿罗汉等圣者。按理来讲,在佛陀等圣者前,哪怕供养一朵花、一根香、一滴水,其功德也不可思议,那以这么丰富的供品作如此广大的供养就更不可思议了。但是,如果与前面修安忍者的功德相比较,根本不能比上其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平时有人说:我很想供养上师和佛陀,但没有钱实在没有供品供养,所以只好到处去寻找。但我觉得,如果在寻找的过程中产生嗔恨等烦恼,就太不值得了。若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在各种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对任何一个众生不生嗔恨心并修安忍,那一切功德和善法都可以具足,而且人们也会非常欢喜,因为修安忍者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正法念处经》中也讲:“若人修行忍,一切应供养,善人所赞叹,是故应行忍。”其意是说,如果有人行持安忍,一切众生皆应供养,而且还会受到世间善人的赞叹,所以所有修行者皆应经常修行安忍。但有些人为了一些小小的供品经常跟别人争斗,造许许多多恶业,这没有必要。若能修行安忍的苦行,就会获得非常大的功德。既然如此,那我们何必取一些小功德而换上大过患呢?
《金刚经疏》里面有一个偈颂说:“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意思是[1]:能修安忍,这种苦行有善,其功德连佛陀也无法衡量,其余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具有如是胜义安忍的修行者,在世间非常了不起。所以在座的各位皆应想到,在生活中修持这样的安忍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既然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佛陀等圣者也不能比上修安忍,那我们在生活中就要认真修持忍辱。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情,或说一两句话,或稍微与人接触,就想与人搏斗。听说有人并没胆量与人真正搏斗,见到别人动怒时,就掉转头往回跑,那还不如首先就修安忍。一般来讲,胆子比较小的人对修安忍很有兴趣,因为他们谁都不敢惹,也有这种说法。
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
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
住于此安忍境界的修行人果报非常多: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身体变得如纯金一样,就像释迦牟尼佛的身相那样清净;在世间,有人从小到老长得非常好看,相貌极其端严,身上根本找不出任何毛病,这也是修安忍的感应。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其意是说,修安忍的人生生世世身体有妙色,许许多多人看见都很欢喜。在学校等单位或部门中,有些人谁看到都不欢喜、不欢迎、不接受,人人都有同感:看到这个人就不愿意接触、特别讨厌。其实,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有些也并没做什么坏事,但谁都看不惯他的言行,这就是以前没有修安忍,以嗔恨心毁坏别人的果报。如果修安忍,就会长得庄严,别人也会喜欢。有些人不管男男女女谁见了都生起非常强烈的欢喜心,甚至实在忍不住,泪水都开始不断涌出来,这就是修安忍的果报。
还有,修安忍者对是理、非理之事辨别得非常…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二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