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二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清楚。很多人糊里糊涂,到底事情做好、不做好,都不明白、不清楚。若是以前修过安忍的,生生世世当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辨别事理都很容易,不会变成愚昧。还有,修安忍者死后会转生善趣,还能净除最大的恶业,所造恶业也能全部得以净除,等等,有各种不同的果。

  本颂讲:有了修安忍,身体会显得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会逐渐具足;还有威力无穷,即生中给别人宣说空性法门一点困难都没有。有些人为什么一听到空性法门能在很快的时间中有所了悟,并能将自己的觉受和感应为他人讲述,甚至他人也能马上得到利益,这就是修安忍的果报。

  对在座各位来讲,对未来自己的生生世世,一点都不顾及、不考虑的人应该没有。作为一个人,谁对未来都会考虑,既然如此,那我们在生活中就应修持安忍。当然,在一切修行中,修安忍还是比较困难,就像《入行论》里面所讲的一样[2]。尤其受到无缘无故的诽谤,或在不同环境中受到不同歧视,那个时候就很难受。但对大乘佛子来讲,大家都应接受,也需要修行。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多修行《入菩萨行论》和《佛子行》,这两部论典会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有非常大的改变。光是听过一遍或以前学过一遍根本不行,应该经常在耳边听受。即使有些内容不懂,只要在耳边听到这种声音,对相续也会有很大的改变。以前法王如意宝在美国念《佛子行》传承的声音我这边有,以后想给每位道友,希望大家能经常听老人家的传承。听了之后,我相信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生起大菩萨的安忍和智慧、慈悲等功德。

  确实,我们相续中的功德需要依靠各种因缘而生,不可能某天一位上师用棍棒一敲打就马上开悟。因为,所谓恍然大悟,并不一定是里面的东西全部露出来,就像剖开鸡蛋一样。所谓开悟,是指到一定的时候领悟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比如说,我们经常迷迷糊糊,不需要生嗔恨的地方经常生嗔恨,不应该生贪心的地方经常生贪心……恒时处于迷乱和错误的状态当中。如果这样的信息依靠不同因缘全部息灭,那本来的面目或真相就可暴露无遗。在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开悟。

  当然,开悟也有不同程度。大家想一想,你刚皈依佛门时,对世间的贪执是什么样?对整个世间的看法和观点是什么样?然而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佛法后,虽然还没有完全领悟到万事万物的真相,但跟其他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比较起来,自己也觉得跟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甚至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天天都将不应该实执的东西执为实有,悲悯心也油然而生。这也是一种觉悟。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以修安忍的因缘,今生能使自身感得妙色、无有丑陋,生生世世能为他人宣说妙法、令众人欢喜,有许多功德或美德。现在很多人都有自卑感,觉得很多人都不喜欢我,包括出家人,有些也说:我好痛苦,在谁眼里我都是一个坏人,我到底造了什么恶业?可能是生嗔恨心的恶业。(我想起了有些人的总相[3]。)世间人中,有些人长相很不好看,谁都讨厌,自己一照镜子也特别失望。对这些人来讲,还是要好好修安忍,不要经常发脾气,但他们往往脾气不好。相信大家都能看到,世间中素质比较高,各方面福德具足的人,一般脾气都很不错。学佛人中,大多数人都很有善根,也有一些人心地很善良。

  在世间,相信大家遇到某些人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即生当中这样,前世肯定更糟糕,后世还会更加可怜。就像这样,若我们没有如法修行,就没办法超越漫长而可怕的轮回。所以当我们流转在生死中时,哪怕一天懂得一个偈颂的教义,也要以之调整自己的身心。比如以前你脾气特别不好,对谁都生起嗔恨心,那在知道前因后果之后,就要尽量制止自己的嗔恨。在佛陀的教法中,许多贪嗔痴烦恼严重的弟子,通过修行都获得了阿罗汉等圣者果位。包括现在为大家传法的佛友,很多人刚来时脾气也不好、修行也不好,但闻思一段时间以后,他的人格和性格完全都改变了,最后也成为很了不起的法师,这种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对每个人来讲,修行的确很重要,因为不修法就会逐渐混入世间,最终也苦恼无边。

  辛二(耐怨害忍)分二:一、如何安忍;二、如是安忍之果。

  壬一、如何安忍:

  

有众生取檀香包,恭敬涂敷菩萨身,

  

或有火烬撒其头,于二者起平等心。

  这里讲我们应该怎样安忍。当然这种境界很高,一般凡夫人暂时也做不到,但实际上,到证得一地或获得佛果时,确实会有这种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假设有人拿着檀香包,以欢喜心和恭敬心在你身上进行涂抹,另外有人在旁边拿着火烬撒在你头上,对真正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对这两者完全是平等心。就像释迦牟尼佛的故事里面所讲的一样,一边是罗睺罗供养栴檀香,一边是提婆达多用兵器来伤害,但佛陀对提婆达多和罗睺罗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偏向,心完全是平等的。

  可是我们并不会这样,比如一边一个人拿着宝剑准备杀你,一边一个人拿着很多金银财宝供养你,我们的态度会是什么样,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若对用刀准备砍你的人和对用金银财宝(恐怕大家不一定喜欢檀香包,很多人都喜欢钱财)布施给你的人平等生起欢喜心,那就真正有一些境界。所以在修行中,大家应该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增一阿含经》中,有与此偈相似的偈颂,云:“设以栴檀香,以涂右手者,执刀断左手,心不起增减。”意思是说,对佛陀来讲,一边有人拿着栴檀香涂抹他的右手,一边有人用刀砍断他的左手,他对这两者一视同仁、完全平等,根本不会对伤害自己的人产生嗔恨心,对供养或帮助自己的人产生欢喜心。这种伟大的精神或行为在世间确实是没有的,因此佛陀的行境或智慧至高无上。不过大家一定要观想佛陀的伟大与高尚,这样就能对佛生起信心;就像我们看见利他心特别重的上师或大德的行为,心里自然而然会生起恭敬心一样。当然,这也是他们的功德力感召。

  《大智度论》中,也宣讲了佛陀对众生的平等心,偈云:“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意思是说,种种恶业来毁谤或毁坏佛陀,佛也没有恶意之想;对佛陀种种称赞或赞美,佛也不会生起欢喜心;大慈大悲的佛陀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对亲怨没有远近之别,一律无差别的对待。这种崇高的境界,恐怕有些人想都不敢想。我们不说一边砍你的身体一边供养你,仅仅一个人说一句好话,自己也会很开心,一个人说你很难看、很坏等,也会很伤心、很不高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凡夫俗子的心本来如此,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能感觉得到。

  大家都知道,有人帮助或供养你时,经常会对他有一种好感,而有人对你不满或挖苦时,就会对他生起恶意,甚至生起想害他的心,这就是我们现在修的忍辱不够。有些人说:自己修行境界不够,经常哭。我觉得凡夫人应该值得哭,因为很多真理我们都没办法接受,而一些颠倒的垃圾分别念却塞满了相续,始终清理不出来,即使清理一点,马上又开始不断地增添。所以有时候一观察自己的凡夫相续就很恶心。也许是末法时代的原因,也许是众生恶业显现佛陀的妙手也难以阻挡,现在极少数修行人很不如法,表面上装作是修行人,但实际上真正了解内幕或内心时,就会发现有许许多多不可告人之事。

  因此,很多修行人都没有必要骄傲,因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个人都有自证分,皆应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自己认为自己修行很高,到底有没有?当遇到违缘或特别不乐意的对境时,你的情绪或整个身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对暂时一点点的修行也不能满足。不能认为我已遇到殊胜的法,什么都了如指掌,什么都融会贯通,现在可以随心所欲放任所作所为了,而应一点一滴调整自己,否则对一个简单的外境也没有能力应付。总之,凡夫人的修行境界,自己观察起来也极其可笑。

  那真正的大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对众生有平等心。但许许多多人都做不到,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退心,还要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个时候,对作害者和饶益者就会生起平等心。在这之前,我们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愿相续中真正能生起对所有众生的平等观。

  壬二、如是安忍之果:

  

智者菩萨安忍已,发心回向大菩提,

  

勇士为世安忍胜,罗汉独觉众有情。

  上述已经分析了如何修持耐怨害忍,下面讲它的果。如是智者菩萨修持这样的安忍之后,其发心修持安忍的功德,会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以自私自利的心修持安忍,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安忍:刚开始他的发心也是这样,在修行过程中也是为众生而修,最后得到的善根和果报也回向给一切众生。其实,这样的安忍远远胜过所有声闻缘觉以及世间智者的安忍。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些人表面上看来也在修安忍,实际上并没那么殊胜。佛陀在经典中说:舍利子,声闻的安忍唯一断除自之烦恼,故是相似安忍;而菩萨之安忍为一切有情而修,故功德不可估量。在其他经典里面,也以大海水和蹄迹水、须弥山和芥子等比喻,对菩萨的安忍与小乘的安忍或凡夫的安忍,在安忍的量、功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作了说明。因此大家一定要学菩萨的安忍,否则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当然,在世间中,有些人性情很宽厚,别人怎么样说、怎么样做,他都不动摇,这也很难得。甚至有些以安忍的功德也得到了暂时的世间果报,下面就讲一则“百忍成金”的故事:在唐朝高宗年间,有一位姓张的人发愿:在一辈子当中,要修一百次大的安忍。还差最后一忍时,有一位仙人为了试探他,或…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二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