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困難。

  麥彭仁波切舉例說:在看見有利潤時,就不會爲路途遙遠而傷心,無論再怎麼困難,也會覺得這是一個快樂的事情。現在世間有些老板做生意能賺到錢,自己也有成功感,所以無論白天晚上再怎麼累,精神都很好,也覺得自己再累都值得:從他們說話的口氣中就聽得出來。同樣,若真正對衆生有利,在一切時中披上精進的盔甲也不會有困難。

  《大寶積經》裏有一個很好的教言:“如是諸菩薩,普爲諸衆生,能于一切時,精進被甲胄(胄指古代作戰時戰士所戴的頭盔)。”可見,對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來講,他會普遍利益所有有生命的衆生。並不會因爲他是我的親戚、他與我關系很好、他對我有恩德、他與我有感情,所以我今天要花錢幫助他看醫生等;也不會因爲這個人與我關系不好或不怨不親,就不幫助他。也就是說,菩薩會無條件、不偏墮地利益所有衆生。

  至于利益的時間,也不會因爲今天很開心就利益衆生,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利益衆生,只要生命存在,利益衆生的事業就不會間斷。有些發菩提心的人,在吃穿等維護身體的因緣具足時,口口聲聲都說要發大乘菩提心——我要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老母有情;而在心情不太好時,就恨他人,若自己的親生父母在眼前,恐怕也會用各種態度來理麻(此乃四川方言,可理解爲收拾、折磨、懲治等),那這就不是真正利益衆生。什麼才是真正利益衆生呢?能于一切時披上利益衆生的精進甲胄,這就是真正利益衆生。

  但對真正想幫助衆生,或利益衆生這顆心真正生起來的菩薩而言,表面看來他們在叁個阿僧祇劫等漫長時間裏利益衆生,實際上只是很短暫的時日。這就像我們很願意做某件事情,時間就會過得很快一樣。以前善導大師每天講七堂課,別人問他:爲什麼你講那麼多堂課還不覺得累?他說:我用佛法來幫助衆生,心裏特別開心,所以不覺得累,也不覺得時間長。所以在座的道友,如果自己真正想幫助衆生,那不管從事什麼,都不會覺得累,也不會認爲時間長;如果覺得衆生與你沒關系,那做一點點小事都會很累,也會認爲時間特別漫長。

  當然,在利益衆生方面,也不一定非要自己親自爲他們講經說法,通過各種方式都可以利益衆生,甚至讓衆生獲得開悟。唐朝有一位崇信禅師,他早年就依止道悟禅師,雖然依止了很多年,但師父並沒給他傳任何法,每天都讓他砍柴、提水,做很多家務事。有一天他說:師父!您可不可以給我傳一個真正的法,我在您門下依止了這麼多年,但一點心要都沒得到,所以很傷心。師父告訴他:我從來沒有懈怠,一直在爲你傳授心要。弟子不解地問:您給我傳了什麼法?師父說:你每次給我端茶我都喝了,你每次給我送飯我都吃了,你每次給我合掌我都點頭,這難道不是爲你傳授的心要嗎?聽到這個話,崇信禅師當下就獲得開悟。

  的確,按照有些教言來講,承事善知識是成就的方便。以前,霞葉瓦尊者一心一意承事金厄瓦尊者,有一次倒灰時在樓梯間當下證悟,這樣的公案相當多。所以我想,要獲得成就也不一定非要死死依賴佛經。如果有利他的發心,而一直做利益衆生的事情,這個就變成了成佛之因。或者承事善知識,或修行大乘空性法要,這些都是成佛之因。雖然道路不相同,但每個竅訣都有它的殊勝性。

  話說回來,作爲真正發大乘菩提心的人來講,如果利他的精進不斷,做任何事情都會很容易,不會有困難;但最關鍵的是,我們內心有沒有利他的心。我經常這樣認爲:大乘的利他菩提心不僅是成佛之因,而且還是當今世界唯一的精神妙藥。現在全世界,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認爲東方佛教最精要的就是菩提心,而且它對現在的人類來講,確實是最無上的心理妙藥。可是,很多人都得不到這種妙藥,心裏特別痛苦,甚至痛苦根本沒辦法解決。

  爲什麼現在社會什麼都矛盾重重呢?這是因爲現在世間不像古代社會,在古代人們都知足少欲,自己有吃的、有穿的就可以了,沒有過多的要求和希望。但現在並不是這樣,比如車、房、手機、電腦等産品,人們不得不通過廣告等方式來做,因爲成千上萬人都依靠它們而生存。的確,無論是生産電腦的微軟等公司,還是生産汽車的福特等公司,世界各地無數人都依靠它們維持生活。但這些産品特別多的時候,就會給人們帶來各種汙染和痛苦。

  現在世界很多新聞都這樣講:汽車不得不做,因爲不做就沒辦法滿足客戶的希求,而且很多廠裏的員工都依靠它來維生;但是,如果造得太多了,也沒辦法接受,因爲會帶來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社會惡果。所以,現在上上下下的人都在徘徊、苦惱,特別是城市裏的人很矛盾、很痛苦:買車的話,買車、加油、車位等費用都很高,這就需要掙很多錢,而且堵車也很嚴重;不買的話,不坐車又不行。

  就像這樣,人們一年比一年痛苦,一年比一年累,而且空氣汙染等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那這些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人們的我執和實執。因爲,有了我執就會維護自我,上上下下的人都爲自己而奮鬥的話,這個社會就太可怕了;有了實執就會認爲外面這些虛假的東西全部是實有的,由此便會拼命追逐。

  所以,表面看來擁有財富很快樂,實際也不一定;相反,如果什麼都沒有,就不會有那些痛苦。古代有一個公案:有叁個和尚早上都到城市裏去化緣,一個和尚有一把傘,一個和尚有一根拐杖,另一個和尚什麼都沒有。晚上他們一起寄宿一家旅店,有雨傘的和尚身上穿的衣服全部被淋濕了,有拐杖的和尚走路一拐一拐的,什麼東西都沒有的和尚輕輕松松,並沒他們的遭遇。然後他們互相問了原因:有雨傘的和尚覺得有雨傘沒有什麼事,即使下雨他也到處去,結果雨下得很厲害,全身都被淋透了(可能雨傘的質量也不太好)。有拐杖的和尚也自恃自己有拐杖,雖然下雨後地很滑,他也隨便走,結果滑倒在地,走路都是一瘸一瘸的。而什麼都沒有的和尚認爲自己什麼都沒有,還是要小心,所以下雨就躲雨,路幹才趕路,結果反而沒有出現任何違緣。

  所以,人若有滿足感,生活就會很清淨。跟現在社會相比,以前的人們手機也沒有、車也沒有,吃的、穿的簡簡單單,短暫的人生就這樣輕輕松松地過了。但現在並不是這樣,比如你已活到叁十歲,那叁十年的痛苦就特別多。雖然不得不與時俱進,或者說隨順社會,但若人有真正的空性見解或者利他心,他就會在當前許多迷亂現象中把持住自己:該做的事情做,不該做的事情不做。可是很多人都沒受過這樣好的教育,一直跟著西方人跑。

  在五六百年前,西方很多人都認爲:物質能滿足人的一切希求,從物質中能獲得一切快樂,還造了許許多多商業和企業方面的論典,並依靠各種媒體宣布:唯一能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就是物質生活的極大發展。但結果並不是這樣。所以西方很多富翁、企業家到應有盡有時,都認爲物質根本不能滿足人們的希求,最後很多都回歸自然,覺得平靜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快樂。

  可是現在東方國家,因爲剛剛在發展中,大家都覺得買一輛汽車、有一套房子很偉大、很快樂,所以很多人都爲了這些奔波、苦惱。雖然山裏的修行人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但若沒有修行境界,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快樂;若這樣迷迷糊糊地度過,就不合理,所以應該知道大乘佛法的偉大之處。當然,這並不是隨隨便便打廣告吹噓,若你真正享受到它的美味,對你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利益無窮,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懂得這樣的道理。

  子二、從根基角度說明:

  

若有說毀須彌山,隨繼將得大菩提,

  

生厭倦心思其量,爾時菩薩成懈怠。

  

僅此限度有何難?發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薩行精進,不久獲佛勝菩提。

  如果有人說:毀壞須彌山才能獲得大菩提。可能有些行者自然而然會想:啊,這太可怕了!須彌山那麼巨大、如是堅固,要摧毀它,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産生厭倦心。並且他想:須彌山那麼大,這要多少年、多少劫的時日才能毀壞啊!就思維它的限量。帶著這樣的怯懦心,當時菩薩就成爲懈怠者,因爲他沒有心量和勇氣親自做這件事情,即失去了歡喜心和興趣。

  有些菩薩在聽到“把須彌山全部毀壞後,才能獲得無上正等覺的菩提果位”時,因爲他們的心量很不錯,就認爲:只要能獲得殊勝的無上菩提果位,毀壞須彌山遲早都有辦法,這並不是很困難。他覺得毀壞須彌山並不需要很多時間,摧毀它沒有什麼困難。認識到這一點後,他就生起了毀壞須彌山似乎僅是一刹那之事的歡喜心,根本沒有任何困難之想。

  我們也經常講,作爲真正的菩薩,因爲利他菩提心的力量很猛利,他會覺得利他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大乘莊嚴經論》裏也講:“菩薩他想斷,愛他過自愛,于他難行事,精進即無難。”意思是說,菩薩因爲斷除了自他分別之想,愛他的心態遠遠超過愛執自己,所以度化、幫助衆生的難行之事對他來講一點困難都沒有,即發起這樣的精進很容易。

  確實,這個問題很重要!爲什麼有些人幫助衆生很容易,有些人幫助衆生很困難,主要原因就在于是否有勇猛精進心。其實,只要認識到幫助衆生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一點點困難有什麼呀!比如,若自己真正有幫助他人的心,在此過程中即使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時間很長,也不會覺得累;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做一點點事情也累得很。

  這裏也講了,如果真正想幫助別人,摧毀須彌山只是一刹那的事情,也就是說覺得很容易,根本不會退轉。所以大家皆應想這是能做得到的。真的,如果心裏有決心,世上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有困難。《大智度論》裏有很好的教證:“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其意是說,如果一個人有不顧惜自己生命的勇敢…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