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仆人”,跟現在社會上“領導是人民的公仆”的說法很接近,其實在心理上還是有很大差別。比如說,公務員中真正爲人民好的,跟學過大乘佛法且以愛心奉獻的發心人員相比,雖然兩者的行爲都是利他,但發心還是有很大差別。又比如,某地特別優秀的老師,他的利他行爲可能是爲了自己的獎金、工資、地位、財産等;那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奉獻給衆生的人就遠遠超過他們。
現在有些文章也講一些笑話,比如:領導們經常說:爲了民生[1],我們要當真正的公仆。于是有人說:如果是真正的仆人,就不需要那麼高的待遇;因爲,坐裝有防彈玻璃的豪華轎車、住星級賓館、軍車開道等,對一個仆人來講待遇太高了。上次我們去玉樹救災,途中一位司機說:“從早上四點鍾開始,這裏一直堵車。”(我們趕到那裏已是下午六七點鍾。)我們問他:“前面怎麼回事?”他說:“來了一位“公仆”,一直在戒嚴。”他話中有話,明顯有一些不滿的情緒。(剛開始,我還認爲是真的。)
當然,若真正分析,大乘裏面所說的當衆生的奴仆,與現在人們所說的當人民的公仆,也不一定要跟仆人的行爲相同。如果我們心裏沒有傲慢心,且爲衆生做事情,那就可以說是仆人。
相信大家在學習《入行論》、《學集論》、《般若攝頌》等經論後都能了知:爲衆生做事很光榮,爲自己奮鬥很可恥,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經常觀察自己的行爲。如果出門、說話等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爲衆生,即使你的事情沒有辦好,或者說沒有成功,那也是善事,也非常好!如果最開始的動機是爲自己的利益,實施過程中也是爲了自己,最後還想達到自己的目標,那即使你事情有成效,或者說成功了,其意義也不是很大。在這方面,每一個發菩提心的人,都要經常用此標准來衡量自己。
子二、意義:
爲菩提入大菩提,當如衆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圓功德,草木失火焚燒彼。
前面已經講了仆人受到什麼樣的侵淩都不敢反抗的比喻,它充分說明了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也就是說,爲了利益天下一切衆生,最終獲得圓滿菩提的果位,已經邁入或步入大乘道的菩薩,在衆生前要完完全全當一個仆人,看衆生有什麼需要,自己就應如是去做。就像寂天論師所講的一樣:“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所以,大家皆應把自己當作最下等、最低劣的仆人,每天精勤謀化衆生的利益,而不能爲了實現自己的意圖苦思冥想、奔波勞碌。如果能以這樣的大悲心攝持一切衆生,不但善法很容易成功,在很快的時間中就會成佛並圓滿一切功德。這是最關鍵的問題,大家一定要記住。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心,無論你學大乘佛法,還是在世間團體中工作,都會活得很累、很苦。因爲,在自己的利益沒有達到時,就會很煩惱。如果你的目標完全想利益衆生,就會活得很開心。所以每個人都應清楚自利和他利之間的利害關系。《菩提心釋》中講:“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豈貪自利益。”其意是說,如果我們通過智慧分析後,了知了自利的危害與利他的利益,一刹那也不願意貪著自己的利益,因爲這太不值得、太沒有意義了。真的,對有智慧的人來講,這就像不貪執天堂而貪執不淨室一樣,或者說,爲自己奮鬥、維護自己的行爲太丟人、太醜惡了。所以大家皆應當衆生的仆人,也就是說要利益一切有情。麥彭仁波切也講:爲了自他一切衆生今生來世得到快樂,我們一定要幫助衆生,實際上這就是幫助自己,而它就是大乘菩薩的妙道。
所以,若想自己的法得以成就,就要當一個利他者。拿在單位裏工作的世間人來講,如果誰想當一個有成就、有貢獻的人,就要盡心盡力幫助身邊的人,通過這種方式你的地位自然而然得以提升。也就是說,幫助別人自己的功德才能圓滿。否則,如果一心一意想利益自己,看不慣衆生,經常生嗔恨心、惡口罵人,就像草木失火會把草木本身焚盡無余一樣,這種不尊重衆生、不恭敬有情的人,最終必將毀壞自己而葬送菩提道的珍貴性命。所以大家在修道過程中一定要利益衆生,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也是精進的主體。
學過《釋尊廣傳》的道友都清楚,《精進品》第一個公案“勸人學佛求道”中的精進力菩薩(乃釋迦牟尼佛因地)非常了不起。當時淨現如來說:有一吉祥寶王子需要度化,在八萬四千發心菩薩中,誰能在八萬四千年中不生起厭倦之心,一心一意勸其發心?其他菩薩都不敢發心,只有精進力菩薩願意。于是他在八萬四千年中一直飽受包括王子在內的人的侮辱與诋毀。但他一直忍受,幫助他們的誓願絲毫未退,最終也度化了王子及其眷屬。
的確,這種精進力特別令人佩服!我們不要說八萬四千年,恐怕連八十天的侮辱都受不了。相信很多人都會說:受不了、受不了,這個人的性情太惡劣了,算了、算了,我不接近他!看了佛陀因地時的公案,我有一種深深的感受: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我們的精進力、禅定力、布施力實在不夠。確實,佛陀因地時太偉大、太了不起了!而現在世間人做一點點好事就想得“國際金獎”,其實這根本不應得獎。真正應該得獎的,就是那些從無始生死以來,或在無數萬年中,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條件地奉獻給衆生的菩薩。
這裏講: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當衆生仆人的人,會很快得到成就;反之,如果我們經常與衆生關系不好,常常欺負、侮辱、诋毀他們,那就與菩提道越來越遙遠了。所以大乘經論裏面常講:恭敬佛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恭敬衆生。如果我們不論種姓高貴、年齡老少、性格好壞,凡是衆生都把他當作佛菩薩,那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現在有個毛病,對性格好的人,大家都說他很不錯,也願意隨順他,而性格不好的,都舍棄、侮辱。其實,對真正具有猛利菩提心的菩薩來講,他們不但不會舍棄惡劣衆生,還會以悲憫心來攝受,就像仆人對待主人一樣。
癸二、恒常精進他利之理:
舍棄自樂無求心,晝夜精進衆生利,
當如生母侍獨子,誠心無厭而行持。
前面講過,珍愛自己引來各種輪回痛苦,珍愛衆生帶來解脫、涅槃等快樂。在知道這個道理後,就要舍棄自樂,對自利無有希求心,而日日夜夜精進成辦其他衆生的利益。若真正利益衆生,就不會有自己得到快樂的想法,因爲它是特別高尚的心態,所以不會有自我的目的,也沒有自私自利。但現在很多人並不是這樣:咋聽他們說話,好像是真正幫助衆生,實際上卻在尋找自己的生路。正因爲菩薩利生無有條件、不求果報、不圖回報,《華嚴經》中才說:即使整個世界的衆生全部變成忘恩負義之人,菩薩對他們也沒有任何怨恨之心,而且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滅除衆生無量無邊的痛苦。也就是說,對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來講,不管身邊乃至世界的人全部是人格賢善、心地善良的感恩圖報者,還是一個比一個壞的惡人,他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全力以赴減輕他們的痛苦,根本不會在別人是否報恩等沒有意義的問題上動心思。就像一個好醫生,他只關心治病救人,根本不在乎病人家屬是否給他遞紅包,以及是否能贏得別人的贊歎;對他來講,治好病人的病最重要,因爲這才是白衣天使的真正行爲,或者說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對相續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來講,在學道過程中,無論別人對他贊歎、供養,還是誹謗、搶奪,凡是牽涉到自己的事情,在他眼目中都不會看作重要的事,因爲他日日夜夜唯一想衆生得到利益。就像一位母親,因爲她只有一個兒子,所以會無條件地想著利益他。即使在幫助的過程中,兒子不高興,經常恨母親,她也不會有任何怨言或厭倦之心,仍會誠心誠意爲他做事情。
雖然對受大乘戒者來講,不應有厭倦之心,但有人天天都數日子,認爲發心的時間太長了。他們說:我已發心兩年、叁年、四年,明年想去寂靜的地方;我當管家已經兩年了,您可不可以把我換了……好像利益衆生是坐監獄一樣。其實,心生厭倦是菩提心不堅固的標志。《寶積經》中講:“常化諸衆生,心不生疲倦,于無上菩提,堅固不退轉。”所以,所有發菩提心者,皆應長期教化衆生,根本不應心生厭煩,這樣才能于無上菩提道中堅固不退。但有些人爲衆生做一兩件事情,或爲衆生一兩次服務就足夠了,其實並不應該這樣,只要衆生需要做的事情就應隨順。
《華嚴經》裏也講:“……教化衆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爲現身……”其意是說,教化衆生根本不會生任何厭倦之心,隨順衆生心之好樂而顯現各種身相。比如說,當醫生能幫助衆生,自己也懂醫藥知識,就馬上去當醫生;當老師能幫助他人,自己也有這個能力,就以老師的身份出現;當仆人對別人有利,就天天爲他人掃地等……總之,沒有自己的執著,時時處處利益衆生。
大家都清楚,在這個世界上,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偉大的人物從來沒出現過;但釋迦佛在有必要時,也經常去照顧病人,在惡人前也顯現各種身相去度化。但現在有些人稍微有點學問、錢財等世間功德,就高高在上、傲氣十足。從他們走路、說話等外在的行爲就能看出,他們相續中有一種特別無法理解的驕慢心。當然,這與菩提心完全是相違的。
通過這個頌詞的學習,大家皆應了知,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不能有厭倦心,衆生需要什麼幫助就提供相應服務。比如衆生需要法布施,只要因緣、根機成熟,就應盡心盡力地傳法。在現實生活中,哪怕極個別佛友需要傳承和道理的解說,我也希望法師或真正對佛法有了解的人不要吝啬,應趁機給他們講清楚;因爲他們沒有得到法,對所學的道理很多都不懂,也就是說要理解他們的渴求心。即使是其他方面的希求,只要與解脫有關,不會因此墮入惡趣,也應盡量隨順;不應認爲:這些衆生很討厭,今天這個、明天那個…
《般若攝頌釋 第五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